《黄帝内经》--- 上卷 06
(2012-08-11 14:33:16)
标签:
王盛中医皮肤专科梵山益生自然疗法瑜伽茶道养生释道神 |
分类: 中华梵山益生自然疗法 |
【本章要点】
本篇是讨论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互相移传而发生的各种病变。它一方面说明寒热之气厥逆,可以为患多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脏腑有病,可以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①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②,如囊里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③。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④。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⑤。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⑥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注释】
①相移:互相转移、转变。
②濯濯:水流动的声音。
③鬲消:指热消膈间,久为消渴病变。
④柔痓:主要症状是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⑤食亦:症状为多食但无力消瘦。
⑥衄蔑:指鼻中出血。
【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证。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样,这是水气之病。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鬲消。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痓。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患肠游,便易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或为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胃移热于胆,也叫做食亦。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鼻渊症状,是常鼻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传而引起。
本篇要点:
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和翻译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
帝曰:愿闻其状?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帝曰:何以异之?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
此皆紧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帝曰:善。
黄帝道:讲得好!
【本章要点】
本篇论述痛症的病因、症状,又介绍“问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三种诊断方法。另外又对九气影响病变的症状、病理作了讨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①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②,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③,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④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⑤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孔,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接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⑥,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⑦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⑧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⑨,阴气竭⑩,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注释】
①验:检验、验证的意思。
②要数极:是说重要道理的本源。
③稽迟:指血脉运行阻塞无力。
④喘动应手:指血脉搏动急促。
⑤宿昔:宿,止的意思;昔,久远的意思;宿昔,指羁留日久。
⑥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的经脉。
⑦背俞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⑧厥气:指寒气。
⑨泄:向上泄逆。
⑩竭:遏制的意思。
坚而血及陷下者:这里指局部触诊。坚,坚实的,是邪盛;陷,陷下的,是不足。
气缓:指气涣散不收。
气消:悲伤则心系急,营卫之气阻遏于上焦化热,热邪耗伤胸中气血,所以叫气消。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把天道验证于人;善于谈论古今的,必能把古事与现在联系起来;善于谈论别人的,必能与自己相结合。这样,对于医学道理,才可无所疑惑,而得其至理,也才算是透彻地明白了,现在我要问你的是那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诊法,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能够听听你的见解吗?
岐伯再拜叩头问:你要问哪些道理?黄帝说:我希望听听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致使的?岐伯回答说: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寒气侵入经脉,经血就会留滞,凝涩而不畅通。如果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血液必然会减少;若侵入脉中,则脉气不通,就会突然作痛。
黄帝道:有的痛忽然自止;有的剧痛却不能止;有的痛得很厉害,甚至不能揉按;有的当揉按后痛就可止住;有的虽加揉按,亦无效果;有的痛处跳动应手;有的在痛时心与背相牵引作痛;有的胁肋和少腹牵引作痛;有的腹痛牵引大腿内侧,有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肠气积的;有突然剧痛,就像死人一样,不省人事,少停片刻,才能苏醒;有又痛又呕吐的;有腹痛而又泄泻的;有痛而胸闷不顺畅的。所有这些疼痛,表现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
岐伯说:寒气侵犯到脉外,则脉便会受寒,脉受寒则会收缩,收缩则脉象缝连一样屈曲着,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就会突然间发生疼痛,但只要受热,疼痛就会停止;假如再受寒气侵袭,则痛就不易消解了。
寒气侵犯到经脉之中,与经脉里的热气相互交迫,经脉就会满盛,满盛则实,所以就会痛得厉害而不能休止。寒气一旦停留,热气便会跟随而来,冷热相遇,则经脉充溢满大,气血混乱于中,就会痛得厉害不能触按。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便不能散行,细小的脉络因之绷急牵引而痛,以手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所以按摩后痛就可停止。
寒气侵入了督脉,即使重按,也不能达到病所处的地方,所以即使按了也无效益。
寒气侵入到冲脉,冲脉是从关元穴起,循腹上行的,所以冲脉的脉不能流通,那么气也就因之而不通畅,所以试探腹部就会应手而痛。
寒气侵入到背腧脉,则血脉流行凝涩,血脉凝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为背腧与心相连,所以互相牵引作痛,如用手按之则手热,热气到达病所,痛就可止。
寒气侵入到厥阴脉,厥阴脉环络阴器,并系于肝。寒气侵入脉中,血液不得流畅,脉道迫急,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
逆行寒气侵入到阴股,气血不和累及少腹,阴股之血凝涩,在下相牵,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脉凝涩,不能贯注到小肠经脉里去,因而血气停住,不得畅通,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
寒气侵入到五脏,则厥逆之气向上散发,阴气衰竭,阳气郁遏不通,所以会忽然痛死,不省人事;如果阳气恢复,仍然是能够苏醒的。
寒气侵入肠胃,厥逆之气上行,因此发生腹痛并且呕吐。
寒气侵入到小肠,小肠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所以就后泄而腹痛了。
热气蓄留于小肠,肠中要发生疼痛,并且发热干渴,大便坚硬不能排出,所以就会疼痛而大便闭结不通。黄帝问:以上病情,是通过问可以明了的,或者通过目视可以了解病情吗?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的部位,观察面部的五色,黄色和赤色为热,白色为寒,青色和黑色为痛,这就是视而能见的道理。
黄帝问:通过扪摸就可了解病情吗?岐伯说:这要看主病的脉象。坚实的,是邪盛;陷下的,是不足,这些是可用手扪切而得知的。
黄帝说:讲得非常有道理!我听说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的影响而发生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缓散,悲哀则气消散,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过惊则气混乱,过劳则气耗损,思虑则气郁结,这九样气的变化,各不相同,各又导致什么病呢?岐伯说:大怒则气上逆,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和飨泄,所以说是“气逆”。高兴气就和顺,营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过甚则心系急,肺叶胀起,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散,热气郁结在内,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衰退就要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还于下焦,气郁下焦,就会胀满,所以说是“气下”。寒冷之气,能使腠理闭塞,营卫之气不得流行,所以说是“气收”。热则腠理开发,营卫之气过于疏泄,汗大出,所以说是“气泄”。过忧则心悸如无依靠,神气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过劳则喘息汗出,里外都越发消耗,因此说是“气耗”。思虑太多心就要受伤,精神呆滞,气就会凝滞而不能运行,因此说是“气结”。
【本章要点】
一、对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腹中疾患的病因、症状、治法、禁忌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二、介绍了鸡矢醴和四乌鲗骨一茹丸两个方剂,是研究古代方剂学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三、指出妊娠与腹中疾患的鉴别要点。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①。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②,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③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④,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⑤,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⑥。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⑦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⑧,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⑨。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阴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⑩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注释】
①鼓胀:是一种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疾病。现在把肝硬化腹水后期归为这类疾病。
②鸡矢醴:矢,即鸡屎白。鸡矢醴,古人用来治疗鼓胀的一种药酒名。
③乌鲗骨:即乌贼骨,又叫海螵蛸。
④雀卵:麻雀卵。
⑤后饭:即饭前服药的意思。
⑥伏梁:指脘腹痞满肿块的一类疾病。
⑦肓之原:原,即原穴;这里指任脉的气海穴。
⑧热中、消中:即后世所谓的三消病。
⑨厥逆:指阴气并于阳上逆的意思。
⑩三阳之动:三阳,即少阳、阳明、太阳,意思是三阳之脉盛大。
【译文】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么病呢?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可用鸡矢醴来治疗,一剂就能见效,两剂病就好了。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时复发。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而又复伤于饮食,使邪气复聚于腹中,因此鼓胀就会再发。
黄帝说:有一种胸胁胀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的失血病,使内脏有所损伤,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经闭止而不来。黄帝说:怎样治疗呢?要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茹,二药混合,以雀卵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药,每次服五丸,饭前服药,饮以鲍鱼汁。这个方法可以通利肠道,补益损伤的肝脏。
黄帝说:病有少腹坚硬盛满,上下左右都有根蒂,这是什么病呢?可以治疗吗?岐伯说:病名叫伏梁。黄帝说:伏梁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小腹部里藏着大量脓血,居于肠胃之外,不可能治愈的。在诊治时,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岐伯说:此下为小腹及二阴,按摩则使脓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则上迫胃脘,能使横膈与胃脘之间发生内痈,此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难治疗。一般地说,这种病生在脐上的为逆症,生在脐下的为顺症,切不可急切按摩,以使其下夺。关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有人身体髀、股、骨行等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病的名字叫伏梁,这是由于宿受风寒所致。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肓的根源在脐下气海,所以绕脐而痛。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黄帝说: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味,也不能吃芳香药草和金石药,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发癫,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都是富贵之人,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药,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岐伯说:芳草之气多香窜,石药之气多猛悍,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疾坚劲的,若非性情和缓的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黄帝说: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剽悍的,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脾属土而恶木,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在甲日和乙日肝木主令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黄帝说:好。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病名叫厥逆。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黄帝说:为什么呢?岐伯说:上本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阳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症;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岐伯说: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阳脉是主热症的,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故三阳脉动甚。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少阳;大两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阳;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阳明。三阳既毕,则传入于三阴。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阴,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黄帝说:好。
本篇要点:
一、本篇着重论述了正经、奇经、别络等经络发生病变所致腰痛病的临床表现和针刺治疗方法。
二、重点介绍了腰痛针刺治疗中循经取穴的方法,同时对针刺出血与否,缪刺取穴以及根据月亮盈亏决定针刺次数等法则,也有所论及。
三、对腰痛兼有上寒、上热、中热而喘等复杂病症的取穴方法,作了一般性介绍。
原文及译文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象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出血。
足少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在成骨的起点出血,成骨即膝外侧高骨突起处,若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阳明经脉发病而使人腰痛,颈项不能转动回顾,如果回顾则神乱目花犹如妄见怪异,并且容易悲伤,治疗时应刺足阳明经在胫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虚穴刺出其血,秋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足少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到脊骨的内侧,治疗时应刺足少阴经在内踝上的复溜穴两次,若在春季则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会导致肾气损伤而不易恢复。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厥阴经脉发病使人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弩弦一样,治疗时应刺足厥阴的经脉,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间鱼腹之外的蠡沟穴处,摸之有结络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针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针刺三次。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盳盳)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会牵引到肩部,眼睛视物不清,时常遗尿,治疗时应取解脉在膝后大筋分肉间(委中穴)外侧的委阳穴处,有血络横见,紫黑盛满,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变红才停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解脉发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带子牵引一样,常好象腰部被折断一样,并且时常有恐惧的感觉,治疗时应刺解脉,在郄中有络脉结滞如黍米者,刺之则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变红时即停止。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同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胀闷沉重,好象有小锤在里面敲击,病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应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的阳辅穴处,针三次。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端下间,去地一尺所。
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亦颇不一,待考。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衡络之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滞在里。治疗时应刺委阳大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肠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会阴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则汗出,汗止则欲饮水,并表现着行动不安的状态,治疗时应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其部位在阳蹻申脉穴上,足太阳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处,视其左右有络脉横居、血络盛满的,刺出其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亦颇不一,姑从王冰之说以释之。脱阴维腰痛之文,待考。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盳盳)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昌阳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取筋内侧的复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内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散脉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象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甚至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下俞之巨虚上廉和巨虚下廉,其穴在膝前外侧骨肉分间,看到有青筋缠束的脉络,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肉里之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脉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之脉二次,其穴在足太阳的外前方,足少阳绝骨之端的后面。
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疏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抉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
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
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举动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胛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的下髎穴,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并采用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性主动,变化最快,具有“善行而数变”的性质,故风邪致病,具有病症变化多端的特点。风邪还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有“百病之长”之称。作者列举了五脏风、胃风、首风、漏风、泄风等多种风病,以阐明以上道理。
二、论述了多种风病的病因、症状、诊断要点,并介绍了五脏风病的面诊部位和相应色泽。
三、各种风证,虽然临床症状千差万别,但均有汗出恶风的共同症状,这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①,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②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③。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④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⑤,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⑥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⑦,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⑧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注释】
①偏枯:即偏瘫,见于中风后遗症。
②邪:这里的邪特指风邪。
③病能:能,即态;病能,即病态。
④色皏:皏,浅白色。
⑤眉上:指两眉之间,又叫阕中,是肺在面部望诊的部位。
⑥焦绝:因津液消耗而唇舌焦躁的意思。
⑦肌上:怀疑为颐上之误。
⑧上渍:腰以上多汗如水渍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振寒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羁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风邪由太阳经侵入,遍行太阳经脉及其俞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溃烂。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羁留不去,病名叫疠风。
在春季或甲日、乙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庚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腧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腧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
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至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是风邪入侵。
黄帝问道:五脏风症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燥,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謇涩,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颜面疵然而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如煤烟灰,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颐部,往往颐部可出现黑色。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胀满,如少穿衣,腹即膜胀,如吃了寒凉的食物,就发生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痛热稍轻。漏风的症状,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进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浸湿,口干易渴,不耐劳动。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发冷。黄帝道: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