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脉 / 医学传心录

(2012-07-28 15:30:02)
标签:

王盛中医

皮肤专科

梵山益生

自然疗法

瑜伽

茶道

养生

释道神

杂谈

分类: 中华梵山益生自然疗法

      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

    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

    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

    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

    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二十四穴)。
    此经不取井荥俞合也。

      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曰阴脉之海焉。用药当分男女,月事多主冲任,是任之为言妊也。乃夫人生养之本,调摄之源,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但在僧道,不明此脉,各执所尚,禁食、禁足、禁语、断臂、燃指、烧身,枯坐而亡,良可悲夫!

    间有存中黄一事,而待神气凝聚者;

    有运三华五气之精,而洗骨伐毛者;

    有搬运周天火候者;

    有日运脐,夜运泥丸炼体者;

    有呼九灵,注三精而归灵府者;

    有倒斗柄而运化机者;

    有默朝上帝者;

    有服气吞霞者;

    有闭息存神者;

    有采炼日精月华者;

    有吐纳导引者;

    有单运气行火候者;

    有投胎夺舍者;

    有旁门九品渐法三乘者,种种不同,岂离任督。盖明任督以保其身,亦犹明君能爱民以安其国也。民毙国亡,任衰身谢,是以上人哲士,先依前注,导引各经,调养纯熟,即仙家之能筑基是也。

    然后扫除妄念,以静定为基本,而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握固内守,注意玄关,顷刻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热,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一饮之间,天机自动,于是轻轻然运,默默然举,微以意定,则金水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黄庭之中。此采铅投汞之真秘,子不揣鄙陋,扫却旁蹊曲径,指出一条大路,使人人可行也。到此之时,意不可散,意散则丹不成矣。

    紫阳真人曰:

  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此谓也。日日行之无间断,无毫发之差,如是炼之一刻,则一刻之周天;炼之一时,则一时之周天;炼之一日,则一日之周天;炼之百日,则百日之周天,谓之【立基】。炼之十月,谓之【胎仙】。功夫至此,身心混沌,与虚空等,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之为气,气之为神,不规中而自规中,不胎息而自胎息,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虚室生白,黑地引针,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也。

    至于六害不除,十少不存,五要不调,虽为小节之常,终为大道之累。

    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六者有一,卫生之道远,而未见其有得也。虽心希妙理,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不能补其失也。

    何名十少?一曰少思,二曰少念,三曰少笑,四曰少言,五曰少饮,六曰少怒,七曰少乐,八曰少愁,九曰少好,十曰少机。

    夫多思则神散,多念则心劳,

    多笑则肺腑翻,多言则气血虚耗,

    多饮则伤神损寿,多怒则腠理奔浮,

    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面焦枯,

    多好则志气溃散,多机则志虑沉迷。兹乃伐人之生,甚于斤斧;蚀人之性,猛于豺狼也。卫生者,戒之哉!

 

         禁灸穴歌

 

    哑门、风府、天柱擎,

    承光、临泣、头维平,

    丝竹、攒竹、睛明穴,

    素髎、禾髎、迎香程。

    颧髎、下关、人迎去,

    天牖、天府、到周荣,

    渊液、乳中、鸠尾下,

    腹哀臂后寻肩贞。

    阳池、中冲、少商穴,

    鱼际、经渠一顺行,

    地五、阳关、脊中主,

    隐白、漏谷通阴陵。

    条口、犊鼻上阴市,

    伏兔、髀关、申脉迎,

    委中、殷门、承扶上,

    白环、心俞同一经。

    灸而勿针针勿灸,针经为此尝叮咛,庸医针灸一齐用,徒施患者炮烙刑。

 

 

       禁针穴歌

 

    脑户、顖会及神庭,

    玉枕、络却到承灵,

    颅息、角孙、承泣穴,

    神道、灵台、膻中明。

    水分、神阙、会阴上,

    横骨、气冲针莫行,

    箕门、承筋、手五里,

    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

    三阴交内亦通论,

    石门针灸应须忌,

    女子终身孕不成。

    外有云门并鸠尾,

    缺盆主客深晕生,

    肩井深时亦晕倒,

    急补三里人还平。

    刺中五脏胆皆死,

    冲阳血出投幽冥,

    海泉、颧髎乳头上,

    脊间中髓伛偻形。

    手鱼腹陷阴股内,

    膝膑筋会及肾经,

    腋股之下各三寸,

    目眶关节皆通评。
   

                《医学传心录》之《用药传心赋》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

    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

    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

    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①。

    犀角解乎心热。牛黄定其胆惊。

    连翘泻六经之火。菊花明两目之昏。

    滑石利小便之结滞②。石膏泻胃火之炎蒸。

    山豆根解热毒而治喉痹。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

    龙胆治肝家之热。瞿麦利膀胱之淋。

    鳖甲治疟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

    茵陈治黄疽而利水。香薷治霍乱以清襟。

    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

    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

    竹叶竹茹治虚烦而有效。茅根、藕节止吐衄而多灵。

    苦参治发狂痈肿。地榆止血痢血崩。

    车前子利水以止泻。瓜蒌降痰以清襟。

    秦艽去骨蒸之劳热。丹皮破积血以行经。

    熟地补血而疗损。生地凉血以滋阴。

    白芍治腹疼——补而收——而烦热上除。

    赤芍通血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

    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嗽。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

    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知母退肾经之火沸。

    葛根止渴而解肌。泽泻补阴而渗利。兹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

    麻黄表寒邪之汗。官桂治冷气之侵。

    木香调气治腹痛。沉香降气治腰疼。

    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

    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山茱萸壮腰肾以涩精。

    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

    豆蔻开胃口而去滞。元胡索治气血而亦调经。

    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干姜治冷,转脏腑以温。

    草果消溶宿食。槟榔去积推陈。

    苁蓉壮阳而固本。鹿茸益肾而生精。

    锁阳最止精漏。菟丝子偏固天真。

    没药乳香散血凝之痛。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之屯。

    紫苏散风寒,能降气。川椒退蛔厥,治喘升。

    灵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肠之气痛。

    此热药之主治,分佐使与君臣。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

    甘草为和中之国老。人参乃补气之元神。

    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③。茯苓补脾虚而利渗,赤白须分④。

    黄芪补卫而止汗。山药益肾而开心。

    莪术三棱消积坚之痞块。麦芽神曲消饮食而宽膨。

    顺气化痰陈皮可用。宽中快膈枳壳当行。

    白术健脾而去湿。当归补血以调经。

    半夏治痰燥胃。枳实去积推陈。

    川芎治头疼之要药。桃仁破瘀血之佳珍。

    艾叶安胎而治崩漏。香附顺气而亦调经。

    杏仁止风寒之嗽。五味敛肺气之升。

    防风乃诸风之必用。荆芥清头目而疗崩。

    山楂消肉食之积。细辛止少阴头疼。

    紫薇花通经而堕胎。酸枣仁敛汗而安神。

    藁本止头疼于巅顶之上。桔梗载药物有舟楫之能。

    杜仲壮腰膝而补肾。红花苏血晕而通经。

    兹温药之性气,学者必由是而遵循。

    既已明于三者⑤,岂不悉举其平。

    常山使之截疟。阿魏用之消征(病去丙换征)。

    防己木瓜除下焦之湿肿。菖蒲、远志通心腹之神明。

    壮腰膝莫如虎骨。定惊悸当用获神

    阿胶止嗽而止血。牡蛎涩汗而涩精。

    羌活散风,除骨节之疼。冬花止咳,降肺火之升。

    独活寄生理脚膝之风湿。薄荷白芷散头额之风疼。

    木贼蒺藜退眼睛之浮翳。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腾。

    青皮伐木。紫菀克金。

    五加皮消肿而活血。天花粉止渴而生津。

    牛蒡子清咽喉之不利。薏苡仁理脚气之难行。

    琥珀安神而利水。朱砂镇心而定惊。

    贝母开心胸之郁,而治结痰。百合理虚劳之嗽,更医蛊毒。

    升麻提气而散风。牛膝下行而壮骨。

    利水须用猪苓。燥湿必当苍术

    枸杞子明目以生精。鹿角胶补虚而大益。

    天麻治诸风之掉眩。木通治小便之秘涩。

    天南星最治风痰。莱菔子偏医面食。此乃药性之提纲,用作传心之秘术。
    ①言大黄涤除肠道积滞,好象猛将一样。
    ②结滞:指湿热蓄于下焦以致小便不利。
    ③葶苈性寒,有苦、甜两种。苦的下泄性急,甜的下泄之性缓。
    ④茯苓甘平淡,气味俱薄,白的偏于补;赤的偏于利。
    ⑤三者:指寒、热、温三性。

 

   《医学传心录》之《诸脉主病》

 

    为风虚失血,为吐逆为热,

    为拘急为疼,若是来多发热。

    寒积痛①冷结,主风虚少血,

    病冷顽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②。

    为壮热为食,脉心中多恍惚,

    ③缘积聚热相攻,④为阴寒有所积,

    ⑤为惊悸血崩淋,⑥为寒痛木乘牌,

    ⑦为正气已飘离,⑧是精枯形瘦极。
   

    ①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②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弱脉主气虚。
    ③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且止有常数,必依数而止。
    ⑧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医学传心录》之《诊脉总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

    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

    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

    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

    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

    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

    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

    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

    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

    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

    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

    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

    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

 

    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

    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

    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

    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

    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

    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①钩: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医学传心录》之《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

     浮而无力即为③,浮而有力便为

     脉沉而无力是④,微沉有力是为

     迟而有力脉居⑤,迟而无力⑥。

     数而有力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①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③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⑦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医学传心录》之《引经药》

 

    手足太阳经,藁本行。

    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

    手足阳明经,白芷葛根、升(麻)。

    肺(白)(麻)、(白)用。(麻)白芍应。

    心经黄连使。肾独加灵。

    分经用此药,愈病即通神。

 

   《医学传心录》之《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

    太阴苍术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

    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

    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

    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

    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

    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

    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⑴潮热柴胡宜。

    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

    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

    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

    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②。

    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宿食。

    胸中烦热栀子仁。水泻芍药(茯)苓白术

    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

    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

    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

    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

    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

    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

    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

    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

    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

    血痛桃仁苏木。气滞青皮与枳壳。

    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

    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

    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①晡:(bu)(布、阴平)。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叫【日晡】
       半夏性燥,口渴不宜用。

 

 

《医学传心录》之《四君汤加减歌》

 

      四君(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诚如宝。

    加入陈皮名异功(散),气虚自汗黄芪好。

    方加橘(皮)半(夏)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

    香砂①配对食能消,呕吐胃寒丁(香)藿(香)使

    十全②四物四君兼,芪桂生姜大枣煎,

    滋血气令脾胃壮,劳伤虚弱最为先。

    养荣汤③与十全同,五味远陈要去芎。

    倦瘦少颜潮有汗,梦遗龙骨(牡)蛎(莲)须逢。

    潮热无汗当归(白)芍,半夏柴胡葛粉着。

    自汗陈(皮)(黄)芪熟地当(归),牡蛎乌梅酸枣(白)芍。

    心窝有汗别处无,生地陈(皮)(当)归酸枣(仁)扶,

     麦冬白芍黄连炒,辰砂(乌)梅(大)枣四君(汤)符。

    劳倦辛苦身无热,麦(冬)(五)味陈(皮)(黄)芪除茯(苓)歇。

    痞满气壅正气虚,陈(皮)(当)归木香砂仁列。

    健忘(黄)芪远(志)木香菖(蒲),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良。

    头疼吐水六君汤,(当)归(黄)芪木香炮姜

    气虚短促喘无痰,(人)参橘(红)砂仁苏子添,

    桑皮当归姜(大)枣化,沉香磨水木香兼。

    霍乱止后头身痛,口干发热肢虚缠,

    五味当归柴(胡)白芍乌梅栀子麦冬陈(皮)。

    体重酸疼兼嗜卧,口(淡)恶寒小便数,

    六君(汤)加上(白)芍(黄)连(黄)芪,泽泻柴胡羌独(活)。

    肥人眩晕六君(汤)加,川芎(当)归(黄)芪桔(梗)(白)芷天麻

    遗浊四君(汤)加益智(仁),陈(皮)(黄)芪熟地(当)归升麻

    痞满槟榔枳实黄连。目赤血壅龙胆(草)添。头疼川芎蔓荆子

    泻加(白)芍泽(泻)茯苓煎。汗多(黄)芪(白)术(当)归身好,

    以后加添俱不少,脑疼藁本细辛加,额疼升麻(白)芷葛(根)草。

    口渴咽干葛(根)(花)粉寻,有痰贝母最为尊,

    嗽加五味(子)桑皮是,不寐宜加酸枣仁

    食伤食少加神曲麦芽枳实山查炒。

    虚火上炎知(母)(黄)柏添,玄参加入服之好。

    内热(黄)芩(黄)连花粉施,下身无力(杜)仲牛膝

    脚弱木瓜防己加,身热地黄生用之。

    惊悸怔仲远(志)茯神,石菖(蒲)柏子(仁)并煎吞,

      麦冬五味(子)同酸枣(仁),山药山萸总可寻。

    六君(汤)远志薏米(当)归,莲肉山查山药辉,

    桔(梗)(黄)连扁豆(黄)芪神曲,壮健元阳助脾胃。

    阴虚劳嗽去(人)参煎,小便如常白茯(苓)嫌,

    饮食恶餐宜服此,内伤劳役效通仙。

    脾为后天之本,又为万物之母,

    方之加减,多利于脾也。

       

     ①四君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药组成。加陈皮名异功散。加橘皮、半夏名六君汤。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汤。
 
   ②十全:十全大补汤。即四君汤和四物汤(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再加黄芪肉桂生姜大枣
    ③养荣汤:十全大补汤去
川芎五味子远志陈皮人参养荣汤。

 

《医学传心录》之《四物汤加减歌》

 

    四物芎归芍地黄,女科诸症最为良,

    调经养血医虚损,胎产无如用此方。

    参术茯甘号八珍,气虚血弱称功捷,

    十全加入桂黄芪,大补真元与血虚。

    弱加参苏(饮)号补心(汤)①,

    心虚血少梦中惊,产后感寒宜服此,

    不须加减妙如神。晡时发热本阴虚,

    方加知柏可全除②。骨蒸劳热柴(胡)(黄)芪鳖(甲),

    知母仍须地骨皮。妇人经水适然来,

    似疟原汤对小柴③。妊娠月水时时下,

    胶艾添之止漏胎④。经水过期为血少,

    倍加熟地酒黄芩。经因气阻先为疼,

    香附莪(术)(三)棱复自行。

    月经紫黑及先期,方入(黄)芩(黄)连共丹皮。

    受寒经瘀小腹痛,桃仁乌(药)(香)附莫迟疑。

    瘦人血枯经水闭,桃仁增入本方治。

    肥人色谈属瘀痰,配合二陈(汤)为一剂。

    经水行来太去多,柴胡(黄)芩(黄)连(黄)柏可同科,

    尤加荆芥(炒黑)升(麻)羌(活)独(活),升提其气自安和。

    方加(人)参(白)术能安胎,胎痛砂(仁)(紫)苏郁自开。

    腹大异常胎水病,心胸气逆如鼓硬,

    鲤鱼汤⑤煎术茯苓,减地芎加姜橘应。

    胎气不安胸膈胀,枳壳砂(仁)(紫)苏即宣畅。

    孕妇心烦称子烦,腹(皮)甘(草)栀(子)(黄)柏添为上。

    川芎(当)归二味佛手散,临产煎服可保生,

    若是难产生不下,草霜白芷一同行。

    姜炭善治产后热,辛甘大能补心血,

    汗多方内减川芎,急服(人)参(黄)芪防风捷。

    产后血迷成血晕,恶露过多精神困,

    泽兰(川)芎(人)参(当)归(荆)芥甘(草),

    散号清魂定血晕。黑神(散)减(川)芎入(官)桂(黑)姜,

    炙甘(草)炒(黑)豆生蒲黄,净露下胞除腹痛,

    酒煎童便效非常。产后如何恶露少,

    若无别病精神好,忽然寒热腹中痛,

    选用黑神(散)真个巧。产后须当四物汤,

    大凡初产备焦姜,产后用(白)芍伤生气,

    腻膈犹嫌熟地黄。肠滑地(黄)(当)归皆可忌,

    汗多须将川芎去。血虚腹痛(白)芍还加,

    加减四物(汤)深藏秘。

 

    ①四物汤合参苏饮(人参紫苏葛根前胡半夏、赤苓、枳壳、苦桔梗陈皮甘草)名补心汤。
    ②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四物汤。
    ③即四物汤合小柴胡汤。
    ④四物汤加阿胶艾叶,名胶艾四物汤,治崩漏下血。
    ⑤鲤鱼汤:鲤鱼、白术茯苓当归、芍药、橘红、生姜

 

 

《医学传心录》之《二陈汤加减歌》

 

    二陈橘半茯苓草①,清气化痰为至宝。

    膈上不宽加枳(实)桔(梗),火旺生痰(黄)芩(黄)连好。

   (人)参(白)术加名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
    ①二陈汤: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药组成。

 

    中寒痰去了(人)参,香(附)砂(仁)炒用皆能止。

    饮食过飡①不克消,麦(芽)(神)曲山查厚朴调,

    再加枳实黄岑炒,何愁体虚胃脾弱。

    咳嗽生痰分寒热,热加(黄)岑(黄)连并枳(壳)桔(梗),

    寒痰枳(壳)砂(仁)配原方,化气胸中痰自灭。

    风寒外感嗽何辜,二陈(汤)枳(壳)桔(梗)与前胡

    苏(梗叶)葛(根)杏(仁)桑(皮)能清肺,木香调气号参苏(饮)。

    二陈半夏性本燥,血虚发渴皆不要,

    四物汤中不必加②,贝母代之专夺效。

    又有风痰疾病生,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③。

    湿痰在胃身多软,二术仍须配二陈(汤)。

    火郁胸中老痰结,滞在喉中咯不绝,

    瓜萎香附桔(梗)(黄)连(枳)壳,少佐元明(粉)痰自灭。

    痰在经络及四肢,姜汁还将竹沥施。

    胁间白芥(子)痰自除,脾胃有痰须枳实

    温胆汤加竹茹(枳)实④,宁神豁痰为第一。

    若加枳实共南星,汤号导痰⑤能利膈。

    去(甘)草陈皮七气汤⑥,加添(紫)苏(厚)朴与(大)枣(生)姜,

    散郁消痰兼理气,
    ①飡:与餐同。
    ②四句是说:血虚咳嗽,虽然有痰。但因口渴。不宜用辛燥药。用二陈汤去
半夏,加贝母,合四物汤。
    ③风痰,用二陈汤加
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湿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
    ④二陈汤加
竹茹枳实名温胆汤。
    ⑤二陈汤加
枳实、南屋名导痰汤。
    ⑥二陈汤去
甘草陈皮,加紫苏厚朴生姜大枣名七气汤,也叫四七汤。

    妊娠恶阻①用之良。呕血皆因胃火炽,

    脉来洪数呕连绵,急用二陈(汤)加枳实,

    竹茹姜汁炒黄连。若还药石难吞下,

    槟榔少许木香煎。五六日来呕不休,

    心中胀闷手难揉,多加枳(实)(厚)朴(黄)芩(黄)连(白)芍,

    便秘(芒)硝(大)黄一服瘳。嘈杂嗳气一般看,

    胸中积热与停痰,石膏香附并(南)星藿(香),

    二陈(汤)加减有何难。闷胀吞酸与吐酸,

    本方加入炒萸连。水停心下名为饮,

    枳(实)茯(苓)猪苓利二便。此是二陈(汤)加减方,

    休将浪与及轻传。
    ①恶阻:怀孕后呕吐叫恶阻。

 

 

《医学传心录》之《小柴胡汤加减歌》

 

    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甘)草,少阳经病诚为宝,

    往来寒热日晡时,呕而胁痛用之好。

    本经合病在阳明,口渴而烦干呕频,

    目痛鼻干眠不得,葛根知(母)(白)芍炒黄芩

    心中痞满热犹盛,枳(实)桔(梗)加之有功效。

    若还痞满不能宽,小陷胸汤②可兼并。

    汗少唇焦口干渴,饮水无休倚(黄)连(干)葛,

    若还不解却如何?竹茹石膏加一撮。

    汗后浑身壮热烦,妄言干呕更呻吟,

    黄连解毒(汤)同煎食,一服顷刻即太平。

    烦渴泻利热又增,却用原方配四苓(散),

    若是发黄小便赤,(黄)芩(黄)连知(母)(黄)柏再加增。
    ②小陷胸汤见16页。
   

    大便硬兮口渴涸,黄连厚朴瓜蒌(枳)壳;

    若还便结不通时,大柴胡汤①用无错。

    身热恶风口不干,本方须合桂枝汤②。

    若是唇焦烦渴甚,石膏知母(汤)③配原方④。

    胸烦不呕减(半)夏(人)参,本方倍入瓜蒌仁。

    渴除半夏加知(母)(花)粉。腹痛加(白)芍去黄芩

    胁热腹痛(黄)连(白)芍炒。痰多贝母瓜蒌保。

    呕加姜汁竹沥陈(皮)。咳嗽须加五味好。

    胁下硬痛加青(皮)(牡)蛎。茯(苓)主溺难心下悸。

    痞而胸胁胀满时,(牡)蛎及干姜书家秘。

    胸满而咳去(人)参(大)枣,须加五味(子)干姜好。

    津虚发热多饮水,麦(冬)(五)味(子)加之(人)参去了。

    胃虚不实大便溏,芍药猪苓两物帮。

    遗精不固阴虚弱,牡蛎还添知(母)(黄)柏良。

    潮热不渴欲近衣,减却人参桂枝

    春温发热嗽而渴,五味(子)瓜蒌去半(夏)宜。

    温病恶热不恶寒,柴(胡)(人)参去了茯苓攒,

    桂枝葛(根)(白)芍升麻(大)枣,咽疼还须甘(草)桔梗尝。

    过经⑤胸胁满呕潮,柴胡汤内加芒硝

    温疟渴烦兼恶热,石膏知母(汤)(小)柴胡(汤)调。

    伤寒日久为过经,表里俱无用此行,

    若是邪多元气弱,重加麦(冬)(五)味及人参
    ①大
柴胡汤见15页。
    
桂枝汤见15页。
    
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见15页。
    ④原方;指小
柴胡汤。
    ③过经:《伤寒论》“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潮热者实也,先以小柴汤以解外,后以
柴胡芒硝汤主之”。
  

    痊后又因劳食复,壮热心悸痰气促,

    还须温胆(汤)配原方①,急服令人愈最速。

    发热昼安而夜剧,名为邪热入血室,

    牡丹(皮)生地(黄)柏(黄)连栀(子),知母当归还可给。

    若还昼剧而夜安,知母(黄)连栀(子)地骨(皮)看。

    日夜潮热俱不退,方加四物(汤)共栀(子)(黄)连。

    汗后津枯二便秘,除却半夏加生地,

   (黄)芩(白)术陈(皮)(当)归(白)芍麦冬,若还燥甚烦他治。

    主方何以柴(胡)(黄)芩列?味苦以发转邪热,

    止呕除痰半夏宜,性能下气味辛烈。

    表不足兮缓以甘,人参甘草缓中央。

    调和营卫须姜枣,和解无如用此良。
    ①原方:指小
柴胡

 

《医学传心录》之《平胃散加减歌》

 

    平胃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寻,健脾燥湿用调停,

    胸前饱闷如伤食,嘈杂吞酸总可行。

    饮食失节脾胃伤,香(附)砂(仁)枳实木香帮。

    食积麦芽神曲炒,肉积山查草果良。

    生冷瓜果如停滞,更入干姜青皮是。

    酒伤(黄)连葛乌梅加。呕吐丁(香)(乌)海藿(香)半(夏)记。

    热积停兮便不通,槟榔枳实大黄攻。

    若还冷积难消化,(干)姜(肉)桂莪(术)三棱巴豆供。

    湿热相蒸口作酸,香(附)砂(仁)还要炒黄连

    吴萸栀(子)枳(实)同煎入,嘈杂须加(川)芎(白)芍餐。

    异乡水土不相宜,加入香(附)砂(仁)藿(香)半(夏)奇,

    吐泻更添(茯)苓(白)术好,炒苡(仁)山药乌梅

    泄泻如逢谷不化,五苓①配合真无价。

    食停倒饱是脾虚,异功②更人香砂下。

    霍乱吐泻用何方?去苍(术)换白(术)二陈襄,

    腹皮紫苏藿香(白)芷,生姜大枣水煎尝③。

    转筋再用木瓜帮,腹痛还宜(白)芍木香

    冷痛干姜肉桂,痞满青皮枳实良。

    不吐不泻干霍乱。本方加入香(附)砂(仁)拌,

    木香枳(肉)桂藿(香)(干)姜(紫)苏,腹中硬痛槟(山)查验。

    胃寒呕吐入丁香肉桂干姜用最良,

    虚汗唇青四肢冷,去除加附(子)及茴香。

    ①五苓散: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与平胃散配合,名胃苓汤。
    ②异功散: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主要作用在温中和气;与平胃散、香附砂仁配合,成为温中、补脾、燥湿、化食的方剂。
    ③平胃散去
苍术,加白术半夏茯苓大腹皮紫苏藿香白芷生姜大枣,名藿香正气散。治霍乱吐泻。

 

《医学传心录》之《消渴者无火不生》

 

    消渴有三:

    上消者属肺,多饮而少食,大小便如常;

    中消者属胃,善饥多饮食,而小便黄赤;

    下消者属肾,小便浊淋如膏,烦渴引饮,耳轮焦黑,小便频数。

 

    能食者,必发痈疽背疮;

    不能食者,必传中满腹胀。

 

    大抵三消,皆因火热之气煎熬脏腑,消烁血液也。治以四物汤为主。

    上消加人参、五味、麦冬、花粉,煎成后兑入藕汁、人乳、生地汁,饮酒之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加石膏,以降胃火。

    下消加黄柏知母五味子,以滋肾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