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藏经讲义(25)

(2012-03-19 19:37:32)
标签:

王盛中医

皮肤专科

梵山益生

天韵自然疗法

各类癌症

瑜伽

茶道

释道神

分类: 中华梵山益生自然疗法

第四十九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卷下第八十二面,倒数第二行看起: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是人既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

  这一段是‘颂成就度生’。“欲修无上菩提者”,这是菩萨发心,‘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出离三界苦”,小乘人也做到,在佛法里都称之为真正觉悟的人,三界之苦实在说是苦不堪言,真正觉悟的人一定要想著永脱三界轮回;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佛经里面讲的四禅,我们就能够了解,一个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小千世界的天顶是二禅,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所以你就晓得讲三界、讲六道,意思都相同。一尊佛的教化区,一个大千世界,诸位要晓得只有一个四禅天,有一千个三禅天,经教里面所说大致我们要能够知道。‘欲修无上菩提’,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希求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志愿眼光大,超脱三界这是眼光比较小,都是非常非常之难得。这个人既然发了大悲心,要怎样满他的愿?“先当瞻礼大士像”,这就是先要成就自己,‘瞻礼’的意思前面说了很多,这个地方就不再重复,最要紧是要依教修行。

  《华严经》里面讲护法,护持正法,依照《华严经》的标准来讲,现在护法的人希有。法是什么?法是教、理、行、果,这四种法都要圆满的护,那才叫真正护法,才是佛所讲的标准。我们讲护持道场,护持某个法师,不行,那个跟佛的标准一比,那就不是护法;佛经上所讲的一定要有相当的理解,而后才知道怎样去做才是如法。佛给我们说的‘教’,教有四种教理行果,我们怎样去修?信、解、行、证,我们对于教要信,佛的教诲要信,理要解,行要修,果要证,所以我们自己要做到信解行证。末后这两句,“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这两句是说自己成就之后,教化一切众生。诸佛如来示现在众生界,往往也示现有业障,诸位要知道那业障是示现,都是他教化的方法、教学的仪式,不是真的,让我们凡夫之人深深警觉到因果的可畏。世间圣人,孔老夫子,我们在《传记》里面念到,‘孔子在陈绝粮’,他也挨饿;释迦牟尼佛也曾经有三个月马麦之报,遇到饥荒托钵没人供养。这显示什么?显示因果,即使成佛、成圣没有办法转变因果。

  从前百丈大师讲得好,‘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不昧是什么?对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受报的时候很甘心情愿,知道我现在所受的过去造的是什么因,现在得这个果报,清楚明白。不像世间人,世间人遭遇一切苦难的果报,不知道、不晓得什么原因,以为是别人给他的,怨天尤人,受报的时候还造罪业,这个样子因果循环,他是每况愈下,他往下堕落;明白的人他受果报他不会堕落,他逐渐往上提升,这不一样,他真正懂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就是遇到别人破坏我们、伤害我们,过去生中我们伤害过他,今天他来伤害我,这是报应,我明了、我承受,欢欢喜喜接受,一点怨恨都没有,这个结就解开,下一次再见面就没事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绝对不能用个报复的心来解决问题,诸位要晓得解决不了的;报复,你杀他,你灭他一族,来生是他灭一族,一样的事情,因果循环,愈演愈残酷;换句话说,愈堕落愈深,这哪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决问题真正的办法是解结,把这个怨结解开,所有一切不善的果报都要承受,你才能够化解,在菩提道上无论是自己修行,弘法利生,障碍就没有了。诸佛菩萨示现种种这些相,都是让我们觉悟,让我们明白,也是教导我们应当怎样去做,实在讲这就是生活,佛教给我们生活,教给我们处世做人。‘瞻礼大士像’,这里头最重要就是‘孝敬’,孝敬要扩展到什么地方?扩展到对一切恶人、一切冤家,都要用孝敬的心,普贤菩萨第一愿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敬就是孝敬,决定没有分别、没有等差,这是真正在修行,真正在转业;业转了,果报就转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

  第四段颂求智慧,这一段比较长一点,先说你为什么没有智慧,是你有过去世的业障,障碍你的智慧。虽然遇到佛法,遇到善友,你明白了,你发心,发的心很好,发心研教学经,目的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这是大菩提心;在一般说真正发这个大愿心,你就一定得诸佛护念,这是真的。虽得诸佛护念,我们智慧依旧不开,这是自己有业障,诸佛如来没有办法消我们的业障,没有法子,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不是佛菩萨不保佑你、不照顾你,佛菩萨是真保佑、真照顾,但是你自己造的业障,佛菩萨对这个就无可奈何,业障一定要自己消。佛菩萨告诉你方法,告诉你这些道理,这经典上所讲的,理明白了,佛的教诲我相信,理明白了,教给我们方法要照做,那叫修行,你才能消得了业障。消业障最根本、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孝’,所以《地藏经》也是根本经,道理在此地。我们能孝顺父母,孝顺一切众生,尊敬父母,尊敬一切众生,什么业障都消除。真正有孝敬之心还会造罪业吗?还会以恶意对待一切众生吗?不可能,那就是真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所以你才晓得孝敬是根本。为什么佛在这个经上一再教给我们,‘先当瞻礼大士像’,道理在此地。所以愿很好,佛菩萨也照顾你,可是你读经你还是一面读一面忘,纵然多闻也不能开悟,这个人有业障迷惑,所以于大乘经不能记诵。下面教给我们方法:

  【供养地藏以香华,衣服饮食诸玩具。】

  前面长行文都讲过,教给我们修行方法。供养,诸位想想如果没有孝敬,怎么可能供养?普贤的十愿,后后深于前前,像我们盖房子,第一愿是第一层楼,第二愿是第二层楼,你第一层没有盖好,你怎么能盖第二层?二层盖好才能盖第三层,一个道理,所以后面都是从前面基础上建立。然后才知道地藏法门是菩萨修行的根基,观音是慈悲,慈悲是从地藏里头发出来,你没有孝敬,慈悲从哪里来?没有孝敬的慈悲是假慈悲,必定他有企图、有目的。说是一个人不孝顺父母而去孝顺别人,哪有这种道理?这是不合理。没有礼敬,哪里会有赞叹?没有礼敬的赞叹,我们晓得那是虚伪,不是真的;没有礼敬的供养,那是谄媚巴结。所以孝敬是根基,我们在世法、佛法里要想有真正的成就,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如何能真正做到孝敬?经典的理论要透彻,你才明了孝敬是性德,是性德里头的基础,这部经就是开显我们性德。

  所以从普贤行愿,有礼敬、有称赞,而后才有供养。供养菩萨以‘香华、衣服、饮食、玩具’,这些表法的意义,前面都说过。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真正是多灾多难,不但众生业障深重,自己的业障同样也深重,我们应当要想到如何帮助自己、如何帮助别人,想想自己修学怎样方便,我们也要方便别人。须知佛法没有定法,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原则,随类化身,随机说法,‘随’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不顺、不随,不但不能度众生,也不能度自己。何以不能度自己?不能随就是执著,就是分别执著,执著的心不能突破,六道出不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所以要懂得随顺。世间确实障缘很多,妖魔鬼怪,魔障,有有形、有无形,无形的是鬼神,有形的就是一切人事物,怎么会产生魔障?都是自己往昔无量劫来造作的恶业,恶业会造成障碍,善业也会造成障碍,善业是爱缘。我们常常听到同修说:佛教给我们要舍、要放下,我就是儿孙放不下;那是什么?爱缘。冤家对头怨恨放不下,报复念头放不下,爱缘也是放不下,都变成障碍,这是往昔今生所造之业,我们自己要懂得、要明白、要觉悟。

  怎样才是真正觉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讲得好,我、人、众生、寿者都是假的,都不可得。所以如果你有般若智慧,知道万物皆空,知道因果不空,知道一切有为法是梦幻泡影,你心清净,于一切法不取不舍,魔对你不起作用,没有能够障碍你;这时候就是《楞严经》上所说,你能转境界,不被境界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才是真的永离魔恼。可见得永离魔恼不是到处躲避,躲避不了的,永离魔恼就是看破事实真相,全是假的,一场空、一场梦。即使无形的这些魔外边都沾不上,为什么沾不上?你没有边,你有边他才沾得上,你没有边,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你有我,你就会受害,无我,谁受害?无我就没有受害,一切众生为什么受这些障碍?有我。冤家对头要报复,你在那里,我找到你,我来报复你;如果你没有了,‘我’没有了,他找都找不到。

  以前道源老和尚传戒的时候,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说是哪一个古时候有一个禅师,名字我一下记不得。禅定的功夫真好,入定之后心境俱空;他寿命到了,阎罗王派两个小鬼要抓他,因为他入定,心境俱空小鬼找不到。问人家:他到哪里去?他就坐在那个地方,他找不到;因为在定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没有。有人告诉他,他最喜欢的就是他的钵;小鬼就知道,敲他的钵,一敲他就出定,马上就把他抓去;这就是你有丝毫的执著,你就被人家抓到,所以凡是有嗜好都有麻烦;换句话说,你逃不过小鬼的眼目,他时时刻刻能把你抓住。这就是没有彻底放下,我们要晓得,佛跟我们讲连佛法都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都不可以执著,这个道理要懂,何况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不放在心上,我用它我不执著它,我用它我也不分别它,让心永远清净,这样布施供养这是真正得福,无量无边的福,这个福称性。如果还有分别执著,这个福就不是称性,我们经里面讲有漏的福报,变成三界有漏福报。

  修学,同修们你们想想,要不是天天在一块研究,天天在一起讨论,天天薰习,我们业障习气很重,一转头就迷了。所以古时候的道场好,就是好在长期薰习,就好在这里,天天讲经,讲经的时间长;我们现在是一天两个小时讲经,跟古人比打对折。如果依照佛的标准,《仁王经》上讲‘二时讲经’,是讲大家在一起学习研究讨论,在教理行果上下功夫,二时是现在的八小时;佛经讲的是印度那个时代,一天昼夜是分为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所以二时它一时是等于我们现在四小时,二时就是八个小时。所以佛陀那个时代,那些人跟释迦牟尼佛修行,他怎么不证果?一天八个小时在讨论经教,他还有什么功夫打妄想?我们今天是搞得变成四分之一,两小时,实在讲是不够,最低限度能有四小时,每一天有四小时认真研究讨论,至少也有四个小时念佛,这是说少到不能再少。修行我们现在明白,只有念佛法门靠得住,其他的法门在理上讲是平等,没有差别,事上讲难,不容易。换句话说,不是我们的根性,我们业障太重,只有念佛带业往生,我们能办得到;这桩事情只要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

  前天晚上我到宏国去吃饭,听说他们现在生意很不好,我去看看他们,现在相当不景气。在那里看到一片CD带,是讲死囚往生,我们带了几片回来。告诉李会长,李会长说这个事情他知道,这个死囚走了之后,后事也是他给他办的。我问他是不是他讲的,他说不是他讲的,有一位苏居士讲的,听说苏居士现在也回头专心念佛,亲眼看到的事实,所以李居士在监狱里头,度了不少人真正往生。苏居士跟这个人熟悉,他照顾他,跟他约法三章:第一个你在受刑的时候你要大声念佛;行!我做到;第二个你走的时候你要有瑞相,不可以七孔流血,那是吊刑;行!我也答应;第三,你要留点舍利给我们看看做证明;行!我统统答应你。结果他死了之后,果然如此,吊死之后颜色非常好,很正常跟一般死刑人完全不一样,化火的时候真的有舍利。

  所以就有同修问:他是不是自己知道?不是的,愿行,他有这个愿力就能做到,连一个死囚都有这样瑞相。他是真的往生,他最后那一念是念阿弥陀佛走的,一点都不假;哪一天受刑也预知时至,念佛走的,经上讲最后那是一句佛号,必定往生。生前造什么样的罪业,做什么样的错事,你在死前真正能够悔改,忏悔往生,佛经上有例子。《观无量寿佛经》讲阿阇世王造五逆之罪,临终忏悔,佛在《阿阇世王经》里头告诉我们,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们读了也非常惊讶,造那么重的罪业,阿鼻地狱的罪业,在我们说他往生大概下品,下三品往生我们觉得这很正常,不知道他是上品中生,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这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教导他,他自己过去生中善根福德现前,听了之后生起真正的忏悔心。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你真正修就会真正有感应。这是我们讲到供养,要从孝敬心里面生起来,供具都是表法的。然后:

  【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前面都讲过,这是求感应。“净水”是菩萨威神加持,你供上一日一夜,你认真如法的修学,这才能得感应。下面还有两段:

  【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这是讲你专修,这是克期求证,这个法要修三七二十一天,二十一天要发殷重心,修学这段当中慎五辛。五辛前面注解上有,此地就省略掉,这个地方引《楞严经》上的话,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断五辛,注解第一行末后一句,‘《楞严》云,熟食发淫,生啖增恚’,这是佛对初学人的教诫,为什么?这个东西对于生理产生了障碍,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要减少障碍,所以对于饮食不能够不选择,但是要晓得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是托钵,托钵的时候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你去托钵的时候,这些供养的人家也未必都学佛,也未必懂得佛法,所以给什么吃什么。但是在真正修法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不留意。现在世间人说到饮食只知道著重卫生,生是生理,慎五辛是保护生理,不但是生理而且还有性情,能够著重保护生理、保护性情的人就不多;著重卫生的人很多、很普遍,知道要保护自己的性情就少了。五辛的性质不好,影响我们的情绪,熟食这个东西它是助长荷尔蒙,会引起性冲动,这是发淫,这熟食;生吃的时候容易引起肝火,发脾气,道理在此地;为什么佛说这五样东西不能吃,道理在这里。我们看到《华严》,《华严》里面跟我们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五样东西是不是有碍?这五样东西也没有碍,你自己功夫不够,你功夫不到,它对你产生障碍,你真有定功,它对你就没障碍;这是必须要明了,要慎五辛。

  下面“酒肉”,这是腥,荤腥,这就说明素食。“邪淫及妄语”,这一句就是讲十善业,一定要断十恶业,修十善业,你在三七二十一天,这是持戒念佛,此地是念地藏菩萨名号。换句话说,现在所讲的打地藏七,地藏七期限是三个七,三七二十一天,专持地藏菩萨名号。关键的字样是“至心思念”,不是口念,心真诚到极处。念地藏菩萨的名,名与德相应,你念的就相应,念名就思德,不是空念这一句名号,就想到地藏菩萨的行谊,地藏菩萨的慈悲,地藏菩萨的教诲,你就会想到这个。闻名,你能够想到提醒你自己,见相也能想到,我们就想到依教奉行,这就叫相应,古德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要念得相应。如果只念菩萨名号,依旧还打妄想,依旧还造罪业,那念的有什么用?寒山、拾得过去讥笑国清寺这些法师,念佛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什么原因?不相应,念得要相应。从名里面,名一定要思念教理行果,这是正念,所以从念这一句名号当中,就具足了信解行证,你说这个功德多大。如果念这一句名号与信解行证不相干,那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个原理总是要明白。末后这一段讲果报。

  【即于梦中见无边。】

  “无边”,就是地藏菩萨无边身,无边身是说地藏菩萨的化身,无边是多,无量无边。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你在梦中见到地藏菩萨的化身,菩萨给你摩顶、给你授记。

  【觉来便得利耳根。】

  感应道交,醒过来之后你就聪明,你根性就利了,你所求就感应。

  【应是经教历耳闻。】

  以后你再读经、再听经。

  【千万生中永不忘。】

  句句都能依持,都能记住,都能够去依教奉行。所以前面修学最关键的字眼,‘至心思念’,就在这四个字。我们今天依照这个方法去修,为什么没有效果?这四个字我们没做到,我们今天做的是形式,打个地藏七,好像是那么个样子,其实心里面胡思乱想,没有诚意,所以所求不能相应;别说打三个七不相应,三十个七还是不相应,经上讲得没错,我们自己做错了。如果相应说实在话,古人祭祀斋戒三天就有感应,哪有二十一天没有感应的道理?

  【以是大士不思议,能使斯人获此慧。】

  这是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的威神加持,实在也是自己至心之所感,前面跟诸位说过,真诚到极处性德的流露,所以才有这样的效果,这在理上讲都讲得通。这是求智慧的方法。请看经文,《地藏经科注》卷下八十五面,经文的第三行: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

  这一段是颂转灾难。经上所说正是我们现前所遭遇,所以这品经文我们读了之后感触非常之深,字字句句都是讲我们现实的状况,佛菩萨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如何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环境,回转我们的业障。所以这一品当中我们也看到世尊无比的慈悲,长行为我们说清楚之后,还用偈颂重复再说一遍,无非是加深我们学习的印象。这首里面都是讲灾难的事实,现在这个世间贫穷众生多,富裕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要常常念贫穷苦难的这些众生。他们的疾病不仅是身病,情绪不安、智慧不开,这是心病,比身病还要严重。身病需要药物来医疗、来调养,心病需要佛法,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是真理,一句话道破虚空法界依正庄严的根由,一语道破;从心想生。心善想善,境界就善,心迷惑、想邪恶,环境就恶劣,这是佛给我们讲真实状况。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明白觉悟,他就从心地里面去改,把过去恶的念头舍得干干净净,养成一个纯善的心,纯粹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我们眼前的境界就渐渐好转,而且转的速度会很快,然后所求都能满愿。下面这一首是教给我们修行方法:

  【至心瞻礼地藏像。】

  关键都在“至心”。“瞻礼地藏像”,就修孝敬,真心效法地藏菩萨的大孝大敬。

  【一切恶事皆消灭。】

  这是心转境界,不会再被境界所转。

  【至于梦中尽得安。】

  你睡梦的时候安稳。

  【衣食丰饶神鬼护。】

  你所求就都能够满愿。修行的关键就在效法地藏菩萨、学习地藏菩萨大孝大敬,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包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才能够快速得转变过来。(八十六面注解里头第一行,‘衣食丰饶’,‘风’有没有改过来?它是‘衣风丰饶’,有一个错字,是‘衣食’,改过来。)我们再看下面一首颂: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恶禽兽及恶人,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

  这是重颂外出旅行常常遇到一些灾难。你出去旅行陆地上经过这些山林,这些地方都是毒蛇猛兽、盗贼常常出没的所在。“及渡海”,大海波涛汹涌,在古时候船只都不大。下面是“恶神恶鬼并恶风”,‘恶风’是指渡海,容易遭到这些灾难。‘恶神恶鬼’,这个事情也真有,上一次雷居士在此地跟你们讲了不少故事,那都是他亲身所遇到。为什么会遭遇到这些恶鬼?别人为什么遇不到?由此可知,在因果定律上讲,还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些恶神恶鬼过去生中跟他没有恶缘,他不会找你麻烦;都是过去或者是今生,你冒犯他,你得罪他,他来找你麻烦。自己没有修持、没有德行,他对你不尊重,所以容易遇到这些事情,这些事情真有。佛在此地教我们修行的方法:

  【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应是诸恶皆消灭。】

  长行里面讲得清楚,我们在旅行没有出发之前,读《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名号满万遍;修学要‘至心称念’,这四个字非常非常重要。真心称念,思惟菩萨的功德,效法菩萨行谊,鬼神不但不恼害你,还要保护你。为什么?尊敬你。这都是我们现在常常遇到的一些事情,常常到外面去旅行一定要知道。末后总结:

  【观音至心听吾说,地藏无尽不思议,百千万劫说不周,广宣大士如是力。】

  科判里面‘结颂普告流布’。世尊劝导观世音菩萨流通这一部经典,观世音菩萨当然到处为大家介绍地藏菩萨的行谊,为什么?如果没有地藏菩萨的基础,观音菩萨的慈悲就没有依靠,观音菩萨慈悲从哪里来?从孝敬的发扬光大。大乘佛法在中国建立形象非常有道理,以四大菩萨来表法,所以大乘从哪里学起?从地藏学起,地是心地,我们现在讲心理建设,心理建设是根本。现在世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每一个大城市物质上的建设高楼大厦,一百多层的大楼,许多大城市里面我们都能见到,可是社会为什么不能安定?生活为什么不能幸福?疏忽了心理的建设,没有健全的心理,人随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大家都争名夺利,孟夫子说得好,如果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我们看看现在的世界,正是孟夫子讲的这句话,一般人信不信?不相信,怕的是世纪末的时候算总帐,这是我们真的提心吊胆。消除灾难一定要靠心理建设,每一个人都懂得孝道,都肯定孝道,都能以孝敬之心待人接物,以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这个世间的灾难立刻就化解,烟消云散。

  所以我们晓得,地藏菩萨地藏法门是根,我讲过很多遍,佛法没有别的就是一个‘孝’字;而中国文字实在讲,已经显示出这个法门的不思议。中国‘孝’字是会意,我们体会这个字的意思,孝里面含著什么意思?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是这个字的含义。它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构成一体,这是孝。佛经里面常讲虚空跟法界是一体,佛教给我们心量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孝的意思;‘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也是孝的意思,这个字的包含真正不可思议。所以佛家的修学始从孝道,终到成佛孝道的圆满,这叫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欠缺一分,谁能把孝做得圆圆满满?诸佛如来,才真正把孝道做圆满。

  世尊灭度之后,把教化众生的重责嘱咐给地藏菩萨,道理就在此地。谁是地藏菩萨?谁懂得孝道,谁能够修孝道,谁能够发扬孝道,那个人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多了,经上我们读‘大士无边身’,无量无边皆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是地藏孝行的发扬光大,我们讲孝亲尊师这个心,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这就变成观世音菩萨。‘孝敬’要依理性,不能够依感情,这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表智慧,所以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情是迷、情是妄想分别执著,情造罪业。情识变现六道三途,智慧变现四圣法界,一真法界,这差别就是情与智,我们世间人也常讲要有理性,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文殊菩萨教我们这些。普贤菩萨是把这三种落实,孝亲尊师、大慈大悲、智慧落实在生活上,这就是普贤菩萨。这是中国佛法的特色,以四大菩萨为大乘佛法教学的四根柱子,这样造成一个富丽辉煌的宫殿,这四根柱子一个都不能少,所以我们要懂得佛法从哪里学起。

  世尊嘱咐观世音菩萨流通,也就是教导我们,特别是在末法时代,为什么?经里面所讲全是我们眼前的事实,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要靠我们觉悟的人,为一切大众宣扬说明。不但我们要把它讲清楚,我们自己要真正做到,消除自己的业障灾难,然后我们才能帮助别人,我们所讲的才有真正事实的依据。这些灾难有,我能够幸免,我何以能幸免?依教修学。邪鬼附身常有的事,在我们学佛人讲著魔,什么叫著魔?就是邪魅附身。几乎每个地区我们都看见,我们自己有没有?也有,不过没那么严重。许多同修晚上睡觉被鬼压,好多人有这个经验,我过去也常常被鬼压,心里清清楚楚,动弹不得,学佛之后没有了;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们叫魇鬼,佛经里都有。人在运气衰的时候祂欺负人,人在运气很旺的时候祂不敢接近你,你运衰的时候祂欺负你,祂来压你。我们从这些事实当中体会到真有,不是假的。现在,在中国,外国也有,美国也有,中国人讲特异功能,我们在美国也看到,他有第三只眼,他能够看到这一些奇奇怪怪东西,我们一般人肉眼看不见,他能看见。他能看见这些魔鬼附身,他有能力看见,也能看见一个人内脏里头有病。

  我过去在迈阿密遇到几个美国人,迈阿密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奇奇怪怪人住在那里很多。那时候接待我的是曾宪伟居士,他在那里成立一个念佛社,请我去讲经。曾居士学过禅,也跟一些喇嘛学过密,对于这些事情很好奇、很喜欢,所以对于这一类的人他接触得很多,我们常常听他讲这些事情,真有。怕不怕?不需要害怕,怕也没有用处,不能说你怕他就不来,愈怕他愈厉害,何必怕他;你不怕他,他吓不到你,他的伎俩就用尽,他自然就退走了。你真怕他的时候,他觉得很有效果,他就来控制你;你不怕他,不理会他,他就没法子控制你。尤其是我们修清净心,最高的境界无我,真正《金刚经》上讲四相破了,一切妖魔鬼怪都没有,边都沾不上。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学,成就真实的功德,成就自己利益众生。

  鬼神,魔王也是如此,他到没有办法干扰你的时候,他就调转头来皈依护法,我们看魔王波旬,做释迦牟尼佛的护法。他要破坏佛法,实在是末法时期的比丘不能够依教奉行,他来找麻烦;真正有修有学的人,他还是尊敬护持,魔也护法,这正是佛经里面所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魔也有佛性,孟子所说‘人皆有恻隐之心’,这都说得非常有道理。再恶的人看到别人受苦,有的时候也生同情心,也能生起怜悯心,恶人尚且能生,何况善人?所以自行能够感化一切恶人、恶鬼恶神,都能受感化。我们看底下的经文:

  【地藏名字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香华衣服饮食奉,供养百千受妙乐。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

  我们读这段经文,才知道造像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原因在哪里?给一切众生有闻名见像的机缘,你给他这个机会,所以这个功德就殊胜。但是这里面有一桩事情,我们必须要知道,佛法盛行的时候才有非常殊胜的功德,为什么?大家认识,听到地藏的名,见到地藏的形像,孝亲的心生起来,尊师重道的心生起来,效法菩萨行愿的心生起来,这是名字形像启发众生的善念,那个功德就太殊胜。如果佛法衰微没有人宣扬,大家把佛菩萨形像当作偶像、当作迷信,不能说没有功德,只是这个功德现前得不到,现前得到什么?叫一切众生造业,叫社会大众:你们提倡迷信,你们拜偶像。虽造罪业,但是这个形像一历眼根,名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功德在这里。可是他造作的罪业要不要受报?要受报,罪业果报在三途,三途报尽再出离三途遇到善缘,你的善根成熟,以这个机缘得度,这些道理我们要懂。

  在什么时候建造佛像最适宜?经教普遍宣扬之后大家知道,塑造佛菩萨形像给人带来是正知正见,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因此,我们有义务要做机会教育,非常非常重要。现在在世界上各个地区,佛教一切的建筑,无论是古代或者是现代,多半都变成一般观光的点,旅游观光都会到这个地方去看看,如果在这些场合当中有善知识,无论出家、在家,将佛菩萨形像表法的意义做简单的介绍,这是机会教育。他来参观道场,道场里供奉这些佛菩萨,一尊一尊给他介绍,他表什么意思;等于给这些观光客上一堂课,让他不至于误解佛法,告诉他这个决不是拜偶像。佛家里面所有一切设施,都有很深教学的意思在里面,不但佛菩萨形像,就是连一切建筑,里面一切陈设,我们讲供具,供这些香花、幢旛宝盖都是表法,用现在教育的名词来说,这教具,教学的工具。让我们六根接触到就想到它是什么意思,我应该如何学习,用这些东西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唯恐我们忘掉,唯恐我们在生活当中又迷惑了,以这些艺术的方法,让我们又喜欢又能提醒我们;这是高度艺术的教学,不是迷信。迷信是你们误会误解,你们为什么会误会?为什么会误解?没有人把事实真相给你们说清楚,所以社会大众的误解是情有可原。过失是我们为佛弟子的人,出家、在家二众,我们没有负起责任,没有把这桩事情给社会大众说清楚、说明白。闻名见像为什么会得利益,他究竟得多大利益,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末后这两句好,“若能以此回法界”,回向法界,怎么回向法界?实在说拓开心量而已。世间众生念念都是为自身的利益,所以跟社会、跟其他众生,矛盾冲突永远不能够避免;如果你把心量拓开,这问题就解决了。我们举一个比喻,诸位从比喻当中细细去想,我们住在自己家里,没有出门的时候,跟我们的邻居、亲戚朋友也常常发生冲突,离开家乡到别的省分去住,遇到一个家乡人,这是我们同乡那么亲切,他就不一样;在家乡时候冲突,到外面很亲切,那个圈子就大一层,这是我们家乡人。如果出国到别的国家去,遇到我那一国人,那个亲情就不一样,那个不是同乡也不是同省,我们同是一国,你看他就不一样。如果你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家,任何佛刹、佛国土众生,你见到也会很亲切,回向意义在此地,所以小的误会、小的冲突就统统都化解了。佛的伟大处,佛是把尽虚空、遍法界看作自己的家,家人对他有误会,他对家人没有误会,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我说家还没有说到贴切之处,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这是跟你讲真话,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假。

  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自己的身相,什么身?法身。什么时候我们证得清净法身,到哪一天你忽然觉悟,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你证得清净法身的时候,你现在这个身是业报之身,马上就转变成圆满的报身。圆满报身是什么?智慧现前,圆满报身是智慧身,你生活在真实智慧当中,我们常讲你过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那个身就是报身。你以你的爱心帮助一切众生,那是化身,千百亿万身;你看看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愿望,你以不同的方法都能够满足他,都能够照顾他,都能够利益他,这就是千百亿化身。

  这一品经读到这里结束了,这一品经里面所说完全是我们现在生活环境,事实真相。佛所交给我们这些理论方法,也正是我们迫切需求,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每一天焦头烂额想不出方法来解决,佛在这里是统统都给我们说到,慈悲到极处。末法九千年,唯这个法门能救度,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以这个法做根基,真正的根基,我们在开经的时候就跟诸位说,这部经上所讲《观经》三福的第一福,从全经来看《观经》三福十一句圆满具足。净宗法门是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个基础来念佛求往生,决定得生净土,而且可以肯定上辈往生,三辈里头决定是上辈往生。舍离这个基础,往生就不一定可靠,那完全是看机缘,世间人讲看运气,你能不能遇到善友?机缘不是偶然得到,还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成熟,遇到缘才有用,临命终时他才能信、能愿、能行,他才能悔改。如果从《地藏菩萨本愿经》奠定基础,那你这个基础太坚固,踏实。所以‘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这一句话我们能接受、能相信、能肯定。

  【是故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

  我们敬爱观世音菩萨,就应当效法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对于恒沙国土,普遍宣扬《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应当学习,应当宣扬。尤其是青莲法师注子注得非常好,我们学习这部经,或者弘扬这部经,有这个注解做参考资料足够了,这里头引经据典,搜集不少的资料。在我们劝告别人的时候,可以搜集最近经典上所讲感应这类的事实,我们搜集,更能够增加听众的信心。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五十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卷下第八十九面,请看经文第二行,‘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是本经最后的一品,也是世尊最后的遗嘱,言词非常恳切,我们读诵要细心去体会。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举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

  “尔时”,就是说完见闻利益这桩事情的时候,世尊最后要把度化众生的使命,付托给地藏菩萨,所以这个地方是‘举臂摩顶’。一方面表安慰,二方面代表重大的使命要交代给他。下面佛就说,这在第九十面经文: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

  世尊连续叫他的名字叫了两次,这是表爱之深、托之重,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世尊慈悲心切、语重心长。

  【汝之神力,不可思议。】

  这一句是赞叹地藏菩萨的身,他能够化无量无边身,广度虚空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这是神力变现,不可思议。又说:

  【汝之慈悲,不可思议。】

  这是赞他的毅力,他的慈悲心永远不退转,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我们看看六道里面凡夫之人虽有慈悲,如果遇到逆缘,也有在顺境当中他退转,比不上地藏菩萨与乐拔苦心愿永不衰退,而且对于一切众生平等的加持,这不可思议。

  【汝之智慧,不可思议。】

  “智慧”深广,辩才无碍,菩萨现身也跟观音菩萨没有两样,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我们知道观音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我们在古人画册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变相图’,有五百多种不同的身相,说明三十二应那是三十二大类,每一类里面现无量无边的身相,地藏菩萨亦复如是,也是为我们做种种示现,我们凡夫遇到不认识。这是智慧深广、辩才无碍的不可思议,下面有辩才:

  【汝之辩才,不可思议。】

  “辩才”是讲口业,身、语、意与智慧都是不可思议。这是世尊亲口在大会当中,对地藏菩萨的赞扬。不仅如此,后面又说:

  【正使十方诸佛,赞叹宣说汝之不思议事,千万劫中,不能得尽。】

  这个赞叹是赞叹到了极处,不但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赞叹你不可思议,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同声赞叹他的智慧德能,身语意慈悲的教化。“千万劫中”,这是讲时间之长,“十方诸佛”是讲人数之多;时间这么长,对你称赞都赞叹不尽。这段经文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而实际所表是我们自性的性德,性德之中一分孝敬,这个德行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赞叹不能得尽。菩萨性德开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菩萨同样的德能,很可惜这个德能没有开显出来,怎样开显?依照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方法修学,就能开发性德。所以菩萨的名号,经典的题目,都只有‘地藏’两个字,地表心地,藏喻宝藏,我们心地、真心理地,智慧、神力、慈悲、辩才都不可思议,无量的德能此地只举出四桩,实际上样样都是不可思议。正是现代一些宗教家,赞美上帝、赞美神,赞颂当中所谓的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实在讲就是我们自性的性德。我们今天明白,知道自己有这个德能,就应当觉悟、应当发愤,把自己的智慧德能恢复过来,不但度自己,也能够度一切众生。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付托地藏菩萨,我们想想与我们有没有关系?你要是明白,体会到这个意思,与我们是大有关系。我们借重地藏菩萨的缘,地藏菩萨在哪里?这部经中所说的就是,我们能信、能解、能行,就是地藏菩萨的分身,不但认真努力提升我们自己的境界,就是地藏无尽分身之一,这才叫真正修学这个法门。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地藏,地藏。】

  我们看到经文上的记载,显示出世尊苦口婆心,慈悲到了极处。

  【记吾今日忉利诸天中,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

  这段话,“记吾”是世尊自称,你要记住我今天在“忉利诸天中”,忉利天为什么加上‘诸天中’?这个意思很广。这一会大家要明了,跟华严法会无二无别,华严法会是在菩提场,这一处就跟虚空法界融通,所以参加这个法会,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之类,一个都没有遗漏掉,华严海会。地藏这一会也不例外,讲经的场所虽然是在忉利天,帝释的天宫,与会的大众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上至诸佛如来,下至天人,还包括有鬼神在内,这个法会多殊胜、多么大,所以称诸天;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神,都参加了这个法会。所以这四个字,‘忉利’是讲法会开会的地点,‘诸天’是讲参与法会的天众。“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我们在法会一开端就看到,这是无比的殊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参加这个法会,我们在一切大乘经里面,从来没有看到这样殊胜的境界。哪有一次讲经的时候,所有一切诸佛都来参加,没听说过。

  《华严经》上见到这个境界,《无量寿经》、《弥陀经》会上我们也见到这个境界,但是不是一开端就来参加,净土经里面到流通分的时候十方诸佛赞叹,大家在《弥陀经》念到六方佛,可是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这就说明罗什大师的译本省略,文字省略意思还是圆满。一切诸佛赞叹,没有这个经上讲得明显,法会一开始诸佛如来就参加,一直到法会终了,这是法会末了,这些诸佛参加这一会有始有终,随同诸佛来的这些菩萨众,天龙八部护法众;《华严经》对于这些大众说得多、说得详细,说十类大众;这个经虽然没有细说,可是意思是圆满,也像《华严经》所说一样,在这个大会当中。

  【再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

  (载,跟我们现在用‘再’,意思完全相同,古时候常常用这个写法。)“再”就是再一次,前面已经嘱付,现在再一次的付嘱,唯恐他把这个事情忘掉。“人天诸众生”,这是指六道众生;“未出三界”,专门指六道一切众生;“在火宅中”,火宅是比喻,佛在《法华经》上所说‘三界火宅’,火是比喻烦恼,只要烦恼不断,必定造作恶业,因果循环,苦海无边。你造恶因感恶果,受恶报的时候再造恶因,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这一类的众生非常可怜,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特别指六道众生,要把度尽六道众生这个责任交给地藏菩萨。佛为什么交给地藏,而不交给别的菩萨?这个原因在前面已经跟诸位说过。地藏代表的是根本法,根本法是孝亲尊师,如果不能孝亲尊师,其他任何法门都用不上力,所以佛的付托,那是非付托地藏不可,道理在此地。

  【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

  这是世尊的悲心,决定不愿意看到造恶业的众生,堕在三恶道之中,多久?“一日一夜”,佛都不愿意看到。众生堕落三途,真叫自作自受,佛虽然有悲心,看到他也无可奈何。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不听教诲,不肯听劝导,那有什么法子?佛劝众生,魔骗众生,正是所谓一切众生听骗不听劝,跟著魔走就往三恶道,跟著佛走才有出离三界的机会。‘一日一夜’,佛都不愿意看到。

  【何况更落五无间,及阿鼻地狱。动经千万亿劫,无有出期。】

  这是佛在此地讲,佛决定没有妄语,堕落在无间地狱时间多长?“千万亿劫”。三善道里面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大家都知道,非想非非想天寿命也只有八万大劫。这么一看我们才真正明白,六道众生如果不能出离三界,决定在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暂。堕落无间阿鼻地狱很容易,造罪业,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不孝顺父母,不敬师长,毁谤三宝,破和合僧,这都是无间阿鼻的业因,我们冷静观察这个社会,现在造这种罪业的人有多少?五逆十恶,十恶业:‘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嗔、痴。谁不造这些业?我们虽然学佛,天天拜佛、天天念经,如果我们的身语意三业依旧不善,还是要堕落,决定不是说拜佛念佛的人就不堕三恶道,大家看看灌顶法师在《念佛圆通章疏钞》里面,末后所说念佛一百种果报,这一百不同的果报第一条就是地狱,念佛人怎么会落到地狱去?我们得好好的想想。这就是古人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心里面是五逆十恶,口念弥陀有什么用?还是要堕无间阿鼻,这是我们要晓得、要警惕。

  一个人真正想修学,从心地上下功夫,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恶意,什么叫恶意?十恶的念头任何一条都是恶意,决定没有。五逆十恶的念头没有,我们才能够保住人身,念佛求生净土才有指望。这桩事情虽然说难,但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儒家也教人‘克念作圣’,念是妄念,就是五逆十恶这些念头,你能把这念头克服了,你就是圣人,在佛法里面克念就作佛。我们晓得这些东西是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因为习气时间太久,力量很强,时时刻刻会起现行,我们很想克服它克服不住,佛教给我们法子很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方法、这么多门径,无非都是克服妄想习气的办法。这么多方法里面对我们来讲,最方便、最殊胜、最简单、最容易无过于念佛,念头才生就立刻转成阿弥陀佛,这个样子就叫做功夫得力,决定不让恶念生起;第一念生,第二念就转过来,这叫念佛人,这个人叫会念佛。久而久之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这些挂念不起现行,业习种子并没有断,是你功夫得力妄念不起现行,这样的功夫在念佛法门里面就称之为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意思,这句佛号确确实实能够降伏烦恼,能够把习气控制住,佛经上讲有这样的功夫,你就决定得生净土,这叫带业往生。

  净土经里面虽然说有四土三辈九品,我们明白不要在意,对于这些事情明了是智慧,不起分别执著那是你的功夫,如果你斤斤执著这些,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就低,你的烦恼习气还是很重。我们知道有这么回事情,绝不把它放在心上,对它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你的心多清净,心净则佛土净,你往生的品位就高,道理在此地。何况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特殊修学环境,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不一样,一切诸佛刹土在事相上确实是不平等,可是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凡圣同居土的菩萨,跟实报庄严土的菩萨在一起听经,这确实我们在经上没有见过,他方世界没这种情况,这是显示西方极乐世界的平等。虽有四土,四土合在一起,里面没有隔碍,没有间隔也没有障碍,四土在一起,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诸佛所谓难信之法。

  我们讲到这些地方,常常用一个浅近的比喻让大家去体会,就好比我们在学校上课一样,一般的学校不同年级一定分开来上课,一年级在一个教室,二年级在另外一个教室,三年级又在另外一个教室,不相同。极乐世界情形很特殊,幼稚园、小学跟博士班在一个讲堂上课,就像这种情形一样,很特别没听说过,各个不同程度都在一起上课,这叫平等法界;我们一般学校,大学跟中学绝不在一起,中学跟小学也不在一起,不平等,它是平等的。虽是平等,个人程度确实不一样,譬如说都在一起上课,一个教室,实报土的菩萨看阿弥陀佛报身,凡圣同居土看阿弥陀佛应身,不一样,看佛的相好光明也不相同,但是在一起;佛并没说现两个相,佛是一个相,个人看法感受不相同,但是决定在一起,这是不可思议境界。所以诸佛劝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很有道理,劝我们念阿弥陀佛爱护到极处,这才是真正的究竟法,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才是真正的圆满。请看下面经文:

  【地藏。】

  这是又叫著地藏菩萨。凡是叫名字决定有很重要的开示,叫名字特别提醒他。

  【是南阎浮提众生。】

  “南阎浮提”就是指我们地球,佛在这个地区出现,对这个地区的众生特别的关切。

  【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

  这六句话,佛把我们世界这些众生的病根诊断出来,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要知道。“志性无定”,这一句尤其是重要,‘志’可以说他的愿望,‘性’可以称作为性格,‘无定’是变化太大,实在说念念都不同,佛菩萨遇到这个众生也难度;志性无定就是心思散乱,我们一般人说这个人没有主意、没有主宰。而且“习恶者多”,‘习’是习性,习性恶多善少,我们在儒书里面看到,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这两个人都是贤人。人的性到底是善、是恶?佛法里面讲恶多善少。圣人讲法比他们的确是高明一点,孔老夫子讲法跟他们不一样,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说讲的性是讲真性,真性一切众生是一样,没有差别,真心本性,性相近;习相远,习性。所以孟子跟荀子讲的性不是真如本性,是讲习性,习性我们今天讲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性不是这一生养成,生生世世,所以烦恼佛家讲有‘俱生烦恼’,你生下来就带来的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是你过去生中的习气,这就叫习性。

  习性决定是恶多善少,诸位读过《百法明门论》,百法里面跟我们讲烦恼,烦恼心所有二十六个,给我们讲善心所只有十一个,你看谁多?十一个善心所,二十六个恶心所,恶多善少,何况恶的力量强大,善的力量薄弱,所以一般人遇到善法,“纵发善心,须臾即退”,很难保住;遇到恶法,他“念念增长”,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遇到善法,善心所太少,力量薄弱,不容易保住;为什么恶法他会增长?恶心所太多,力量强大。由此可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佛法,好!也来听经、也来念佛,可是不多久又听说他去学外道,学其他法门,什么原因?道理就在此地。虽然有机会接触到善法,他的善根薄弱,不能够维系长久,一定会退转。我们看到这个现象,知道这个现象是正常,如果接触善法他不退转,那是很不寻常,真正是千万人当中难得有那么一、两个,他能不退转。遇到恶缘他不会增长,遇到善缘他会增长,我们就晓得这种人善根深厚,这种人在一生当中,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他决定成就。

  所以这六句话,世尊对阎浮提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做一个总的诊断。我们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性,真正要学法藏菩萨,我们要‘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志性就定,如果不住真实慧,志性怎么能够定?所以一般人见异思迁,无足怪也!他志性不定。唯有住真实慧,真正懂得如教修行,决定远离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才能保住这一生决定成就。世法能影响人、能诱惑人,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要看清楚真妄虚实、善恶是非利害,样样都能辨别清楚,自己就明了我们应当走哪一条走。

  最近李木源居士,这是真正的菩萨,不是普通人,发心要办佛学院,好事情。如果这个佛学院要受世间这些法律框架的限制,我们要符合法律条文去做,诸位想想你能不能超越三界?能不能在经典上悟入?很难!世法的教学跟佛法教学完全不一样,世法教学的目的是教你获得技能,佛法教学的目的是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相同。世间法是叫你学,广学多闻,佛法的教学是叫你定,它是道,连老子也懂得这个原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以它不是同一桩事情,佛法是道,世法是学。学这是愈多愈好,增长你的常识,所谓学识,你要广学多闻;佛法修道,道要一门深入,你才能得定,才能开慧。佛法自古以来,没有听说办佛学院,甚至于办个佛学班都没有。佛学院、佛学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朝末年才有,欧阳竟无办内学院,厦门办闽南佛学院,太虚大师办武汉佛学院,清末民初才有,以前没有听说过。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没有开佛学班,也没有办佛学院,天天在教学。从前教学方式很像我们中国古代的私塾,虽然没有今天学校这种组织,可是代代都出贤人,高僧大德每一个时代地区都很多,佛学院开办之后,从佛学院里面出来的高僧大德就少,远远不如古时候。过去有一年我在香港讲经遇到演培法师,我们也很少见面,他到香港去参访,香港那边法师接待他,陪他一同去旅游,包了一个巴士,那一天我正好碰上,我也就参加。车上有不少是他的学生,演培法师很感慨的对我说,讲佛学院,他说真正现在在各地讲经说法的法师,都不是佛学院出身,他指著我,包括你在内。我们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不是学校正规教育,我学哲学也等于说私塾教育,不是在学校哲学系里面读的。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在他家里,每一个星期天给我上两个小时课,学生只有我一个,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我们这样学出来。学佛法也是如此,最初三年我亲近章嘉大师,也是每一个星期两个小时,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我接受章嘉大师三年的教导,以这个基础以后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学讲经说法。

  所以佛法的教学是个特殊的教育,它的方法跟世间不一样,目标也不相同,效果当然也不一样,它所求的是智慧德能,性德的流露,依照佛法经典里面来讲,它修学的课程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教给我们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慧学就是教我们看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定学就是教我们放下,恢复自己的清净平等心,所以这个教育我们能得到真实的受用,确确实实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世尊一生以这个理念、这个宗旨教导学生,以后世世代代高僧大德都禀承佛的教诲,不违背这个宗旨,流布佛法,教化众生,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在这个时代怎样能够融合世间教学的规则,又不违背佛陀教学的宗旨,这个佛学院才是尽善尽美,而不至于走向佛学,走向佛学我们失败,那是把佛法当作世间学术来研究,得不到它的实用。我们要学佛,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学佛会成佛,佛学不能解决问题,学佛才能解决问题。底下世尊接著说:

  【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

  这一句是世尊为菩萨做一个榜样,释迦牟尼佛也是以无量无边的分身应化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哪些法门,佛就给他说哪些法门。诸佛菩萨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有没有?我们想像当中一定很多,为什么?现在世间众生有难,佛菩萨慈悲心特别恳切,一定很多,他不曝露身分我们不认识。中国古籍里面所记载暴露身分的人不多,几个大家比较都知道,我们晓得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来的;阿弥陀佛再来,我们晓得永明延寿,这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阿弥陀佛再来;丰干和尚,这是当年国清寺,这是阿弥陀佛再来。释迦牟尼佛再来,听说《传记》里面记载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化身再来;阿弥陀佛还有善导大师也是,这是净土宗第二代祖师。近代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宋朝时代,南朝的时候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再来,这是现在大家熟知的几个人,身分暴露;身分不暴露的人多,太多太多了。世尊做一个榜样,佛再来也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随其根性而度脱之”,这一句话对我们来讲非常非常重要。教化众生是很活泼的,不是一个死呆板的方法,一定要懂得应机说法,随其根性而度脱之,这个法多活泼!再看底下经文: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

  再叫著,特别说“殷勤”,语气一次比一次重,一遍比一遍恳切,将六道这些苦难的众生,付托给你。你以你的智慧、以你的慈悲、以你的神力,一定去帮助这些人。

  【未来之世。】

  “未来”是指世尊灭度以后,我们现在就是他称的未来之世。

  【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

  我们晓得天人是善,禀十善业而生天,所以天人是善多恶少,愈往上面去愈善。欲界天还有一些恶念,到色界天禅定功夫深,恶欲的念头完全被降伏住。以及世间“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很低,不高。下面说:

  【于佛法中,种少善根,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不相同,这是我们读这个经文,每一段经文里头的意思它标准不一样,这个地方的标准最低;在佛法当中种少善根,极少的善根。底下是比喻,“一毛”,毛是我们汗毛,正报里头最小,“一尘”,依报里头一粒微尘,一粒沙,“一渧”是一滴水,都是形容少。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佛法当中,种这么少的善根,你也不能够遗弃他们,这是佛嘱咐地藏菩萨,我们深深相信地藏菩萨,决定是依教奉行,决定不会背弃世尊的付嘱。于是我们得大安慰,我们虽然善根不多,但是此地说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我们有,这一点都不假。我们在道场一称佛名,低头一拜,那就是种善根,地藏菩萨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地藏菩萨没有办法照顾,那就是我们遇恶缘又念念增长,这就没有法子;这是地藏菩萨无法照顾,地藏菩萨也会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听教诲。如果我们从这一点点善根能够念念增长,一定得菩萨护念,一定得菩萨加持,我们读诵研经会开悟,我们念佛功夫会得力,我们断恶不会感觉得很困难,都是佛菩萨加持我们。我们修善能生欢喜心,这些我们细细想想,何尝不是世尊在天宫对地藏菩萨的嘱咐?

  佛灭度之后,地藏是代佛,佛灭度之后正法、像法、末法,在这三个法运时期他是代理佛,将来世尊法运在世间消失,一万二千年过去之后消失了,一直到弥勒菩萨下生示现成佛之前,这个时间很长,以我们世间来计算五十多亿年,众生很苦世间没有佛法,都要仰赖地藏菩萨来帮助,要靠地藏菩萨来教化,这是世尊在这个法会上对地藏菩萨的付托。地藏菩萨承担这个使命,一切诸佛菩萨都来协助地藏菩萨,都来帮助他,成就度众生这一桩好事,为什么诸佛如来、诸大菩萨都来协助地藏菩萨?因为诸佛菩萨对度化众生是共同的弘愿,任何一个人来主导,他们都非常乐意的来配合,决定没有嫉妒障碍,只有全心全力来成就,世法里头还常说成人之美,何况这桩事情就是诸佛菩萨本分的事情,哪有不尽心尽力去协助的道理?

  凡夫知见不一样,凡夫是‘这是他做的,与我不相干’,这凡夫知见。我们要问他做这桩事情,是不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我们今天要做的是不是也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如果目的既然相同,那有什么分别?何必在这里分自分他,分自分他障碍事业。如果要晓得这桩事情是共同的愿望、共同的事业,自他就不二,他做跟自己做是一样,实在说他做,我们自己更应当欢喜,有人在做我们自己省心省力,我们从旁全心全力协助,就是圆满功德。所以诸佛菩萨的想法,跟凡夫的想法不一样,凡夫的想法:这个事情一定要属于我的,才肯认真去做,不是属于我的,那种热诚就减退。虽然佛教导我们随喜功德,随喜总不是圆满,这是凡夫错误的思想、错误观念,障碍了自己积功累德的机缘;不知道他的成就,就是自己圆满的成就,所以总是不能够尽心尽力去随喜。

  归结到根源还是智慧不开,没有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还有分自分他,分自分他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能放下,这是造成积功累德修学上的重大障碍。正因为如此,所以诸佛菩萨极力的劝导我们要读诵大乘,道理在此地,教导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大乘经教就是善知识,古来祖师大德这些注解就是善知识,我们常常读诵,时时体会,依教奉行,这是真正亲近佛菩萨,亲近善知识。现前知识之中,这个知识正如古德在注解里面所讲,‘知’是我们知道有这个人,闻名,闻名还没有见面叫知;‘识’是我认识他,曾经见过面,这叫识。凡是知与识,当然都是我们自己对他很羡慕、很尊敬的这些人,他有值得我们尊敬羡慕之处;在佛法里面这属于道业,他的道德学问,决不是他的财富、他的地位,不是这些,我们所羡慕的是道德学问。现前知识当中,他的德学与佛法相应,我们可以跟他学,如果他的德学跟经典所讲的不相应,我们对他应当是敬而远之。‘敬而远之’是我们尊敬他,远是不向他学习,不跟他学习,这叫远;不是有意躲得远远的,那就错了,那就没有敬意;不跟他学习,这是我们正确做人求学的态度。我们再接著看底下一段: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

  注解里面一开端引经上一首偈,这首偈也是大家所熟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说的。这话是真话,‘假使百千劫’,是真的,不是假设的。所造的业,业习种子落在阿赖耶识之中,阿赖耶是个仓库,藏在这个里面永远不会失掉,永远不会变质,这个事情很麻烦很麻烦,这是因,业因;遇到缘它就起现行,现行就是果报,这个果报你决定要受。由此可知,一个人如果他没有能力脱离六道轮回,他无量劫前所造的善恶业因,纵然过无量亿劫,遇到缘还是要受报,这正是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自己定,不是别人定,是自己造作的因,现在要受果报,这是真理,是事实真相。迷惑人敢造业,糊涂,觉悟的菩萨决定不敢造业,所以经上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是觉悟的人,众生迷惑,造作的时候懵懵懂懂,到受报的时候害怕,那个怕来不及,没用处。菩萨觉悟,所以对于起心动念他很慎重、很谨慎,于一切人事物决定不起一个恶念,为什么?他知道起一个恶念,阿赖耶识里种一个恶的种子,将来以后会有恶报现前,为什么去干这种事情?所以决定不会起一个恶念。

  纵然旧有的恶习气遇缘起现行,诸位要晓得,我们一个恶念起来,也是恶习种子起现行,这时候觉悟的人,这一念才起来立刻就把它控制住压下去,念佛人是一句佛号把它压下去,这就是功夫。所以要晓得阿赖耶识这些业习种子,时时刻刻起现行,晚上作梦也是起现行,它要不起现行,怎么会有梦中的境界?梦中境界都是业习种子起现行。所以会用功的人,就在这个地方下功夫,用一句佛号、一句菩萨名号,把这个念头换过来,为什么叫你常常念佛,多念佛?你念佛阿赖耶识里落的是佛的种子。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无量无边,所以变现出虚空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业习种子的现行,你怎么能怪外头的境界?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自己种习现行,愚人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才在境界里面生妄想、分别、执著,起心动念;觉悟的人了解境界现象,知道它是一回什么事情,顺境也好、恶境也好统统是自己阿赖耶识里面,业习种子变现出来,所以他在顺境里面也不起心动念,逆境里头也不起心动念,泰然处之,这叫真修行。

  在一切境缘当中,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真功夫、真修行。清净平等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觉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糊涂,对于所有的现象,它的理事性相、业因果报,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白,这是正觉,所以《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说尽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与这五个字相应,你就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也就是经上讲‘住真实慧’,你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一切众生,经上所讲的‘惠以真实利益’,这才是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的积功累德。可见得积功累德,若不是自己住真实慧,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那这一句话有名无实,真正落实我们晓得应当怎么作法。

  我们看看这个世间就是佛在经上所讲,经里面讲“未来世中”,是指佛灭度以后;“若天若人”,这是讲六道里面一切众生;“随业报应”,实在讲六道众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这四个字也就说清楚。我们到这个世间来,这一生来作人,我们作人来干什么?‘随业报应’,过去生中要做的善,你来享受善报,过去生中造的恶,你在这里接受恶报,所以佛讲‘人身酬业’,这四个字也就是把人生做了一个总结语。人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是来酬偿你业报,你来干这个;六道众生没有一个是例外,你都是来酬偿你自己的业报。可是我们迷惑,在酬偿业报的时候,又继续不断在造业,这个事情麻烦,这真是因果循环,没完没了,这个麻烦大了,所以在六道轮回永远没有出离的时候。轮回的现象非常精微细密,绝对不是说我们这个人,过了几十年死了之后,再到哪一道轮回,这个相太粗,极其细微的相在哪里?念头,你从起心动念里面觉察到轮回真相,你才恍然大悟。我们的轮回念念在轮回,念念是因果的循环、因果的转变、因果的相续,这就是轮回的真相,所以它在念念之间。

  因为恶的念头多,恶的行为多,“落在恶趣”,‘恶趣’是指三恶道。天台大师告诉我们,他讲十法界每一法界里头都具足十法界,所以称为百界。我们根据这个原理,就知道六道里头每一道都具足六道,你仔细观察,人道里有人道里面的天道,有人道里面的修罗道,有人道里面的畜生道,有人道里面的饿鬼道、地狱道。我们都是得人身,这人道,在相宗里面讲这是引业,引导我们到这一道来投生,我们都得的是人身。我们所享受的环境六道不同,有人享受天道的生活,福报大,有人过的是非常苦的生活,地狱的境界,同样是人身,这叫满业,满业是善恶果报。所以业分两种,一种是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另一种是你受生之后你的受用。天台大师讲十法界,讲十界范围就更广,人道里有佛道,人中之佛,人中的菩萨,人中的声闻、缘觉,再加上这四种那就是十法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法华经》上所说,每一界里头具足十法界,这是一百法界,每一法界里面具十如是,就是千如。

  智者大师读《法华经》,把《法华经》上这一段的经文展开,让我们看到事实真相,智者给我们开这个例子,好像数学上一个公式一样,你套著这个例子再一开演,你就看到法界的真相,重重无尽,《华严》里面跟我们说的。百界,每一界里头再开百界,这就是亿法界,然后再一界里面又具足一法界,重重无尽,大乘经上常常用大梵天王的罗网来做比喻,也是说明这一个事实的真相。然后我们才能够稍稍体会到,诸佛菩萨的智慧,诸佛菩萨观察,我们对于事实真相能看到几分,他们看得多么透彻。我们如果在人间,在人间里面看到人间有六道,你的眼光算不错,你透了一层。可是任何一法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你看得愈深愈广,显示出你的智慧深广,智慧深广无尽,法界理事无尽,我们从这个地方才能稍稍体会,诸佛菩萨无尽的智慧,观察到法界无限的深广。我们学佛要学的是什么?恢复自己的智慧德能。

  法界里面真正契入之后,无所谓真妄,无所谓空有,无所谓来去,也无所谓隐显,那是你真正契入。没有契入可以有这些说法,这些说法总归结,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讲相对论,你没有契入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是相对的。入进去之后就无所谓相对,相对的理念就没有,消失,相对的事相当然更不存在,这是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是我们发心学佛希求的一个结果。这时候才将虚空法界一切问题都总解决,在佛法里面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自性智慧德能圆圆满满的恢复,圆满的现前再没有一丝毫欠缺,这是入这个境界。下面经文是世尊嘱咐地藏菩萨,要以他的智慧神力去方便救护,这显示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爱护关怀,这个恩德永远是无尽的。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经明天可以讲圆满,明天把它讲圆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