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藏经讲义(16)

(2012-03-19 19:07:44)
标签:

王盛中医

皮肤专科

梵山益生

天韵自然疗法

各类癌症

瑜伽

茶道

释道神

分类: 中华梵山益生自然疗法

第三十一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卷中,第一百一十八面,请看经文: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我们先看这一段。“说是语时”,这一句话是承前启后,前面恶毒鬼王给世尊这一段话说完了的时候,这时候法会里面又有一位鬼王,名字叫“主命”。从名号上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个鬼王所管的这些事物,就是我们这个世间一切人生死,专门管这些事情,所以称之为主命鬼王。“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他的职务,‘业缘’现在的意思他的职务,他所管辖的事务,是专门管阎浮人命,这个人要出生、要投胎,他照顾这些事情,这个人死的时候,他也照顾他,“我皆主之”。从这个地方看我们就明了,人从生到死与天地鬼神有密切的关系,而现在人读这些经文,都认为这是迷信,用迷信两个字就把它拒绝排斥开了。那你还受不受这个鬼王的管辖?还是受他管辖,不管你信与不信,不是说信则有、不信则无,那事情倒简单了。我们尽可以不要相信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没有,不相信生死,生死就没有,哪有这个道里?你信它有,不信它还有。过去的教育跟现在不一样,过去的教育多多少少与三世都能够连接下来,讲过去世、讲现在世,也讲未来世;未来世是讲死后,人死之后,过去是我们没有出生以前,这叫三世。

  中国古老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教你做人,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你要不了解你就不会做人。不会做人这个人间就像经上讲的是险道,步步都踏向三恶道,你会做人你就能够避免险道,你得人身你还能保住人身,将来再得人身,一定比现在过得更殊胜、过得更幸福,这是教育。第二个重点是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与一切动植物的关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你明了之后,你才懂得养生之道。第三个重点是教你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个关系要能建立得好,你得天地鬼神拥护,你得他们帮助;如果关系处不好,处处得罪天地鬼神,你的麻烦就大了。诸位要晓得,天地鬼神不是佛菩萨,他还是凡夫,凡夫依旧有七情五欲,没有离开,他见到人修善他生欢喜心,他赞叹你、利益你;看到人作恶他不高兴,他生嗔恚心,他要找你麻烦,他要惩罚你。所以天地鬼神是凡夫,我们要记住,六道凡夫。古老的教育跟佛法的教育,都懂得这些事实真相。

  实在说,从前人无论世出世法都很重视禅定,在佛法讲禅定,世间人虽不讲禅定,他提倡清心寡欲,宁静致远。在日常修养当中都重视清净心,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鬼神生活状况你能够体会到、你能够见到,在学佛的人禅定当中常常看到,所以鬼神决定有。鬼神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就跟我们现前世间政府里面组织一样,国家每一个机构、每一个设施,与我们生活都有关系,这个道理一定要晓得。现代人,从科学的眼光来观察,如果深入一层,对于佛经所讲的这些事相,我相信他也能够体会得。在中国一般所谓的气氛,我们与大众相处,你感觉得有气氛,与大自然界相接触也能够感觉得它的气氛,外国人叫磁场,我们中国人叫气氛。你一接触时候你心里面就有感受,同在一个地方,人多的时候跟人少的时候,气氛又不一样,白天跟夜晚气氛又不相同,这些事情往往我们有很明显的感触。这种感触用现在科学家他们的观察、他们的说法,这就是波动的互相接触,如果波动频率相接近,我们就感觉得很舒适;如果彼此波动,波动动的幅度很大、很频繁,我们就感觉得很不自在,感觉得很不安,这些理事不难懂。

  我们人这个身有波动现象,心里面思惟想像波动更为明显,一切物象也有波动的现象。天地鬼神的活动,跟我们的思想波没有两样,人死了这是生命结束了,身是物质,他的思想没断,并不随这个身体而消灭。这一个事实可以说,一切宗教家都承认,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也肯定,人不是说死了一切都完了,死了一切完了这好办。不但人死了没有完,一切物质消失也没有完,岂不闻科学家所谓‘精神不灭、物质不灭’?这两句话是真理,这两句话在佛法里面可以说是‘诸法实相’,真实相。一切物质的生灭在佛法讲是缘聚缘散,缘聚的时候不生,缘散的时候不灭,物象尚且如此,何况精神?所以决定不是迷信,决定是事实,许许多多人在一生当中,与鬼神的接触、与鬼神的感应都会有很多次,细细的思量他怎么不存在,他跟我们自己生活怎么会没有关系?主命鬼王跟我们的关系尤其密切,他在此地说的话,“在我本愿,甚欲利益”,‘利益’是帮助,人在出生的时候,在死亡的时候,主命鬼王的意思总是想帮助他,希望他能得安稳。“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这一切众生不懂得鬼神的意思,鬼神是什么意思?欢喜见到人修善,厌恶众生造恶,所以这经上讲,一念微善都得鬼神拥护,佛菩萨赞叹,何况你修的是大善?众生不懂得天地鬼神的意思,搞得生死都不得安。这话是什么意思?下面这就说明:

  【何以故。】

  为什么?

  【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

  这就说明家里面生了小孩,在世间讲这是喜事,后继有人,中国人重视传宗接代,后继有人,所以无不欢喜。欢喜你应当做好事,应当懂得做善事,才能够增益你这一家的光辉。主管你这个地区的土地公、土地神,土地神就像邻长、里长一样,中国古时候的保长、甲长,管你这一个村的,管你这个地区的。这些鬼神他看到你做善事,你家里又添小孩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母子平安,你的眷属得利益,鬼神保佑。再看底下一段,不懂天地鬼神的意思,那就造作罪业了。

  【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世间人不知道这个利害,家里面生小孩举行庆祝,这一庆祝就杀生,诸位想一想,杀生跟这些众生结下冤仇,你造这些罪业,这一笔杀生的帐,就记在这个母子的份上,为什么?没有生产小孩大家不杀生,今天小孩出世就大杀其生来庆祝。世间人生的时候杀生,死的时候也杀生,年年做寿也杀生,这还得了吗?这个罪业多重?不但不能杀生,经上讲的几个人懂得?几个人肯做?“取诸鲜味,供给产母”,生产之后这一般讲进补。进补的方式很多,难道非要杀生不可吗?非要吃肉不可吗?这个道理只有真正学佛的人,明了这些事实真相的人,他知道,他采取素食。素食供养产母决定健康,第一个她心安,第二个得到诸佛菩萨、天地鬼神的拥护,她怎么会不安?我们平常接触一些同修,其中有一些叫‘胎里素’,我见过。在台湾,我有几个同修就是这个状况,母亲怀孕的时候吃肉就会吐,一定要吃素,小孩生下来就吃素,一直到几十岁都在素食,身体很健康。没有说是非吃肉不可,不吃肉身体就不健康,哪有这种道理?杀生造业,科题里头‘直示勿杀’,决定不能杀生。

  “广聚眷属”,这是亲朋好友到家里来道贺,道贺免不了饮酒食肉,家庭在富裕里面,那就有“歌乐管弦”,现在所谓举行舞会。在中国大富长者家里面,这几天还唱戏,邀请戏班来唱戏、来庆祝。这样造法作法,“能令母子,不得安乐”,为什么?你们欢乐,鬼神在旁边看到嗔恨,不会保佑你的;杀害这些众生,这些众生将来都要问他讨命的。如果诸位真正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所谓是吃它半斤,将来还要还它八两,一点便宜都占不到。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决定不敢再吃众生肉,决定不敢再伤害众生,知道伤害众生就是伤害自己,给众生找麻烦,就是给自己惹祸端,这是违背鬼王跟土地善心。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

  这是我们凡夫肉眼见不到的,确确实实有这些恶鬼,数量很多。“魍魉精魅”他们在干什么?这就我们常常讲妖鬼,他们喜欢吃这些东西,现代所谓医学发达,生产危险度比过去轻,我们要问这些状况还有没有?有,你要想了解鬼神的情况,医院里面最多。我有几个同学学医的,我们聚会的时候,他就讲医院里面见这些鬼的事情给我们听,医生、护士、医院里工作人员都相信,他们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尤其是大医院,历史久的医院鬼更多,跟经上讲的确实一点都不错。所以人在生的时候、死的时候,这些恶鬼就特别多。恶鬼里面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冤亲债住,说实实在在的话,他要跟你没有关系,那连边都沾不上,凡是能够沾到身的,跟你过去生中必定有关系。可是这些恶鬼也有人管辖他,这些鬼王管他、管辖他。土地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他算是个护法神,他是来保护我们的,护卫这个地方的。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只,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得利益。】

  鬼王早就命令这些“土地”,“灵只”也是他管辖的这些小鬼,保护母子平安。

  【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

  生产的时候母子平安,应当要答谢鬼神佑护。怎么样答谢?修善,这才是答谢。

  【翻为杀害,聚集眷属。】

  这是错了,这不是答谢鬼神。青莲法师在注解里面,引用一个小故事,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事情,这段小故事很值得我们参考,说明鬼神的享用跟我们人间不一样。他引用的小故事在一百二十三面,小字倒数第二行,说明不可以用酒肉来供养鬼神。古时候祭祀鬼神,虽然说是用酒其实是水,古礼里面称为‘玄酒’,那就是水,用这个来祭祀天地鬼神,用素食这才是正确的。可是我们世间不晓得这个道理,以为如果不杀生祭祀,这就好像大不敬,一定要杀生祭祀。不知道杀生祭祀是造作很大的罪业,决定不会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谚语里头常讲,‘上帝有好生之德’,既然他好生,你怎么可以杀生去祭祀他,哪有这个道理?下面这个结论就告诉我们:

  【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

  因为你在喜庆当中造作这些罪业,得不到鬼神的保佑,反而招引许许多多的恶魇恶鬼,这些精怪上门,这些东西来了他是做乱的,他叫母子都得不到安稳。这种情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产母情绪不安,你再看那个婴儿,仔细观察他时时有惊吓的状态。你只要仔细去观察,你能够发现他好像很恐惧、很害怕,他虽然不会说话、不会表情,你看那个身体的动作就能观察得到。这一段是讲生的时候,我们要如何修福,不可以造罪。再看底下一段:

  【又阎浮提,临命终人,不问善恶,我欲令是命终之人,不落恶道。何况自修善根,增我力故。】

  主命鬼王也很慈悲,不但主命鬼王慈悲,前面我们读过恶毒鬼王也慈悲,他不愿意看到众生堕三恶道。实在说他也是时时刻刻留意,帮助这一些做恶的人,如何能够免受三恶道之报,所以临终不问这个人生前是作善、是作恶,他都是以慈悲心来帮助。如果这个临终人,在生前能够修一点善根,对他的帮助就更有利;换句话说,他帮助你就更有理由了。

  【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这一段经文很重要。临命终的人,我们见过不少,在病重的时候他会跟旁边的人说,他看到什么人来了;所看到这些人,都是他已经过世的家亲眷属,他看到了。是不是真的家亲眷属?不是。而是他的冤家债主,变现出他家亲眷属、朋友的模样来接引他,接引过去就来报复他,来报仇,这我们要晓得。因为看到家亲眷属,很容易就跟他走了。特别是我们念佛助念,助念的时候最要紧的把关就把这个关口,他一听一说说是‘见到什么人了’,立刻提醒他不要理他,一定要等阿弥陀佛现前,你跟阿弥陀佛走。如果不是阿弥陀佛,不管什么人现前都一概不理睬,他真正不理,那个现象没有多久就没有,就走了,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临终的开示,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时时刻刻提醒他,真正是日夜二十四小时不可以间断。唯恐我们一间断、一疏忽,被这些冤家债主变现家亲眷属带走了,这是临终助念不能不知道,所以助念有大利益。助念的人以真诚清净心、慈悲心,念这一句佛号,助念的人愈多愈好,这个磁场殊胜,可以让这一些恶道鬼神不敢接近;助念的人少,助念的人没有诚意,恶道鬼神就得其便利,他就趁虚而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所以有人来问,万一找不到人助念,我们用念佛机可不可以?只能说比没有好一点而已,最好是能有人去念,那个不一样。

  凡是临命终时遇到这些状况,决定都是落三恶道,如果他生前再造种种恶业,那就更糟糕了!地藏菩萨也救不了。死生是大事,死了之后往哪一道去,这非常严肃的问题。所以人在生病的时候,恶鬼妖魔来扰乱,这个经上讲一生一向行善的人都很难避免,何况造恶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决定不差,果报之现前,那就在缘具不具足。缘具足,果报就现前了。所以我们送往生,送往生实在讲帮助一个人作佛,我们一生当中是行善,还有什么样的善事,能够送人去作佛这一桩善事大?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所以在临危之人,你能够全心全力去照顾他,时时刻刻提醒他,这就是跟这一些无数的恶鬼恶神跟他作战,一定要能战胜他,这个亡者顺顺利利往生,得到佛接引。即使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增上缘,他也能往生。

  我想诸位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都知道唐朝张善和的故事。张善和是个屠户杀牛的,一生杀牛那不知道杀了多少牛,造多少恶业,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他看到很多牛头人来跟他讨命,这在佛法里面讲地狱相现前,他叫救命。缘好,正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过,听到里面喊救命,这个出家人到里面看看什么回事情?他才说出好多牛头人,说要命、索命。这个出家师父就给他点了一把香,送给他叫他拿在手上,赶紧念阿弥陀佛。他为了要救命,就大声念阿弥陀佛,念了十几声,他给人家说,‘牛头人不见,都走了,阿弥陀佛来了’,他往生了。你才晓得是造恶业不要紧,临终那一念遇缘殊胜,张善和运气不错,遇到善知识,他要遇不到这个人,决定堕三恶道,决定堕地狱。地狱罪受满之后,那也要变牛去还命,你杀一头牛你就要偿一次命,你一生杀多少牛,你要偿多少次命。杀牛如是,诸位要晓得。

  杀害任何众生都要偿命的,再小的动物还是要偿命,你怎么能免得了?你杀一只蚊虫、杀一只蚂蚁都要偿命,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害虫,它有生命,它也是众生做了恶事,投胎落在这一道,变成这么一个形状。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头,也常常干这些事情,这一生得人身,怎么晓得我们人身失掉之后,得什么样的身形?所以得到这个身形之后,可不能骄傲,可不能仗著这个身形的势力,去残害一切小动物,转眼之后你就变成它们的身,你也会遭受别人来伤害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辩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

  这是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称它为弥留时候的状况,时间很短。确确实实他惛昧无知,他对于家亲眷属往往不认识,记忆力完全消失了,这是极其危险的状态,这时候相当麻烦。唯有神智清楚的人好帮助,神智一不清楚,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一个人在临终遇到这个状况,纵然遇到善知识也无可奈何,这是业障很重,我们要记住《地藏经》的教训,他完全要依靠别人帮助了。现在还有一些人命还没终,福报还没享尽,现代人所说的老人痴呆症,就是这个状况。这里面就是他还不是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辩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这痴呆症、老人痴呆症。看他的福报,福报要大,可能在这种状况里面十年、八年,他有一口气在,他还会呼吸,但是人事不醒,家里面最欢喜的人、最疼爱的人都不认识,每一天二十四小时处在昏迷的状态。这种人可怜,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死了之后一定是被业力牵引,不会在好道,决定堕恶道。我们有没有能力保证自己,将来不会有这种现象?谁也不敢保证。我们今天看到这些状况,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方法,我们要记住。

  【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这里头关键就是“大供养”,家亲眷属肯不肯做?有许多得老人痴呆症的,实在讲都是大富长者,富贵人家,他的家亲眷属忙到去争财产,谁还给他做大供养?死活没有人问,想尽方法去夺财产,这个人就可怜,就到三恶道去了。家亲眷属如果真的是个聪明人、明理的人想救他,那就要把他所有的财产拿出来修大供养,像前面所讲的婆罗门女、光目女,为救母亲把自己的房地产统统卖掉之后来做供养,今天这个世间到哪里找孝顺儿孙?你要找不到,又找不到一个可靠朋友信托,危险!危险到极处,那怎么办?不如现在就修大供养,经上讲你活的时候修,分分利益你自己得,你才能避免晚年得这样的病苦,现在要觉悟要真觉悟,儿女靠不住,朋友也靠不住,什么样亲人到后边他都会变卦,没有可靠的,真正靠得住的自己。趁著自己还在健康的时候,明了事实真相,我们要认真去修大供养,全心全力的供养。

  供养要怎么个修法,这要有智慧,要亲近善知识。修行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在家出家,第一先决条件要明理,对于佛所讲的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不能不明白,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不能不清楚,你明白清楚了,你就晓得大供养应该怎样修。如果在我们现前具体而言,它的基本的原理原则,如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供养就大了,如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苦是离三恶道、离六道轮回、离十法界,这是离苦;得乐,真正之乐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你就能明白,今天居士林、净宗学会是修大供养,每一天有两个小时讲经,这是大供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念佛堂现在每天十二个小时念佛,帮助人离苦得乐,这是大供养。李居士发心希望能做一个长远的大供养—建弥陀村,收容十方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的人,给他具足念佛的条件,这是大供养。其余的这一切善事,我们见到了不能不做,也要全心全力去做,也是属于大供养。如同目前国内的这些灾难,长江的氾滥,东北嫩江、松花江的氾滥,造成极重的灾害,我们听到了,我们全心全力的修供养来救灾。不能说这个供养大概是小供养,不是的,这个供养也是大供养。

  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佛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首先要布施结缘。我们跟这一切众生结了法缘、结了善缘,将来因缘成熟,他就很欢喜接受佛法,所以财布施是佛度众生的先决条件。佛的四摄法第一条就是布施,其次爱语、利行、同事,舍财修福,只要肯舍,财富源源不断而来,所以财决定不能够吝惜,有财要懂得施。欢喜布施,这个人就有福了,这个人决定不会缺乏财富,愈施愈多,愈多要愈施。最近这一年东南亚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收入大幅度的减少,房地产跌了一倍都不止,我们出门看到许许多多建筑都停工,房屋卖不出去。可是我们再看看居士林,居士林的收入也受影响,信徒们收入少了,捐助相对的也减少。可是我们从《华严经》开讲以来,这个念佛堂开办,现在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不但我们的收入比过去没有减少,还有增加,居士林兴旺的现象,许多人告诉我,这是过去所没有见到的。为什么?布施,愈施愈多,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我们在这个地方亲眼看见了。你施财,财源源不断而来;你施法,你决定增长聪明智慧;你施无畏,一定得健康长寿。整个佛法要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

  布施里头,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所希望的得财富、得聪明、得健康长寿,你不修因,你怎么会得果报?你只要肯修因,决定得善果,这正是佛家所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深深希望,全世界各个地区念佛的同修们,希望大家到此地来参学,佛在经上所说的,我在讲堂上所讲的,讲不清楚、讲不明白,你听了很难体会,必须到此地来亲身经历,你才体会得到,佛法的教训真实不虚。才能够增长你的信心,增长你的愿心,使你充分相信,依教奉行,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遇到再大的艰难、再大的灾难,你能够很安稳的度过,你决定不会失去清净自在,这是我们学佛现前所得到的利益。现前能得这样殊胜的利益,往后的利益更是无量无边。现前佛家常讲花报,将来是果报,果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那是无比的殊胜。所以大供养要懂得,要赶紧修,不能迟缓,机会失掉之后再遇到不容易,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没有别的,他能够明了机会、能够抓住机会,成就他无量无边的智慧福德。

  “转读尊经”,这就是读诵大乘,天天要读才不至于迷惑,才不至于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读经就是听佛菩萨教诲,“念佛菩萨名号”,这就是持名念佛。修行里面最殊胜、最稳当、最快速、最有效果的一个方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你要懂得一心称念,你就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心不清净就生烦恼,烦恼就造作恶业,心清净生智慧,智慧才造一切善业。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提示几种方法,这几种里面的境界都非常广大,“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修这么大的福报,这是修福。前面经上讲过,帮他修福他的这些眷属们,所得的功德七分之六,亡者只得七分之一。确确实实能够帮助他离恶道,为什么?他临终神智惛昧、不醒人事,决定堕恶道。这时候我们讲助念,助念帮不上忙,助念必须要神智清醒,那是可以往生。这种情形之下助念都帮不上忙,他不醒人事,你帮他助念,他也不会跟到你念佛,他也不知道佛是什么,这是非常可怜的时候,死了之后往哪一道,这是关键的时刻。

  如果他的家亲眷属要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那他就非常可怜。家亲眷属真正能孝顺、能慈悲,能够明理,一定要这样子做,他可以脱离恶道,可以生三善道。临终这一些冤亲债主、这些鬼神,因为他有这么大的福,这些鬼神暂时也不来干扰他,也只退避。但是虽是退避,并不就是了事,没了事,他等待下一次机会,等待你什么时候,你在糊涂没人帮忙的时候,他就又来了。所以诸位要晓得,跟一切众生结的冤没完没了,谁肯轻易饶过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决定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我们在世间遇到有一些人,对我们印象很不好,看不顺眼的,过去的冤家,他恶意的毁谤,甚至于陷害,我们要如何来对待?要以真诚恭敬来对待,我们要以忏悔心来对待,决定不能有一念报复的心理。你有一念报复的心理,这个结结得更牢,生生世世报来报去,没完没了。不如完全接受毫无怨言,对这些恶人不但没有恶意,我们还有敬意,这个结化解了,这笔帐消了,一笔勾消,好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教给我们‘做还债想’,事情就没有了。不跟任何人结冤仇,我们要学著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我们在菩提道上就减少许许多多的障碍,即使我们在世间从事种种事业,也会减少一些阻碍,你成功的机会就多了。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知道怎么去做人。再看下面经文:

  【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修善之可贵,即使小善都难得,何况是大善?关键的时候,在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这一定要临终的人神智很清楚,这才能办得到。临命终的时候神智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有善知识在旁边帮助他,我们可以肯定,他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诸位要晓得,堕三恶道的人都是糊里糊涂去的,哪有一个人很清楚、很明白的人去作饿鬼、作畜生,没这个道理的?我们要想著临终之人清醒的状态少,不多见,十之八九都是人事不醒,糊里糊涂,你说这个多可怕!凡是临终神智清醒的人,即使造作恶业,他的心地还是很善,造作恶业是他无知,他不知道那是造恶业,杀生吃肉,他觉得杀生吃肉是很正常的,他没有感觉得那是恶业,可是这个人心地还是满好的,这是我们细心观察,面面观察到。如果这个人心不善,常常想害人,夺取别人的财物,尽干这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样的人临命终时,多半都是迷惑颠倒。一生仗势欺人,甚至老年的时候患痴呆症,记忆力完全消失,人事不醒,一口气不断,这样躺在床上十年、八年,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很多。所以修善就非常重要了。

  这一段我们要记住,助念理论上的依据,人在临终的时候,如果我们遇到,我们怎样去帮助他,临终的时候,关键的时刻时间很短,要有最有效果的方法。无论他一生学佛,或者不学佛,甚至于反对佛的、毁谤佛的都不在乎,临命终时他重病躺在床上,他做不了主,我们作主,我们念阿弥陀佛让他听,不听他也要听,给他种善根。而且要劝导他,绝大多数在临终的时候,一生不信佛,到临终也许他会相信,这时候提醒他、告诉他念佛的好处。他在这个时候能够听到,一菩萨名、一佛名,这时候以佛菩萨名号是最有利益。“大乘经典,一句一偈”,‘一句一偈’就不必去找哪个经,这关键的时候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你要是给他一句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概都不要理他,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才是真正帮助他。纵然他一生当中造极重的罪业,因为这个善缘,他那个罪业,罪报不会现前。

  所以鬼王说,“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这个罪没有法子,为什么?这个罪太重了,五无间是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罪太重了。他说除五无间杀害罪,鬼王帮不上忙。但是我们清楚,即使造作五无间罪业,临终如果神智清楚,能够忏悔念佛还是能往生,经上有例子。《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阿阇世王他就是造作五无间杀害之罪,他在临命终时忏悔,念佛也往生;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往生的品位很高,上品中生。所以我们对于造罪业的人也不敢轻视他,说不定他往生品位还比我们高,不可以轻视。只要在没有死之前都有救,到最后临终一口气没断还有救,那一口气断了就没法子,那就没救了。像前面讲家亲眷属给他修大布施,也只能度他,最高最高的能度他到忉利天,他不能往生、不能出三界。一口气没断的时候,可以帮助他往生,劝他真正相信、真正忏悔,真正念佛求愿往生,没有一个不得度的,所以净宗法门不可思议。一生造小小的恶业,“合堕恶趣者”,堕畜生、堕饿鬼、堕小地狱的,这些罪业你修这些善的时候“寻即解脱”,‘寻’是时间很短。所以闻佛名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念佛家常讲‘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请看下文: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发如是大愿,于生死中,护诸众生。】

  这是佛对主命鬼王的赞叹。“大慈”,跟佛大慈悲护念一切众生没有两样,他又有这么大的一个愿望,在生死当中护念一切众生,跟菩萨的悲愿没有两样。所以这些鬼王都是菩萨化现在其中,在这一道里面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确确实实他们不是凡人。

  【若未来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时。汝莫退是愿,总令解脱,永得安乐。】

  这几句话是释迦牟尼佛劝勉他,劝他慈悲弘愿不要退心,这劝勉的话非常重要。因为愈是在末法,众生造的恶业愈多,造罪业愈深愈重愈广,这种状况,唯恐鬼神看了退心,所以这个嘱咐叮咛非常重要。我们读经明了这些状况也要发愿,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样作法也就间接帮助这些鬼王生欢喜心,坚定他们的信愿,不至于退心。众生虽然造的恶业很多,还有一些人行善,糊涂人虽然多,但是还有一些明白人,这个对于鬼王是一种安慰。请看经文:

  【鬼王白佛言,愿不有虑,我毕是形,念念拥护阎浮众生,生时死时,俱得安乐。】

  鬼王是菩萨示现,不是凡夫,他是发愿来度众生的。听了释迦牟尼佛对他赞叹劝勉,他接受佛的教诲,对佛说请佛不要顾虑,“愿不有虑,我毕是形”,‘毕是形’就是我们讲的尽形寿。“念念拥护阎浮众生”,他现这个身,现鬼王的身分从事于这一个事业,这个事业就是护念世间一切众生生死事实,希望在生死关头的时候,都能够得到安乐。

  【但愿诸众生,于生死时,信受我语,无不解脱,获大利益。】

  这是主命鬼王对于生死众生的期望,我们在生死的时候,要记住鬼王的话,在这时候一定要断恶修善。真正明白了,在生之时要懂得修大供养、大布施,这个鬼王就生大欢喜心,全心全力的拥护你,你决定不会堕三恶道。注解里面青莲法师引经来说明,他这里引了三段,三段意思都好。第一段《世记经》里面佛说,‘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故’,因为这个缘故,主命鬼王‘愿人生时死时,慎勿杀害,应修善缘’,这个要紧,决定不是迷信。第二段引‘《大集经》云,若修慈者,当舍身命时’,舍身命就是临终的时候,‘见十方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清净佛土’,这是临终念佛。在生的时候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能舍,欢喜布施供养,福慧双修,临终见佛。

  末后引用莲池大师一段开示,话虽然只有两句,很要紧,‘故云栖有祭先不宜杀生,以资冥福’,这一句话是莲池大师说的。祭祀先人、祭祀祖先不可以杀生,你祭祀先人、祭祀祖先杀生,杀生的杀业这个帐算在祖先的头上,为什么?为他杀的,不祭祀就不杀了,为他杀的,所以这个罪你加重祖先的罪业,这叫大不孝。可是这个杀业跟前面功德一样,你不要以为我祭祀祖先,这个杀业他背了,我没有事情,你就错了。这个杀业七分,你杀生的人六分,祖先只一分,同样一个道理。你要晓得你就嫁祸于人,他没有叫你杀,你为他杀,所以这个杀业责任,自己还要承担六分,祖先只承担一分,存亡都不利。莲池大师也是再来人,他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科题上‘如来发本’,就说明这个事实真相: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

  告地藏菩萨,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大家。

  【是大鬼王主命者。】

  这个主命鬼王。

  【已曾经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拥护众生。】

  这鬼王慈悲到了极处。

  【是大士,慈悲愿故,现大鬼身,实非鬼也。】

  他是菩萨,法身大士,他并不是真的是鬼,真正的鬼哪有这么好心。菩萨示现鬼身,来主持一切众生生时死时之事,我们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青莲大师在注解里面,一百三十一面第一行从当中,他说一个故事,他说‘昔生公说法虎丘’,这是道生法师,我想你们都很熟悉,很多人从苏州来都看过虎丘,‘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大家都会去看看这些古迹。他说生公有一次说法,看到一个鬼,一个鬼现身天天来听法。生公就跟他讲:你现在是鬼,为什么不投生到人道来?生公劝这个鬼投生到人道来。鬼答覆他,鬼以诗答覆他,‘作鬼经今五百秋’,说明他作鬼现在做了五百年,‘也无烦恼也无愁’,他作鬼做得没有烦恼没有愁,‘生公劝我为人去,只恐为人不到头’,他还是作鬼好,鬼听经他也开悟。所以主命鬼王,这是阎罗天子里面的大鬼王,大鬼王管人生死大事,这是菩萨化身来,不是鬼。后面佛还有一段话,我们把它念过去:

  【却后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曰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

  这是佛在此地授记,说明主命大鬼王将来以后他成佛,他现在是以鬼王的身分在行菩萨道,在修六度法、在行菩萨道。所以行菩萨道各种不同的身分,各种不同的行业,就在你现前生活当中,现前工作当中去修学,这主命鬼王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三十二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卷中一百三十一面,请看经文:

  【却后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曰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

  这是世尊为我们说出,主命鬼王他已经在很长时间里面,以大鬼王的身分来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前面所说是说他修因,修善因一定会感得善的果报,佛为我们说出往后一百七十劫的时候,他就示现成佛,佛的名号叫“无相如来”。那个时代,这个时代也有名号,像我们释迦牟尼佛出现这个时代,这个劫的名字称为‘贤劫’。他那个时代叫“安乐”,从名字上来看,佛出世那个时代非常美好。而世界的名称,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叫娑婆,娑婆是梵语,意思是‘堪忍’,这个世间的人很苦,他能够忍受得了,堪忍世界。无相如来将来他的世界叫“净住”,我们看到‘净住’两个字,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非常接近,而寿命也是属于无量寿。

  世尊此地这一段的开示,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恶道里面的许多鬼王,都是诸佛如来应化在其中,也有许多法身大士在这里面修行。正是《法华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而现身说法必定与这些众生缘分成熟了,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不仅是这一世,过去累劫以来,我们与一切众生是不可以不结缘,缘有善缘、有恶缘,有染缘、有净缘,如果在佛法里面还有法缘,统统都是缘,有缘这才能得度,没有缘那就度不了,纵然跟众生结的恶缘也行。像主命鬼王他们在三恶道现身,度恶道众生,那是这些众生恶缘成熟了,他堕在恶道,菩萨也不舍弃,也到恶道里面来示现同类身,去劝导他们回头,劝导他们断恶修善。这种理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知道是一回什么事情,也明了我们现在应该要怎么作法。

  虽然在原则上讲,只是一个‘缘’的问题,我们与一切众生最殊胜的是结法缘,法缘里面不带烦恼,所以对自己、对别人都减少障碍。缘里面纵然是善缘,诸位要晓得,善会变成恶,谚语里所谓‘乐极生悲’,爱到极处就生嗔恨;诸位要晓得,恶不会变成善,恨很难变成爱,爱变成恨很容易。所以这个世界极苦的世界,学佛就学做一个明白人,明白人我们跟一切众生结净缘,清净的缘,也就是说善恶两边都舍弃。舍不是事上舍,是心上舍,事上善恶遇到了,总是免不了要接触、要往来,这就结一切善恶缘,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善缘也是净缘,恶缘也是净缘,要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在一切境界当中,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如果我们生心,起心动念有好恶、有取舍,这个缘就是染缘,染缘的报很苦。如果在一切人事环境接触里面,自己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善恶境界都是净缘,在我们净宗讲都是净业。净业的果报,念佛是决定求生净土,不懂得念佛求生净土,净业的果报多半是在色界天,因为欲界天都还有染著,色界天染著就轻了,这是不能往生也都生天界,所以这个道理要懂,善决定有善果。

  不但主命鬼王将来要成佛,我们知道所有一切众生将来都会成佛,这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当然会作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所以诸佛如来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我们今天学佛要想功夫得力,首先要把观念转过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决定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能有这个觉悟、有这个想法、有这个看法,你跟佛就接近,为什么?这是佛的看法、是佛的想法。这个看法想法决定是事实,不是说我应当要作如是观,不是的,它是事实,众生迷惑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想成佛,快速的成佛,成佛的捷径无过于观念转过来,所以对一切众生就能尽孝,能竭诚恭敬,为什么?他是诸佛,这是修行,我们讲修行稳当快速,真正是捷径。

  自己这一生当中应当要想一想,应当自己要问一问,我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我为什么要来?这一生得人身,得人身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人能够常常有这种反省,觉悟了!不至于迷在妄想执著里面,不至于迷失在五欲六尘之中。没有学佛的人很少人有这种意识,学佛的人又有几个醒悟过来的?真正醒悟过来之后,在这里面寻求答案,有了答案,你这一生心情是安定的,为什么?你作人无论时间长短,时间长短就是寿命的长短,你有目标、你有方向,你这一生过得很有意义,过得很有价值;这是首先把自己定位,这个重要。我们得人身、闻佛法,把自己定位在哪里?定位在弘法利生,决定要把这桩事情做好,尽心尽力去做得圆圆满满,你这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定位在念佛堂领众修行,一切万缘放下,死心塌地执持名号,领导大众、协助大众老实念佛,这也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这是讲出家人,我们举出这简单的例子。如果是领众,认真发心,领众是照顾大众,为大众服务,这个道理要懂得。寺院住持、当家、这些执事,古时候说执事是菩萨,不是凡人,凡人在道场是清众,是凡人,这些佛菩萨来服务的,为大众服务,不可以是有权有势、有地位作威作福,那就坏了,与法相违背。什么法?与性德相违背,违背性德我们知道果报在三途。

  所以社会讲的领导,无论哪个阶层如果与性德相应,用现在的话来说,为大家服务,这就是积功累德,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过来。愈是在高位之上,像一个寺院你是丛林主席,你是道场的住持,你是为整个道场服务的。如果你用这种心态你在修行,真修行,服务是修行,与自己用功妨不妨碍?不妨碍。智者大师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学生们问他:你往生是什么样的品位?他说:如果我不领众,不做这些杂务事情,一心念佛,我的品位就很高,因为领众常常分心,精神不能集中,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这话是不是真的?也可以说真的,也可以说不是真的,我们要懂得祖师说话的意思,他这话意思很深。如果是凡夫做住持当家,管理道场行政事务,确实对自己往生的品位有伤害,但是他最低一个标准是决定可以往生,品位低一点没有关系,舍己为人,这是对凡夫僧来讲。如果对圣贤僧来说那就不一样,工作、服务就是修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服务大众,一天到晚非常繁忙,这事上繁忙,心地清净,三轮体空,一尘不染,他的戒定慧三学都完成,他怎么不是修行?

  我们看禅宗惠能大师在黄梅,他每天的工作是服务大众,厨房里面劈柴、舂米,有没有耽误他的功夫?没有,不但没有,成熟自己的功夫。别人修禅定要到禅堂打坐,他修禅定,舂米是修禅定,劈柴是修禅定,每一天接触常住这些大众是修禅定,无时无刻不在定中,能大师能做到,智者大师又何尝做不到?所以我们把这些连起来想一想,就知道智者大师那个话里头话中有话,问题你会不会学?但是毕竟觉悟的人少,不觉的人多,所以智者大师说这个话用意就很深。他这个用意就是警告,这一些从事于服务工作的人员,给他一个警告,如果你自己所作所为不如法,不能与法相应,对自己就有损害;如果与法相应,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修持都是成就,佛氏门中哪一法不是佛法?相应了法法皆是,宗门大德常说‘左右逢源,头头是道’,那是真正的成就。由此说来,归根结柢就是两个字—觉迷。我们如何能够在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常常保持著觉而不迷?觉迷要如何保持?一念私心就迷了,这是关键、是枢纽,一念好恶就迷了,才起心动念就迷了。而你能够起心动念,为服务一切众生这就是觉了,没有自己,全心全力为社会大众服务,觉了。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说法为大众服务。他示现的身分,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各行各业,什么样的行业他都示现,什么样的工作他都去做。不但对于自己道业没有妨害,天天在提升自己,像我们在经上看到,从十住提升到十行,从十行提升到回向,从回向提升到十地。总而一句话说,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一切众生,提升自己菩萨的阶位,那就叫修行。修什么行?把私心修掉,把自利修掉,纵然站在很高的地位是服务大众,不是在那里居这个权位作威作福,不是的,服务大众,就是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转过来之后,那都是菩萨行,无论在什么职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众生,菩萨事业。一念为自己那就造业了,我们在经上看到,而在事实上看到就更多更多,所以这个经文给我们莫大的启示,一定要懂得种善因才得善果。善跟恶,一念为众生是善,一念为自己决定是恶,这是我们必须要理解,必须要掌握的。怎样把我私舍掉,这是我们修行入门之处,你功夫才能得力。再看底下经文,一百三十二面: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议。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这个地方如来,‘来’大概是个错字,你们经上是不是来?应当‘其事如是’。查查别的本子,查查其他的《地藏经》的本子,查这个字,应当是‘如是’,比较上好懂。如是,你那个本子是哪一种?对对对不错!这是我们一看的时候,应当是‘如是’,大家把它改过来。)这是世尊叫著地藏菩萨,告诉他,“是大鬼王”就是指主命鬼王,广义的来说是指地狱、饿鬼道里面所有的这些鬼王,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他注解里面讲,‘其事不可思议者,约本而叹迹也’,他的本来面目是佛菩萨、是法身大士,他现的相是鬼王之相,我们应当晓得。他注解后面有几句话我们念一念,注解后面就这段注解末后这两行,‘又复应知,一切皆是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两句话是《楞严经》上,‘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若了此意,则于诸圣权实化门,思过半矣’,这是用《楞严经》上的几句话来做个总结,结得好,确确实实是如是。

  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实在讲比世间凡夫的数量还多,凡夫多,佛菩萨更多,幻化在我们周边,天天跟我们接触,很可惜的我们不认识。那也许有人问:佛菩萨为什么不明说?明说你也不相信,他给你说:我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我是什么佛再来的;你能相信吗?造的业会更重。所以佛教化众生有一个成规,决定不露身分,露身分的时候决定要走,不可以说露了身分,你还住在这个世间,麻烦就大了,妖言惑众。人家说‘这是什么佛来的,什么菩萨再来的’,大家都来供养,那妖魔鬼怪就可以假借这个方式来欺骗众生,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迷惑众生,所以真人不露相,露相决定不是真人。如果他说他是什么佛再来的,菩萨再来的,说了马上就走,真的,那不是假的;说了还不走,这假的,这不是真的。所以遇到这个,你就可以问他:‘古人说了走,你怎么不走?’这一品我们就讲到此地。

  再看底下这一品,‘称佛名号品第九’。这一品经圣一法师把它讲作‘佛宝’,末后这三品他总结归到三宝,佛、法、僧三宝,说得好。他往年在九华山讲,他把他的讲义送来给我看,我看他这三段说法,我很佩服他,结归到三宝才有真实的利益。请看经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之。】

  经文上讲菩萨要为我们说利益事,什么利益?“于生死中,得大利益”,这就说是了生脱死的利益,这个利益真的是大利益,的确是真实的利益。如何能令凡夫,尤其是末法众生,他这里讲未来众生就是指末法,末法众生比起任何一个时代都苦。我们从历史上去观察,从现实的生活里面去观察,据我们自己的记忆,年龄大一点的人,七、八十岁这样的年龄,回忆半个世纪以前的生活,虽然这个世间已经乱了,可是心境依旧是平和的,纵然在战乱期间当中到处播迁流浪,他心情安定的。而在今天纵然物质生活过得很富裕,你的工作生活很安定,你的心情不安定,真正可以说得上心慌意乱,这什么原因?如果不能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你又怎么能解决问题?

  而这些原因确实佛法里面解释得清楚,半个世纪以前,跟半个世纪以后做一个比较,就很明显那个时候的人心厚道,再往前面比当然比不上前面,真正是世道人心一代不如一代;在我们小时候常常听到老人讲,‘一代不如一代’,这话是听得耳熟,没有感触。现在想起这些话感触很深,那个时代的人心,贪嗔痴比现代人要减缓很多很多,多半衣食足他心就安了。现在人心惶惶,我们就明了什么造成的?贪心不足,贪嗔痴慢没有止尽,加速度的在增长,这样的人把他放到天堂、放到极乐世界,他身心还是不安稳,道理在此地。过去我们在一九四九年刚刚到台湾,人地生疏一切都不熟悉,我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找个人,路不认识,随便在路上遇到人,问问他路怎么走法;热心,不但详细告诉你,有的时候他带我们一道去。现在没有了,你问他他就是不知道,理都不理你,现在是对他有利他就做,没有利的时候置之不理。在那个时代,遗弃父母,父母年老不照顾的很少,很少听说,现在到处都是,世风日下速度之快太可怕了,今天是什么社会?

  所以东西方许许多多预言,说这个时代有大灾难,我们看到这些迹象,还似乎不能不信,这个预兆征兆绝对不是一个好的事情。我们要用一般科学家的讲法,他们讲波,思想波,世出世间圣贤人苦口婆心的教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古代的教育是以这个为中心;换句话说,是帮助我们思想的波平和。纵有贪嗔痴慢,它的起伏波动不会太大,它有一个标准、有一个原则,所谓是不离谱,它的起伏在水平的附近。现在把这个教育舍弃掉,凭著凡夫的妄想,所谓是民主自由开放,这正是《楞严经》里面佛所预记,‘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什么是邪师?随著自己的知见而说,自己的知见是妄想,随著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而说,造成世界大乱,造成思想的波动大幅度的起落,超越标准太多了,它的现象就是人心惶惶不安。过去人物质生活那么样的缺乏,过得那么辛苦,他过得很快乐。今天的人过得很富裕,他人心惶惶身心不安,一般讲躁动的现象,浮躁,什么原因造成的?思想波造成的。

  我们非常幸运遇到佛法,能信、能解,又能依教修行,我们的思想想法看法,跟佛说的标准很接近,所以在动乱的社会里面,动荡的世界里面,我们还能保持几分的平静,非常难得。愈是认真学习,相信佛所教导是正确的,我们自己所想是错误的,首先要有这个觉悟,要有这个肯定。正如同佛在经上讲,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决定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相信你自己意思,自己想怎么做决定会做错事;你证得阿罗汉之后,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阿罗汉的标准是什么?这太明显了,阿罗汉的我执破了,无我,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没有我了,那个时候你的想法就可靠了。所以佛界定是阿罗汉这个标准,我们要懂得他界定真正的意思在哪里?换句话说,你还有我、还有自私自利,你的想法就不正确、就不可靠,你真正做到无我无私,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你的想法可靠。我们还有我、还有私心的时候,这怎么办?必须舍弃自己的想法,遵从佛的教诲,这样不至于有大的过失。佛所讲法教我们利益众生,当然与自己的利益要相违背,我们在心理上要克服,现在人讲牺牲奉献,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大众的利益,这是佛教导没有觉悟的众生。已经觉悟的人不需要再教导,他自己所思所作所为自然相应,与佛菩萨所说的相应。

  我们今天不但在家学佛要懂得这个道理,出家学佛更应当懂得这个道理。因为出家人的身分是老师,人家看见你称你法师,‘师’是社会大众的模范,社会大众的榜样,我们拿什么做榜样?拿什么做模范?就是无私。如果自己还有私心,人家称你作法师,你想想看你有什么感受?不能做大众的榜样,不能做大众的模范,人家称你‘师’就很难过了,名实不相副。你能生惭愧心,能够回头、能够改过,这好事情,如果依旧愚昧无知,居然敢当之,哪有不造罪业的道理?就是承当这个称呼,我们自己有罪业,造罪业了。冒充法师,不是师在冒充师,人家称你一声,自己就造一次罪业,称你两声就造两次罪业,佛教给我们积功累德,我们自己在积累罪业,这怎么得了?难怪古人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现在堕地狱的人多了,古时候堕地狱的人少,造五逆十恶业的人少,而僧道没有尽他自己的职责,那就免不了要堕落。出家人一生当中的大事业,地藏菩萨教导我们,要“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这一句话就是我们出家人的事业;‘演’是表演,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说’是说明,又要做、又要说。我们今天界定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事情,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我们这一生就过得有价值、有意义。请看经文一百三十四面:

  【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

  地藏菩萨向佛陈白,佛不但是准许,催他快说,为什么?对一切众生太重要了。前面这几句话是赞叹,“汝今欲兴慈悲”,‘兴’就是发起,你发慈悲心。为了要“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这是大利益的事,众生虽然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论是今世或者是过去生造极重的罪业,只要他一口气没断,我们知道统统有救,这个时候他头脑清醒,一念回头就得救了,真的是回头是岸。我们在《阿阇世王经》里面看到,这个国王他在世间有地位、有权力、有威势,造作五逆十恶的重罪,决定堕阿鼻地狱。这个人毕竟还是有善根,晚年的时候觉悟,知道自己一生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回过头来依靠三宝的教诲,临命终时念佛往生。佛告诉我们,他往生的品位上品中生,他是忏悔往生。从这个事例来看,造极重的罪业都不怕,都能够得救,只要他肯回头,只要他真正忏悔改过自新,还是有很殊胜的成就。

  今天我们也要学地藏菩萨,我们在这个地方建道场,道场建立有临时的、有永久的,临时的租借一个场所,在这个地方讲一天、讲两天、讲三天,讲经的场所就是道场,这道场临时的。无论是临时、是永久,你在那个地方发的是真正慈悲心,真诚、清净、慈悲,讲经说法劝导一切众生回头是岸,都是不可思议功德。听众的人很多,当然我们不能预期各个都能成就、各个都能回头,这是做不到的;听众之中必定有几个有缘人,建一个道场,你能在这个道场度一个人,这个道场都无量功德。无论临时、永久,在这个道场听经闻法,有一个觉悟,有一个真的念佛往生,这个道场是无量功德。所以佛在这个经上,《地藏经》上前面我们都读过,劝你建道场、塑佛像、修供养,都说功德不可思议,道理在此地。

  只要有一个人得度,功德就不可思议,何况有更多的人,在这个地方觉悟回头了,这就是真正救拔一切罪苦众生。这一些造作罪业的众生将来必堕恶道,苦是恶道,罪是现前的造作,罪是因,苦是果;因果都救,必定要在他在生的时候,我们才有办法,如果他死了堕到恶道去,我们就无能为力,我们决定办不到。所以他落在三恶道,那只有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在恶道里头,示现同类身去帮助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今天能做得到是他一口气还没断。这是大事。下面两句佛在催他,“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唯当速说”,赶快讲。我们在今天读到这个经文,实在说就像释迦牟尼佛逼著我们一样,这个事情我们要赶快做,现在正是时候,所以这两句话用在我们当前,对我们再贴切不过。下面佛说:

  【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这一句经文我们读了感触很深,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释迦牟尼佛存什么心?佛心里面只有现在、未来一切众生,没有自己,这就是佛心,佛念念之中是为众生服务,是救拔一切罪苦众生。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所说,可以说是最后的遗教,说完这部经之后,末后就是一部《涅槃经》,所以这是《涅槃经》前面的一部经,算是最后遗教。“吾即涅槃”,‘涅槃’是梵语音译的,通常翻作‘灭度’,四谛里头苦集灭道,灭就是涅槃。在中国用得最多的是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功德圆满,寂是寂灭,清净寂灭。他注解里面,‘涅槃,奘三藏翻圆寂’,玄奘大师,这个地方节录下来好,‘德无不备称圆’,功德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这叫圆,‘障无不尽称寂’,也好,意思好,障就是三障、二障,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三障是惑、业、苦,统统断尽了,这叫寂。由此可知,涅槃、圆寂不是死的代名词,现在大家都把它看作死的代名词,出家人一死了,‘某人圆寂,某人入涅槃’,那将来哪一个不入涅槃?各个人都要入涅槃,不管学不学佛统统要入涅槃,这个观念错误;实在讲涅槃是活著时候证得的,而不是死的代名词。

  这个地方说‘吾即涅槃’,是佛在这一段期间,他教化众生的缘尽了,功德圆满,这是示现离开这个世间,八相成道里面最后入般涅槃相,取这个意思。缘尽了佛就不再住世,住世没有意义,跟他有缘该得度的都已经得度,没有得度的已经跟他种了佛法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现在不能成熟,当然要离开。“使汝早毕是愿”,你发心继续来做这个工作,好!所以佛不住世,弥勒菩萨还没有示现成佛之前,这个空档的时间是地藏菩萨代替佛来教化,在所有菩萨当中地藏菩萨是代理佛,这时候他的身分地位很特殊。地藏菩萨代理佛,这又是什么意思?而是这个经上所讲的‘孝亲尊师’。孝亲尊师这个教学的纲领,在这一个大时代里面取代佛陀的教化,因为一切诸佛如来的教学教化,都是依孝亲尊师为基础。佛陀不在世了,我们应当要做的工作是维护教学的基础,没有能力把这个教学往上提升,但是这个基础一定要保持,不能失掉。这个工作多么重要,这是在这一部经上显示的精神。

  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孝亲尊师,这是《地藏经》上所说,如果就净宗的教义,净宗修学的基础是世尊在《观经》上所讲‘净业三福’,没有修念佛法门之前,先要奠定这个基础,净宗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基础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诸位想想,这四句话是不是《地藏菩萨本愿经》,没错。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后面这两条七句,与《地藏经》末后五品,从这一品一直到经的结束,总共十三品经,完全相应。换句话说,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净业三福的详细说明,不仅仅是修净宗的基础,是佛法当中无论大乘、小乘,无论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不在世没有人弘教,我们能把这个基础维护就行了,维护这个基础就能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所以末法时期坚定奠定这个基础,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成功了,这是真实不思议事。我们要弘扬其他的经论,自己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怕讲错,很难得真实的受用。唯有坚持这个基础,老实念佛,决定不错,即使诸佛如来示现在今天,教化众生也必定如是。所以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晓得诸佛如来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做的是什么,我们应当在这个地方学习。

  青莲法师的注解,这里面有一段我们念一念,一百三十五面倒数第四行,我们从头看起,‘此法之妙’,这个法就是地藏菩萨在这一品经里头所说,什么法?称佛名号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就念佛,念佛法门。‘纵吾即入涅槃,纵便汝早毕是愿,吾亦不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矣。何也,有此称名之法,人人可不堕苦,并趣人天修行,终至成佛无疑’,这讲得好。‘能体佛心而达佛意,善继志而述事者,莫过我地藏慈尊矣’,地藏菩萨真的懂得佛的意思,继续佛的愿望,我们常讲续佛慧命,地藏菩萨懂得这个意思。佛不在了,他接著来干,用什么法门?称名的法门,所以世尊对他赞叹,催他赶快说。下面地藏菩萨所说,说的意思很深,地藏菩萨在此地说了十尊佛的名号,这十尊佛他的次第是由近而远,在时间上来讲,靠近我们现代的先说,愈说愈远。请看经文: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

  虽然是近也不近,这最近的也不近。

  【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

  这是把佛的名号说出来。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听这一段说法,能信得过吗?亦有众生依教奉行,他是不是真的得福如是?很令人怀疑。我们照地藏菩萨教我们这个方法去做,果报不如是,生死重罪自己还是要承受,该堕地狱还是要堕落地狱,那这话怎么讲?是不是地藏菩萨说错?地藏菩萨没说错,我们看经文看错,我们听话听错,地藏菩萨在此地说,“闻是佛名,暂生恭敬”,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没搞清楚。闻菩萨三慧,说一个字必定就包括另外两个,闻、思、修,何以知道?如果没有思、修,怎么能暂生恭敬?恭敬就是思、修。‘思’就是你的心上真有佛,一念相应一念佛,他相应了。恭敬不是把佛像塑在那里,对他礼拜供养,那个恭敬,那是形式那是假的,那不管用。一念相应,念相应了行当然相应,心行相应了口当然相应,你身口意三业都相应,时间再短,只要相应,功德就不可思议,这就是一念觉,所以才得这样殊胜的利益,“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佛号“无边身如来”,青莲大师注解里面注得很清楚,你对于佛号要清楚、要理解,你不清楚、不理解怎么相应?什么叫‘无边身’,小注里面讲‘三身皆有此意’,三身是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没有形相,法身是理不是事相,理遍一切处,这是无边身。《华严经》上我们念到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处’,这是本体、理体。在《华严》里面也称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在净土里面称之为常寂光净土,常寂光没有形相。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常寂光没有相,实报土就是报身,方便土、同居土是应化身,应化身随类化身,众生有感立刻就现相,也是无量无边。你明白这个意思,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入般涅槃?没有,不但理上没有,事上也没有,这是真的。何以说事上也没有?释迦牟尼佛入灭,换一个身分出现,不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用这个身相。为什么不用这个身相?众生福薄,所以佛就现另外的身相。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可以现无量无边的身相,示现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每一尊佛都能现无边身相,特别是在众生有大灾难的时候,受大苦、造大罪业的时候,佛菩萨慈悲心愈重。我们要认识、要明了。

  你怎样才认识?怎样才能接触到?你试试看,把一切众生当作自己的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就接触到了,你就感受到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离开罪苦众生,这个时候我们一念相应就得救、就得度。然后你才晓得经上讲的果报,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正的恭敬心才能够生得起来。恭敬不是形式,恭敬是理解、明白、觉悟,依教奉行,决不在形式。形式上是表演给那些善根薄弱人给他们看,我们塑造佛菩萨形像,每一天恭敬礼拜供养是唱戏,给那些还没有学佛,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给他们看。他们会看得很奇怪,你为什么会对这个像这些动作、这些表现?他有疑惑他来问你,你给他说法、给他解释,功德在这个地方,这就是现在所谓‘机会教育’。现在做机会教育,应当说效果比古时候更要殊胜,古时候到道场决定是求法而来的,所谓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尤其是佛家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里面,人迹罕到之处,你去的时候交通不方便,非常困难,他没有事,他为什会到那里去?到道场去一定是求法的,所以机会教育比现在少。

  现在交通便捷,观光旅游,这些观光客就想到这些地方去看看、去游览,我们道场里面出家人,就每一天做机会教育的工作。有人在大殿里面烧香、礼拜,做出样子给这些观光客看,他们没见过,没有接触过,有人在旁边为他解释。他在观光旅游不知不觉就接触佛法,不知不觉佛法的种子就种下去,他就学佛了,你说这个功德多大。所以这些道场是机会教育,接引广大的众生,真正是在做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在做这个事业。必须要有佛的这种胸怀,有佛的这一份感情,念念是念一切罪苦众生,决不是为自己;观光客给我们带来收入,如果我们目标只定在这个位子上,错了,完全错了。我们的目的要定在救度一切罪苦众生,让他认识佛法、理解佛法,改变他的人生宇宙观,这对他救度,他对道场这一分供养,才是真实的功德。这是说暂生恭敬,就是暂时所谓是一念相应,这一念真的相应了,就能够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这是已经入门、已经入境界,他才肯这样做。造佛像,现在造佛像容易,比过去方便太多。过去佛像,现在人讲都是手工艺,现在做佛像可以雕一个模子,很快的就可以做几千尊、几万尊,利用机械来做。从前是每一尊佛像都是人工雕出来的,诸位在中国大陆,你看看云岗、看看敦煌这些石窟,都是几十年、几百年才完成的,现在要做就太方便了。换句话说,现在人修福比过去便利,可是难在哪里?后面这四个字,‘供养赞叹’。什么叫供养?依教修行,《普贤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广修供养’里面特别教导我们法供养为最,法供养菩萨说了七种,第一种是‘如教修行供养’,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照做,这才是供养。浅而言之,佛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我们都能照做,这叫供养。赞叹就是为人演说,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是赞叹。所以赞叹是弘法利生,供养是自己依教奉行,人能这样做那他的福报当然大,“其人获福无量无边”。所以你明了之后,这个经文读到我们就相信,就没有怀疑了。一般人读经叫粗心大意,只做形式没有实际的内容,心境都不相应,他怎么能得福?不得福他就糟蹋经、毁谤经,说佛经上讲的是假的,我照这样做没有感应,谤佛、谤法罪过极重,不但没得好处反而堕落。实在说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你自己把意思看错,用你自己的意思去解佛经,曲解了佛经,误解了佛的话,过失在自己不在佛经,所以《金刚经》上教导我们‘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多重要,要正确的理解、要深解,你才能得真实受用。再看第二尊: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皈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前面无边身如来距离我们是无量阿僧祇劫,宝性如来距离我们是恒河沙劫,远了,所以他注子一开端说,‘恒河沙劫,较前更多矣’,跟前面比较,时间就更多更长。“宝性如来”在此地也有简单的解释,《莲华面经》说,‘诸佛如来,是众生宝’,下面宝有七种,这是佛经里面常讲的七宝。‘性’是比喻法身,小注里都有,诸位看看就晓得。比喻法身的常、乐、我、净这四德,常乐我净叫四净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迷失了自性这四个都没有,这迷失了。如果你觉悟了,你见性了,见性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与自性相应,这四德就现前。确实有常,‘常’是不生不灭,在佛法里面常讲无量寿,无量寿就是常的意思;那个无量是真的无量,不是假的,不是所谓是有量的无量,它是真的无量。‘净’是清净无染,染净两边都不立。‘我’是自在、是主宰,什么主宰?宇宙的主宰,法界的主宰,真实的主宰。‘乐’是真乐,苦乐两边都没有才是真乐,所谓是绝对的,它不是相对的。宝性如来是谁?是自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前面无边身如来是自己的三身,与佛相应就是与自性三身相应。宝性如来,念这一尊佛的名号,一念相应与自性的性德相应。

  下面说“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这是讲时间之短,显示功德不可思议。“发心皈依”,‘皈依’两个字的意思要懂得,皈是回头,真的回头;依是依靠,依什么?依宝性如来,就是依自性的性德,这个一念相应。下面是讲他获得的利益,“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无上道’是成佛之道,我们凡夫学佛,为什么要经历无量劫,经上讲‘无央数劫’,原因就是退转,实在讲进得少、退得多,诸位要细细想一想,你就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在六道流转,得人身的机会少,闻佛法的机缘更少,你不得人身、不闻佛法就退转,不只,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不只。譬如我们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如果不能成就一定随业流转,随业流转决定堕三恶道,为什么?我们自己很冷静,老老实实想一想,不要想过去世,就想这一生当中,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贪嗔痴慢相应就是三恶道,与五戒十善相应则人天,我们一天有几个念头与五戒十善相应?有几多念头与贪嗔痴十恶业相应?这不就清楚了。一落到恶道,这个经上讲地狱里面都是无数劫,在人间短短几十年闻佛法,这一下闻不到佛法是无数劫,你才知道退转幅度太大了。无数劫苦报报完之后再得人身,得人身又未必能闻到佛法,所以佛经上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真的不是假的,真难!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学佛成就才要无央数劫。

  无央数劫你得到什么样的效果?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证得初住菩萨的果位,要经历无央数劫。从初住菩萨再成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通常讲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数字是可以确定的,前面那个数字没法子确定。到圆初住就好比你上学,你念一年级,可以预订你多少年可以毕业,入学了,这个数字靠得住。平常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知道,不是对我们讲的,是对一真法界初住菩萨到究竟佛果,这里面经历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位次,这是三大阿僧祇劫,难!太难太难了!可是你一念皈依,皈依是真的皈依,不是形式。这个皈依是依宝性如来,是皈依自性,宝性如来是自性三宝,真正皈依自性三宝,这功德就大了,为什么?你念念称性,念念称性当然不退转。这什么人才能做到?初住菩萨,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大乘起信论》是初住菩萨境界,《金刚经》也是初住菩萨境界,他真的是皈依自性三宝。皈依自性三宝,照《金刚经》标准上来看,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真正皈依。四相还有的话,没有皈依,你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要明了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