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妙招-静坐
(2011-11-29 17:02:29)
标签:
王盛中医皮肤专科梵山益生瑜伽茶道养生健康休闲释道神杂谈 |
分类: 养生 |
余经医30余年来,临床治病,始终坚持以破积为治病主张。以“肠胃洁,气血流,玄府开,营卫昌”为治病破积之大法,对人身所患之病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保不变,疏其堵塞,破其郁积。一旦郁积去,生理功能归其所宗,行其所能,脏腑奇恒,经络营卫,上下内外百骸气血循环无阻,饮食增进,二便正常,生息自然则任何顽固之病无一不由危转安,由重转轻,从轻渐愈。
“肠胃洁”:食物在口嚼成团,咽经食道胃磨研,胃液胆汁混合抖成浆,胃肠运动往下传,胆汁胰液加肠液小肠消化最完全。小肠吸收完毕后,大肠徐徐排除粪便。由此可知,肠胃在人身不仅是谷物之仓,也是人生命不息再生气血的源泉。一旦肠胃受到外界创伤,七情亢进,六淫侵袭,先是气血紊乱,进而气血郁结,如果失治误治,日进食饮则不能正常输布,溢漫横驰,渗于肠胃之外,皮肤肌理之间。湿热在胃内停留日久,痰浊可生焉。痰浊随气血上升无处不到,痰迷心窍则神昏,癫狂;内痰窜动可发惊风,癫痫;痰浊上冒则心悸,眩晕;痰浊上泛则恶心呕吐;痰停两胁则胸闷肋疼;痰火互结可生瘰疬,瘿瘤;痰阻经络可致半身不遂;痰留肌肤可生阴疽;痰注关节可成鹤膝风。所以说脾胃是生炎之源,痰又是百病之母。再加上脾胃又是人再生气血之源泉,如果说脾胃因其它而使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了影响,首先就涉及到人的气血运动和生息。在治疗上,百病应先取肠胃洁。“肠胃洁”应当除痰,祛瘀,活血,顺气。如果肠胃病秽不清,势必热症寒之不能退其热,寒症热之而不能消阴翳,补品不能助其弱,香品不能开其窍,化气行水不能令其渎。此为何?治标未治本。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也。
“气血流”之气血,不仅是指肺气,宗气,而且更重要的是指有饮食经过中焦,小肠,六腑消化,分泌运布升清降浊后产生的精微物质和津液经过气化作用而成的血,这个血伴随着宗气,营气,卫气运行而保持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停地运布全身。
“玄府开”,是指人之身躯,三焦,四肢,脏腑,奇恒骨骸肌里和皮肤之间的气血要道。经服药后周身自表宣发,使正常的人身生理机能不曾遇合而自然联合,各归其位,各行其责,使新陈代谢无阻。
“营卫昌”,是维持生息不止,肌表坚固,防止外邪乘虚而入搅扰正常生理功能的手段。百病之治,莫伤胃气,开胃进食是处理好病在善后工作之主要一环。就是患者食量正常了,还要交待患者注意莫让摄生欠知而因食犯病,因劳犯病,因色犯病,因七情犯病,因六淫而犯病等事宜。
四法可并用,或用三用二,依证治之。数管齐下,治杂病。
三消病机论(玄府气液学说)
风寒暑湿燥火外六淫袭于人身,自表皮而入。失治者养病如养养虎,后患无穷;误治
《素问-举痿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这些精神活动过度强烈和持久,会影响脏腑气血之功能,导致内脏功能先发病变,反过来影响精神活动。喜怒忧思恐五志过极,还会造成五志化火,五劳七伤,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肺劳气损,脾劳食损,肾劳精损,五种劳逸不当,则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情志和气血的活动应密切相关。长期精神过度兴奋或抑郁会使气息血液运转紊乱,脏腑真阴亏损,出现烦躁,易怒,失眠,口苦,胁疼,喘咳,吐血等火症。
《内经》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阳不长,独阴不生。若有一物皆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交互克伐是谓衰兴,变乱失常患者由行。《内经》还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无出入升降,无生长化收藏。是知出入升降,无气不有。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道利。有所闭塞则不能用。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觉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落肌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气不能升,浊气不能降之故。如升降出入失调,气血郁结,郁极必热,肺中热,上焦热,就会引起膈上胰脉血管硬化;津液不能上升,就会出现多饮;肝热多尿夜梦多惊;脾热胃涸者多食善饥,身瘦肉不仁;肾亏下部热者腰疼,小腿酸。不过,临床经验证明,三消症一开始大都系脾胃寒,肾水热,气分有余,血气不足,虚火假热乱真寒。亦有三消病患者,下部肾水冰冷。治之,本当以寒药下之三五行,则火降水升下寒自退,然而目前世医多以为元气转虚,肾水虚衰,上焦火亢而难治。有的甚至以补法充塞患者口舌,投以暖药,美曰补养元气,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浮游之火。渴止尿会少,用药不验,另更他医,误病杀人。患者不知,医者逍遥。西医断此病为糖尿病,在饮食方面不让吃含糖量多的食物,更不允许吃糖,目前产让进糖少而尿中无糖可尿,也就是因噎废食之理。吾经医30年来,对此病认为是肠胃脾肾肝胰诸生理机能自身减退或相辅相依失调,人身正常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功能被破坏了。如水管龙头接合不密而漏水,并非因水多而漏水。如果水管龙头接合严密了,水再多仍不漏水。所以余在治此病一开始就不主张控制含糖食物,并主张病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放开食量,食之不觉饥为准。同时还提倡吃点瓜果之类。在吃药方面,一开始第一次服药,就让服以冰糖50克作引。总之,我认为患者尿糖不是因为身上糖多而尿糖,而是生理功能紊乱失调,失职而将身上热能糖量从尿中排出。一个健康者身上必须有足够的热能糖量方能使诸生理功能正常。
药在四性五味,患者服后功能有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能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五味者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润,或燥,或坚,或软,所以利而行。
在治疗三消病的具体治疗法则上,应树立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治病必求于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无病先预防,有病要早治。治要求基属,不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扶正祛邪,祛邪扶正,逆从正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诸寒之而热之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实则泄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客者除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急则缓之,逸者行之,留者攻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坚者软之,劳者温之,下者举之,高者抑之,惊者呼之,衰者补之,甚者泻之,吐之,下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竭之,中满者泄之于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金郁泄之胡,水郁折之,土郁夺之,无犯胃气,适足为用。各按其气必清必净,而病气衰去脏腑和平,归其所宗。吾经医30余年,治三消病不下千余例,依据上述论断归缩为:“肠胃洁,气血流,玄府开,荣卫昌”四法公式。此四法可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保不变,随病所宜以施用,屡试屡验,有得不失,至精至诚,能备所用者良医也。
(此篇精妙之处在于运用了刘完素的“玄府气液”学说,为三消病的治疗独辟蹊径,且数法并用,是其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