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瑜伽经(此文章由作者:亚历山大Alexander Medin ,饶秋玉翻译)

(2011-09-19 12:20:39)
标签:

王盛中医

皮肤专科

梵之滇红

瑜伽

投资

茶道

养生

健康

休闲

释道神

杂谈

分类: 养生

 帕檀贾利编撰的瑜珈经是系统阐述瑜伽瑜伽理论的经典。虽然当时瑜伽的种类有很多,但是只要不遵守瑜珈经的理论,它的被重视程度和权威性会大打折扣。帕檀贾利不是《瑜伽经》的原创作者,他只是汇编了当时已经出现的瑜珈知识,汇成了这部瑜伽著作。

 佛经是当时用来总结记录特殊学派的哲学思想的一种媒介。印度所有的哲学学派都以佛经的形式来记录他们的思想和传统,以便于学习和保存。每本佛经都会附有一本论疏,用来详细的解释佛经所诠释的真谛。

 

 对佛经最古典的定义是:它必须简单、明确、全面、寓意深长且表述简洁、无误。

 帕檀贾利把他的196条格言编撰成四章,来阐述瑜珈各种各样的瑜珈练习理论。第一章三摩地篇,讲述的是三摩地的最高境界和冥想沉思(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第二章撒达纳篇,讲述的是那些心烦意乱的人应该进行的瑜珈练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根本的练习来驱除身体和精神上的无知,净化人们的心灵;第二章讲述的是各种功法,练好任何一种功法都可以让你从瑜珈练习中获益非浅;最后一章讲述瑜珈的哲学和宇宙观。

 在历史上共有3人为《瑜珈经》做了注,最早的是毗椰撒,接下来是瓦遮斯帕提米须拉和畏及尼娜比卡丘,最近两位为《瑜珈经》做注的是巴哈亚和哈瑞呵南德艾润雅。

《瑜珈经》可以帮忙人们很容易的了解瑜珈,经文的注解也能使有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瑜珈。这里我们仅对经典的瑜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对《瑜珈经》做一个大体的概括。

 Samadhi Pada三摩地篇

 在介绍了进行瑜珈练习的开始动作以后,帕檀贾利对瑜珈作出了经典的定义:“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真实的自我来自宇宙的纯意识,拥有至善的美德,但这个永恒无限的意识里,存有一股可操控的能量,称为PRAKRTI,二者就如同黑与白,阴与阳一般,无法分割。练习瑜珈的是分离这两种内在的能量,使这两种能量稳定,而不是像普拉提那样总是在不断的变化。

 因些,瑜珈描述了这种不可控制的能量(Purusha)和可控制的能量(Prakrti)的构成,解释了怎样可以在这种不可控制的能量(Prakrti)发生波动时,保持内心的平静。这里我们详细讲解一下瑜珈怎么协调这两种能量,了解一下这两种能量并很好的控制以后的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练习和静坐是消除内心的燥乱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同样的生要,如果你能很好的掌握这两种方法,那说明你的瑜珈达到了一定水平。人的情绪包括积极的苦楚和消极的苦楚,能过练习瑜珈可以充分消除这两种苦楚,而不是仅仅是消除其中一种。瑜珈有两种形式,但总的目的是通过练习消除内心的烦躁。帕檀贾利认为我们因为哲学的需要而接受瑜珈的,但是通过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不真,开始接受瑜珈的本质。这是一种进步,而这种进步的标志是乔伊意识的复苏,最终会达到一个人最内在精神的实现。

 三摩地瑜伽的最终目标有两种: 一种是般若,得于一粒种子的支持,或者是为了实现的支持。超级般若,除了实现光明精神为没有任何外源的支持。

 那些没有达到Samprajnata三摩地的人是因为信念、精神力量、内心平静、智慧还没有达到要求,那些瑜珈的狂热爱好者可能很快达到这些要求,但是这也要看个人的天赋。

 尽管在我们的头脑有许多层数的无知,但是瑜珈的形态总是存在。一个伟大的瑜珈者同样可能因为丧失精神的控制而功亏一篑。帕檀贾利列出了8种能唤醒瑜珈内在感受力的因素,如下:

 1、上帝

 2、培养一种对他人的精神状态,例如:对幸福的向往,对苦楚的怜悯,对纯洁的追求,对邪恶的厌恶。

 3、生命力量的适当吸入和呼出

 4、精神的高度集中

 5、内心的豁达,而不狭隘

 6、无欲无求

 7、在睡觉时或做梦时进行知识的消化,并把这种消息看作学习的一部分。

 8、简单的思考自己的偏爱。

 上帝仅仅是帕檀贾利对瑜珈的一种扩展,他告诉我们精神更加稳重来自于对冥冥中的、未经触动过的Purusha (超级灵魂)的虔诚,在他看来无所不知不是成功,他是先知,神圣的音节OM是他的表示。因此,一个人在被要求重复OM时,也许能唤醒单独知觉(纯净的精神)的惰性认识并且减少它的覆盖物障碍。导致分心和转换对头脑的覆盖物障碍是:疾病,懒惰,优柔寡断,粗心大意,懒惰,淫荡,错误悟性,掌握点和不稳定的无力。什么不可避免地跟随,当一给入这些分心是痛苦、绝望、颤抖和搅动的吸入和发散作用。然而他们也许由对也许进一步从被列出的以下七实践被开发的一真相的实践或适应抵制。

 内在的精神力量存在与全部的思维活动之中,这让实践者关注于他们所想要追求的。如果实践是一致的sincerer它必然产生有利的结果。权力意识/精神在各地出现,从minutest粒子到最大,无论对象的浓度季节能效比的重点心后,可能会带来的更加稳定的心态。

 根据实践和冷静,思维的波动会逐渐失去其固有的形式,更大的沉浸可能会为了思维发生,而不管其加入的关注对象。首先处于一个粗浅的水平,然后逐渐加入越来越多的微妙的自然元素,直到思维成为物件本身,而在此沉浸过程中会出现无效的波动性。这一征途是从概念到非概念, prakrti调查的顶峰是在哪里会出现永恒的表现性质,虽然其最微妙的联合表现形式(茹阿达纳)不再是项目本身的季节能效比,但两者仍单独停留在各自的性质。

 性质(prakrti)构成了一切事物的波动和变换。精神(purusha)是连续的并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稳定。两者之间更大的歧视是一个渐进过程的细化,从粗浅到微妙。在Samadhi的最高状态方面有两个区别。首先是意识的纯洁性在哪里被另一( sabija三摩地)支持的,即等同于思维模式(prakrti)的最微妙的境界。二是对Sattva, Rajas or Tamas的最微妙的境界没有认同感,( nirbija三摩地)冥想国家达到其高峰期并成为固定的,因为它有其本身的精神实质。有大智慧溢出,因为它是坚定支持所有这些的。其客观性的感觉是不同的正常知觉,因为它关系到其特有的本质。没有新samskaras (阈模式)将从这种状态产生,因为序贯原因和自然的作用不再适用。因此,当有是一个完整nirodha 出现这种状态,纯洁性的精神闪耀出在自己的状态下不受任何识别与变换的性质束缚,因此其要设立非常自我。

 修行品,实际练习第二章列举了能促使心灵更加平静的一些实际手段。净化行为、自修和彻底向神呈奉,这些初始练习能促进对精神的接受,使瑜伽成为可能。精神的本质从不会被改变或受操纵,我们仅需去除其外壳,使其被更清晰地看到或体验到。分层位于精神的顶端并遮住精神的纯净视线的绝大部分痛苦,其实是在无知的情况下对心灵规律的认知。比如利己主义、依恋、憎恨和对人生的贪恋。对我们的真正本性的无知是其他一切事物呼吸的基础。它可能处于休眠状态,几乎不运行或充分运行,但是只要它存在,它就一直会阻碍视觉的纯净。这些微妙的、折磨人的心灵规律,只有当它们的根基被摧毁时,它们才能毁灭,而这要靠更强的识别力和更多冥想。只要我们的本性被无知掩盖,附着于心灵的这些规律或本性就会积攒新的业力,并在未来的活动、时刻、方式或生活中体现出来。所有源自大自然的活动都会产生或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这是因为运行中的一切因果定律都必须绝对公正,并在美德和过错的促进下得到进一步巩固。但是,源自大自然的每种体验,由于那三种属性的持续变化和对抗,最终都会成为那些颇具慧眼的人的痛苦。因此要避免的是尚未来临的痛苦,它源于大自然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规律。唯一能抚平这种痛苦的方法是彻底区分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个人的精神本体和大自然)。那么现在让我们探究一下这二者的区别。

 不论三种功德的变迁、启发的本质、活动或惯量是什么,都有对其对象的享受和救助。能效比是可见的纯度,不管他怎样认识的,他的看法在他生来就已经具有了。所有因他的救助而存在的事物,一旦自由从自然中来了,它就将继续解救未自由的灵魂。

 “预言式”和“看式”之间的衔接动作(和合)是导致忽略“预言式”的原因,。但一旦经历和纯洁之间的歧视性因素得到培养,这种护士就会消失,只剩下自然界中的任何污渍都无法侵蚀到的纯洁。这种内在智慧的觉醒可能是渐进的,而通过瑜伽对四肢的锻炼,当错位辨识/杂质被销毁,智慧之光最终会使真正的歧视性知识达到顶峰。

 我们应当接受人际关系规则的克制,以避免净化术的负面影响。净化术会干扰内部预言。

 遵行是一种个人仪式。该仪式可以净化自己的净化术,使内部预言更容易接受其辐射性质。

 瑜伽体位法是一种体育锻炼,可以减少双重性中的敌对力量,为精神带来更为宽泛得一体化。

 Pranayama 是让人尽量克制呼吸在脑海中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可视度,所以这种固定的自然模式能够尽可能的缩小他们在视觉上的压力.当适当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时,内视线的覆盖物遭到破坏以后,人的头脑就更容易精神集中了.

 Pratyahara是这个程序中更内在化的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时外在对象就不再和感觉联系在一起了而是更多的去让你的头脑产生真正的自然化的思想,这样可以让你达到感觉的最高控制点和得到最大可能限度的思维开阔模式,这种境界是可以让你这样的思维源泉不断产生.

 普达,带你走向自由

T

 神功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出生前便携带着种草药,重复的曼陀拉颂歌,从事塔帕斯或延续着三摩地状态。当其重新转化为另一种生命状态时,他便与生俱来的带有神功。自然充满了无限的潜能,即使生命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自然得力量将会延续固定的模式继续运作。自然所孕育的潜能并不是由外部力量设定而成的,而是顺着本已设定好的内部模式逐渐发展和转变的,一旦有任何事物阻碍其发展,自然都会无情的将其摧毁。良性的行为,促进更大的美德,无知的行为,将进一步促进无知。虽然,愚昧的行为和善良的美德并不会直接改变自然内部的发展模式,却能促进自然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后得出某种结果。

 我们所定义的“自我”是从自然虚构的模式中提取出来,他反应了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即使由于变化万千的自然使得知觉的反应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其中的某个知觉就是众多不同知觉的引导。正如同太阳为了显示自然的力量,日出东方,射出万丈光芒,而在一天的结束时刻收回它的力量。各种生命形式会按着生命的内在知觉存活着,并以各种方式反映着自然,直到自然生命中内在的变化质量消耗殆尽,生命将选择另一种方式存在。

 知觉一旦创造出来就会根据客观条件不断变化着,反映着,同时受到以往经验的影响,并下意识的刻上自然规律的烙印。然而,如果知觉已经发展到具有一定的分辨力,能区分事物的真相和肉眼所看见的假象时,生命甚至可以停止由于无知所产生的因果报应轮回,无论你是黑人还是白人。而其他不具备分清真相与假象的人,因果报应将会发挥其三倍的力量,无论你是白人、黑人或是其他人种。无论你是任何人种都难以逃脱自然的轮回,因为自然的模式是如此的灵敏,却由不受轮回的掌控。没有人知道真正的自然轮回是什么,但我们却能看见无尽的因与果,这使得事物成为有知觉的生命。生命的模式以内在的自我意识,按照不可打乱的自然顺序发展着、变化着。(我能够生存,我能按照注定的成功方式取得成功),这些模式是永恒的,并且由原因、结果、基础和支撑物四种因素共同影响。如果这四种因素消失,发展的模式也将消失。

 过去和未来在现实中总是存在于他们的基本形式,区别是在不同的时间他们存在形式的特点不同。因此,某种原因只能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带到未来,而不能制造从来没有发生的事情。因此,只有现在,例如一个现存的原因能,能引起一个现存的形式,它绝对不会产生任何不存在的事物。无论现存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即使他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种特性都会一直显现。这种特性很明显也很敏感,并且由三道轮回共同作用。三道轮回以一协调的方式存在着,每人能看见他的真缔。但即使事物一直保持变化,特性也是不变的。即使事物的外表相同,由于知觉意识不同,相同外表的事物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最后导致事物外部的变化。即使事物看起来来不依赖于知觉或意识,他们独立的存在与知觉之外,但是当知觉经历了尼罗达,即使事物外表保持不变,事物的内在却发生了变化。我们也许认识或不认识知觉的外在物体,这和知觉的外在事物的存在形式有关。因此知觉是随着内在的变化而变化。普如沙是一种存在于知觉的东西,他总是不停的变化,它是事物发展、感觉的纯洁见证,并将这见证呈现给先知。

 因为头脑是知识丰富的物体,永远不会自我理解,却能通过先知预测未来。我们永远不会同时发现帕垂提和普如沙,但是要分别充分的去体验。尽管他们是两个分开的事物,却看起来彼此相互作用。真相和知觉呈现了与卜迪的相似(自然的智慧),尽管纯净的真知看起来如同滤过了卜迪的知觉。因此知觉受先知和肉眼所见的共同影响。由于不同事物留下的不同印象,直觉变得丰富多彩。他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但事实上它只是客观的。知觉是无意识的,但由于普鲁沙的作用它看起来又是有意识的。知觉像水晶一样,反映着普鲁沙纯净的意识,然后定义自我伪装成无所不知。因此,无知的意识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意识的实体。

 当处于现实之中,他们只能看见普鲁沙所发出的自然光芒。所以,我们用普鲁沙认识事物,但是先知却被头脑中不真实的波动所玷污。因为知觉是由先知和肉眼所见共同作用的,并下意识的融合了过去所发生的事物对先知的影响。普鲁沙和先知是与知觉中的其他部分不同。他仅仅能被看到。头脑学习每一项活动、每一段知识、智慧并不是为了头脑本身,而是为了逐渐的推动本我自然的先知的形成。头脑,需要有新的转折,从而最终失去的附件对象的感官,成为倾向于更大的歧视性知识的领导对国家的解放。但是,在间隔此过程中,思想从以往的印象会出现的地方,我自觉季节能效比仍然认同对象(模式的思路)。取消这些苦难(思维模式)已被积极的方式去描述,瑜珈(撒达纳)。

 当先知变得越来越无私,甚至达到了头脑的无所不知,并且善于分辨,它将达到称为云浇筑的美德(弘法- 麦加 -三摩地)。处于此种境界的人会停止所有由无知而引发的痛苦。知觉从先知下面解脱出来,从而摆脱了所有的杂质。人会变得无所不知,却看起来大智若愚。

 当轮回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客观目的,揭示了他们的真实身份,事物内部注定的轮回停止了。事实上我们所看见的仅仅是事先注定好的三世轮回,这种轮回不受任何事物的干扰。然而当轮回内部的转化停止了,外部的变化也就此中止。永恒的顺序有两种。什么是永恒变化的呢?什么又是永远不变的呢?普鲁沙作为自然的后者,审视着帕垂提中发生的永恒变化。两者的真谛互不干扰,即使相互结合也会最终被分开,看到其各自的身份。让它再次成为众所周知的,这仅仅是修改对居纳斯说,经历了序列,显着,在卜迪,自我等,但是,当这些转变告一段落普提沙是经验丰富的作为独特的,帕垂提仍然在其永恒的境界转型,但普提沙不再是交织在一起。最高的境界在建立在自己的性质,因此,实现时,居纳什,谁提供的序列的经验和解放,为普提沙,都没有任何进一步的目标,履行和消失纳入其因果关系的实质内容。那么,体现的是权力意识正体现在其自身。

 因此总结出了瑜伽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