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瑜伽教练者与练习者的体式区别

(2011-08-31 00:07:07)
标签:

王盛中医

皮肤专科

梵之滇红

瑜伽

投资

茶道

养生

健康

休闲

释道神

杂谈

分类: 瑜伽

当很多人反应练习虎式的时候,感觉对弓腿的姿势很难受;在练习半蹲式的时候,很多人蹲姿已经保持的不成形了。在人的一生中,常会遇到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有时它们不是身体的困乏,也不是有什么所谓的疾病,而恰恰是外界强加给你的身体结构,这种结构有时就是压迫和摧残。你有没有想过呢……?一禅谏言


随着时间推移,瑜伽广泛而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练们,感觉到了一点,就是“教习瑜伽”与“练习瑜伽”来说,对比起来,实在不是一回事!


在很多教练者脑子里,曾经受到这种误区观点的影响:意思是说,只有会练了,才能会教瑜伽,并且还要苦练。事情若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恐怕全国上亿的瑜伽会员练习者,都可以做瑜伽教练了。她们或多或少的都会练习,有的甚至练的体式功力,一点也不比教练差,并且很多人都是练了七八年、十多年瑜伽的老练家。


是否会练了,就是会教的呢?这里就说说瑜伽“教练”跟“会员练习者”之间练的体式,究竟有多大的差别呢?让一禅来细解说一下其中的不同。说完后,答案就会明白了。


先摘录并引用爱杨格《瑜伽之树》一段话:瑜伽的真正果子不是肉体上的成就或表演。瑜伽行者向来不测量氧气的摄取量,他们对这个没有兴趣;他们在意的是藉着和谐的呼吸保持头脑和心的清净,这是靠呼吸法达成的。行为所结的果子会告诉你时候走在正确的路上。


 

段话瑜伽大师爱杨格在书籍中。大家好好读读这本书,这是太适合广大教练们学习的一本好书。


教练顾名思义就是教人练习。既然是教人练习,跟自己练习,二者肯定是不同的。作为教练员,要不要苦练体式呢?这里给你一个答案:体式一定是要练的,但作为教练来说,学练体式的方法和内容,这跟会员练习者是有很大差别的。


那种死板苦练体式,带操式的强制练习模式培训,基本上属于培养会员练习者的范畴,与培养教练所学所练无关。


举个例子:一位练习者因体式练的超级棒,想去参加培训当教练。当他来到培训机构时,几天后他成为了这家培训机构的首席导师。这事情成为了瑜伽内的笑话。因为这家培训机构,是根据他体式做的超级棒来定义谁是老师的。本来想学习教练的人,结果成为了教练的老师,此事情很有哈哈镜的味道,呵呵。


那么,作为教练员要学什么,练什么呢?按照体式角度,教练要学会自己感知体式,学会分解体式、学会引导体式,学会解说体式,学会辩证体式;此外学会还有很多……一禅在这篇博文里逐条为大家解说一下。


1、学会感知体式:首先是作为教练员要练习的部分,这说明教练跟会员练习者之间,有了很大很多的不同。为何要感知体式呢?答案很简单,教练者在每一个体式下,要体会并感知明白,哪个姿势带来了什么状态,比如,收缩与舒展;绷紧与放松;呼吸的长短等等,都需要让自己感知清晰。这样就真实的体会到,身体在体式状态下的真实效果,如此在教习瑜伽时,才能起到实际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问:苦练体式的练习者难道不是感知吗?答案是是否定的。同样是在练习,为何不同呢?因为,当你在苦练体式下,你目的追求是体式的结果,因此会忽略了这些体式的感知过程。体式感知是感觉器官通过身体姿势过程,带给头脑的一种反应、反馈;而苦练则直接奔着体式目的去,一种接纳的目的,也因为,你作为苦练者,根本体会不到感知的其中过程。


比如,一些人吃饭只想吃饱,于是你会吃的急、吃的快,结果你仅仅是吃到饱而已,至于吃出了什么味道,你对于其中并不知道;这与细嚼慢咽的品味食物是根本不同的。这也就是说,苦练是粗表,感知是细腻,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体式原本没有高低度难度之分,教练按照自己的能力感知并体会进行,这是最诚实的。因此,瑜伽八支分第一支持戒第二条:诚实。当你追逐体式目的结果时,过程所有的诚实就失去了瑜伽真实的意义,你的改变就无从谈起。而瑜伽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教习和练习,就从感知过程里产生的。


我们举个例子:练习船式控制角度,作为练习者会遇到这类现象:腿部颤抖,控制乏力,有时呼吸急促。当遇到这些问题时,练习者会继续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效果,因为她们要的是目的。


而作为教练者同样遇到这些身体问题怎么办呢?很简单,她们要学会感知记录这些体会到的问题。比如,腿部颤抖在什么角度时会强烈,在什么角度会减弱?控制乏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解决?是腰肌问题还是平衡问题把握不好?呼吸急促造成了这个船式练习什么结果,是匆忙了事,还是越练越急促等等……


教练员在感受体式记录这些问题时,也就需要能够拿出相应解决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习方法关键之一。现在,我们看到大多数的教练者,没有这些方法,因为她们的瑜伽课,基本是带操模式课,会员练习者腿是不是抖动的,教练们是根本不知道的。也因为,这些教练曾经的培训,基本就是会员的练习培训模式。


某次,一位会员下课问教练:我练蛇体式,前行的时候,腰怎么一点力气用不上?教练的回答很简单:多加强练习吧,就会用上力气了。会员又问:有没有增加腰部气力的方法?教练回答:还是多练习。这位会员带着失望又疑惑的神情回家了,因为她没有得到答案,单单的一句多练习,似乎令人还是疑惑不解。


有一天,她上网遇到我便咨询这个问题,我告诉她:你有三个原因,一是你的呼吸过短。二是前后开始展开的姿势角度过大。三是你前行的时候,你的两臂可能打开过大,或者把气力过于集中到手臂上去了。如此三个问题,造成了你腰部很难用的上力气。


她惊讶的说:哇,原来有那么多问题啊,我的确是呼吸短,还有就是你说的,我的两臂开的挺大的,我问我的教练,她居然只说让我多练习。我告诉她:你这位教练并没说错,多练习一定是需要的;但作为好的教练者,若能给你指明方法和问题的所在,那么这位教练就真正懂得教习了。


遇到这类事情实在很多很多,但大多数的瑜伽教练,因为是练习体式模式培训出来的,而非感知体式训练出来的效果,因此就导致了很多很多的教练,基本只懂得练,并不懂得如何教体式内容的问题。


练是表层的,感知则是教练需要的进一步深层的内容与方法。这就是至今很多教练员所缺乏的,至今很多教练教无可教的尴尬局面,也足以说明了这一点。《瑜伽师地论》记载:人有六识功能,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当我们需要弄明白一个姿势时,人的这个六个感官的识功能,需要感知到一个姿势的过程,包括产生的问题。


第六识叫做心识,由前五识汇集而成。说的通俗一些,就是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姿势在练习的所有过程。当你感官感受到这些所有的过程,你的心识就知道问题所在,方法所在,如何解决等,你都会逐渐的明晰起来。


比如:虎式练习的要点在腰背上,练出虎式生发的气魄,弓腿的程度让你在加强腰背的力量时,让你整体的姿势演练,变得更加有力而虎虎生机的状态。猫式的控制在腰身上,通过腰身驱动四肢,让腰身变得充分灵活而控制有度。蛇式的灵动在脊柱上,通过脊柱的延伸,前后灵动而又柔美顺畅。战士式的要点在精神意志上,练出战士的英雄气概……


当教练们感知到了,把握了体式的要点,那么就真正练懂了体式。体式会告诉你,它会说话,肢体语言跟心灵语言的结合,教练们的感受是最真实而又丰富全面的,并且是美好的完整效果。这就是教练者第一步要训练的课程。假如教练者还是在体式苦练下功夫,那么你占据的角色基本就是会员练习者,你跟她们没有差别了,切记哦!


爱杨格在《瑜伽之树》上阐述:你得全神贯注,以虔诚、奉神、专注的心演练姿势;方法应诚实,表现应诚实。演练姿势时,必须知道身是否接受了心的挑战,或心是否接受了身体的挑战?你的身体实际感受到姿势了吗?还是因为书上说过这个姿势对身体有某某功效,所以你就照做?你是受到书本的影响,一心追寻别人写出来的经验?还是演练时你用清纯的心,根据自己的体验对姿势有了新的见解?


好好体会爱杨格这段话,你就知道感知体式过程的重要性了。


2、学会分解体式:会员练习者一般不会清楚这个概念(因为练习者无需知道),而教练者有些人听说过,但多数没有听说过。什么是分解体式呢?很简单,就是一个体式的完成,本身都是由无数若若干小体式组合而成的。这一条作为教练者来说,一定要懂得并学会如何分解它。


分解的体式训练对于教练们的意义很重要,让教练者进一步懂得了体式的分解,如此就能够懂得,体式在练习过程中,问题出自哪里,真正如何解决等。此外,这条重要的因素,就是分解体式还可以避免练习受伤。由于学会了分解,让我们的教练们,就学会了体式的“变体”,通过变体教习,教练们的课程方法就更加灵活精确了。


懂得和学会了善于分解体式,教练者就能够根据会员练习者的不同体质,不同身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合理分解教习。如同画画,一笔可以画出体式,但作为教练者,要学会分解笔划,一笔一笔分解开。如此,自己才能真正懂得瑜伽体式的笔画分解之道。


比如,拜日式很多人会练习,教练一般知道如何带着练习,但说到分解拜日式,恐怕不是很多教练懂得的了。在传统的拜日里,每个姿势都有心灵的音、身体的韵律、身形的分解,每个姿势都有其中的内涵,其中的练习要点等……


学会了分解体式,教练在课上教习时就能够了解到,会员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哪个出现的,甚至包括状态等。否则,只看到练习的结果,几乎是不明要点、不明其中原委的,甚至判断还是虚假的。此外,体式的分解跟身心灵之间的关系是即丰富而又妙趣无穷,人体本身就多层性质的,各种体式分解带来的效果与感受自然就不同了。


摘录爱杨格《瑜伽之树》二段段话:1、印度思想把身体分为五个层面:构造层、生理层、心理层、知性层、灵性层。2、西方人容易过度伸展,想要得到些什么,想要速成,他们想把姿式做成,可是这样一来就感受不到反应了。肉体过度伸展使得知觉器官变得迟钝,由于皮肤失去敏感,心就无法感受到动作的反应。


3、学会引导体式;这条是大多数教练所知的,但也是大多数教练头痛的。尤其是刚培训出来的教练们,苦恼不堪的就是这个问题。很多教练只会带着练,不会善于引导,其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心态问题。


我们可以随便问一个刚培训出来,第一次上瑜伽课的教练,假如引导不好是什么原因?答案:肯定是紧张。因为紧张,教练不但发挥不出来水平,更糟糕的是,她们今天的应聘可能会砸锅了。面对这样的教练,会馆老师和会员们一般都不买账的。


由于一些培训机构和老师在培训教练时,过多注重的是体式单一练习,而没有注重人的心态,精神和体式感知、分解等培养方面的训练;如此,这样培训出来的教练,基本是带有很多缺陷的。有时,我们戏称这种教练的培训:基本就是会员练习课!


这类机构与老师的培训误区在于,你不会横叉之类的难度体式,你如何去教瑜伽,如何让会员们服气呢?这种似乎令教练都接受的观点。结果,有一天,会员们都会横叉类的难度体式时,教练们已经不知道该咋教咋办了!


所以,不要走入这个培训误区。教练要学会用任何其中的姿势,教会会员们调理身体,精神,心理、身体部位等多方面的问题,会员们整体转变了,他们一辈子记住你的,你就是他们的老师。假如你靠横叉来上课比较,会员做到时,会员私下会这样说:不过如此。结果,你在她们眼里,并非是老师,仅仅是带操的班头。



引用爱杨格《瑜伽之树》的一段话:Asana(体位法)是姿势(posture)的意思,是身、心、灵在统一状态中安置身体的艺术。姿势有两种层面:一是“做姿式”(posing),一是“反思姿式”(reposing)。“做姿式”是动作,当做出某个体位法时,四肢和身体能在固定的位置,叫姿式(pose)。“反思姿式”是指反省、思考做出来的姿式,重新思考以及重新调整姿势,使得四肢和身体依适当的顺序安置在位置上,并且感觉安适,舒缓,心能“体验”到骨骼、关节、肌肉、纤维、细胞的宁静与安稳。


4、学会解说体式:除了会引导外,作为教练者进一步要学会解说体式。一些培训老师在教练培训课上不以为然的跟教练说:要什么解说嘛,那些都是玩嘴皮子的理论,教会让人家去练是最实际的。真的如此吗?


倘若是这样的话,我相信,很多很多人都会做教练了。我不想说一些培训老师的无知(因为她们算不算培训老师,远远还是个未知),这里,我只想说:瑜伽博大精深,语言是瑜伽里一门系统的教学文化。


在瑜伽里,有语言的声论,词论,梵语论、奥义论,数论等很多很多的哲学内容。在印度的瑜伽大学里,想作为一名瑜伽老师,要学的内容是很多的。绝不是一上来就玩体式练习,若是这样的话,你完全可以去印度的大街上,去拜师学体式卖艺了。


有不少教练问,我学那些解说的学问做啥,我只是一个教练啊?这里我们不敢相信,你只能是一个没有瑜伽专业知识和文化的教练,你只能是一位练家把式,你非真正的教练。我们可以相信,教练上课一定需要语言的引导和解说的。


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不善解说体式带来的现象:口令式解说,很多会员反映:这类上课效果很乏味,教练的口令我都会背诵了,她说上一句,我已经知道下一句,这种口令都烦死了,气氛很沉闷的,也不知能不能换个口令。这类现象不算糟糕的。


糟糕的属于这种:就只是带着练,基本不说的,即便能说的就几句。甚至还有会员遇到问题了,教练基本不回答,即便回答也是一句:多练习吧!


这类瑜伽教课,我相信会馆老板,根本不必找教练,找一位会员带着做即可,或者放录像光盘也可以。我们看看,国内很多难以应聘工作的,大都都是这几类教练。说她们不够专业吧,人家的体式练的还不错。说她们够专业吧,很多会馆根本不需要,这令她们很苦恼,怎么也想不通。


不要想不通,原因很简单,教瑜伽跟练瑜伽本身是一个不同的领域。教练不但要练,但一定要练教习的内容。包括理论,理论带来的不是嘴巴功夫,而是修正头脑的功夫。这个功夫是《王瑜伽》的努力方向。我相信,一位好的教练员,在上课时,将体式解说的清楚,那么会员练习的一样会练的很清楚,练的更起劲。


作为人类这个智能生命来说,有一种不可忽略的习性,就是面对做一件事情,时间长了,她们总想要做明白,或者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人类天生的探究未知事物的本领。教练者的你不是在上动物训练课,你要切记:你教的对象,都是智能的人类。时间长了,她们一定会挑剔明白的。


摘录爱杨格《瑜伽之树》一段话:瑜伽的学问始于行为规范,以建立道德、身体、心理和灵性的品行。不认识英文字母,是不可能学习英文读写的。同样地,不知道持戒、内修、体位法、呼吸法、收摄、心灵集中、禅定这些瑜伽基础,就不可能住在真我的居所里。因此,我要求大家从外围开始,去了解瑜伽的深度,这样你们才能进入种子。只有极少数特殊的人,能从存在的核心开始。


5、学会辩证体式:瑜伽宝库里的哲学部分里,占据很大的领域。自古至今,那些流传不衰的各类经典,还有纠正人性观念的哲理精髓,其蕴含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和心理上。一个人正常的人,在日常做事和行动中,她们的体式都是合理、辩证的。


这种辩证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本能。比如,当你遇到红绿灯,或者遇到一堵墙,你会做出停留或者转弯的判断。这就是行为规则的辩证。除非,你不要命,或者直接撞墙走过去,呵呵。我们估计没人想那么做。


既然我们不会选择玩命,那么,有些练习瑜伽者,何苦会做出玩命的体式练习行为呢?看看现在很多会员练习者受伤就知道了。这是没有辩证的练习,责任多少也在教练者身上,因为没有辩证的教习。一些人会问,苦练不好吗?


苦练可能适合意志力强的个别或者少数人,他们带有某种目的而作的行为,而多数人则不适合。无论练什么,都要因人而异的,比如,很多人因为工作忙碌导致体质很虚弱,来寻求瑜伽得到调理,而练习的结果恰恰是疲劳不堪。


一位教练好不容易预约了一家企业的瑜伽课,经过第一天晚上教习后,第二天早上,企业负责人通知她:我们预约的课程结束了,你的课不适合我们企业员工。教练愕然问:是我的课不好吗?还是其它原因?负责人回答:员工们反应练的太累了,我本想让你教她们恢复精力和体力,而你教的相反了,这不,今天早起好些个迟到了,理由是昨晚太累了。


这位教练默默无语的走了……但愿她能明白!


有一部分教练可能用一个苦练的模式,以为适应于所有人。这就是思维的智障。看看会员练习者反映的情况,这种思维智障的教练,似乎有很多。听起来这话有些令这些教练们不舒服。呵呵。若真的不舒服,那么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触动。看来,做好一名瑜伽教练,不容易的,但方法方向正确了,就不会走弯路,如此就容易了。


摘录爱杨格《瑜伽之树》一段话:如果你是瑜伽老师,应该要有一些病理学知识,要知道疾病的成因,如何发展,身体哪些部位会受到影响。做瑜伽老师很不容易。或许你可以立刻判断出这个人有什么病痛,可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直接对治病灶,就得从外围着手。


学会辩证哲理,让你的事业,生活和瑜伽教习之道,更加美好。此外,作为教练的训练和培训内容,还有很多,有空一禅会介绍给大家。让我们的瑜伽教练事业更进步,为了让会员练习者的健康更受益。完毕待续……

 

                                                  一禅合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