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根浅谈
(2011-08-24 21:40:00)
标签:
王盛中医皮肤专科梵山益生瑜伽茶道养生健康休闲释道神杂谈 |
分类: 养生 |
慧根浅谈 |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对事情的理解确实存在着差别。同样一件事,比如对待洪水,由于认知的不同,有人采用疏,有人采用堵,所造成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更加重了人们对能力与悟性的看重。具体在功修中,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朋友体感身受比较明显,开始正式教学就能感知到球的运转,身上有冷、热、酸、麻、压、胀等感觉,有的能看到光的运动等。这部分人就认为自己先天素质较优越,也就坚定了功修的信心。而有些朋友在教学的过程中体感身受少些,有些甚至没有,就认为自己不是功修的料,慧根不行,也就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当这些朋友问我自己的慧根是高是低时,大多的时候我对这些问题不置可否。有时我也可能给予一定的解说,于是这些朋友也就或高兴或黯然。其实在我心底里,有着对慧根不同的理解。 世界存在于矛盾中,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慧根、天赋固然可以作为判断一个功修者是否能够有所成就的标志之一,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功修来说,应该以追求宇宙大道为宏旨。而大道本无形无象。因此当功修中有所照察与体感身受的时候,你之所感其实已不是大道本身,而是道之所生所化,为幻化之物。并且很多的时候,学者由于有了体感身受而更多的关注这些,沉迷其中。这样的学者在一段时间内固然会有较多的收获,看上去进步很快,但其实可能已经被这些感觉所惑,去追求功能表象而流于术数,从而也就失去了对自心自性的认知,失去了明心见性的机会而落于下乘,离道愈远。此时先前所谓的慧根、天赋已经成为了学者入道的障碍。 而另一部分人,由于体感身受较少,在勤功的同时也就有了更多的兴趣去学习知识,去体察自己心灵的细小变化。而且由于勤功,大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地改变着学者的气质形象,渐渐地也就有了本质的变化,而达到了一种对自心自性了然分明的状态。当此之时,这部分人也正是因为所谓慧根的缺失而离道愈近。 古往今来,对自心自性有所认知与成就的,往往不是那些在常人眼中认为是聪明与天赋好的人。如在封建社会,历代的状元都可以说是聪明过人,但几百年后再也无法让人记得。而那些用生活去历练,比如苏轼、王阳明,比如老子,在对自心的照察、对人生的感悟中明白了人生的真谛,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智慧供后人去参照、汲取。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很多天赋过人的同样可以达于大成之境,如释迦牟尼。 天道无亏。在大道面前,慧根与天赋不是决定一个是否成就的必要条件。《道德经》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正是对慧根与天赋最好的解释。其中“斯恶已”的“已”字可以理解为“已经是这样”,也可以理解为“完结”。至于到底是哪种结果,全在于学者的发用与体证。正所谓万法由心生,境由心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