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三伏:季节性贴药---三伏灸和三九灸

(2011-08-13 15:49:33)
标签:

转载

分类: 疾病

三伏灸”、“三九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天灸则是中医传统灸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该法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医《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说法。夏天的三伏灸是根据“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的,而三九灸是根据“秋冬养阴,夏病冬治”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的。两者治疗机制和方法大致相同,差异在于药物的配置和时间的差异。每年冬天进行“三九灸”来加强和巩固三伏灸的疗效,是对“三伏灸”的有效延续和补充。“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阴阳并调,夏养三伏、冬补三九,通过这种穴位贴药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三伏灸、三九灸疗法利用辛温助阳药外贴于人体特定的穴位,通过穴位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温肺逐痰、健脾补肾,从而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用。因此,它可治疗多种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等病,对其疗效最佳;其次对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痛经及儿童反复长期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虚弱多病、体质偏寒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作用。

    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可外涂万花油减轻刺激,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属正常反应,患者不用担心,此时天灸疗法效果更好,对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效果更佳。但要保护创面,避免抓挠引起感染,必要时可以前往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药膏。需要注意的是,在贴药期间,特别是贴药当天戒吃易化脓的“发物”,如牛肉、公鸡、花生、烧鹅、烧鸭、芋头等。对于个别出现皮肤过敏瘙痒者,可自搽抗过敏药膏如皮炎平等或前往医院进行处理,并戒吃鱼、虾、生鸡等易致敏的食物。

   如果是孕妇或者正有体温升高、咳黄稠痰等热症者,暂禁用三伏灸、三九灸疗法,等症状消失了,再补贴药。

 

体验“天灸”

七月流火,热浪袭人,但对于喜夏恶冬的人来说莫不是个好节气,那些畏寒怕冷的人置身于这热潮中,热气由肌肤筋肉再达内脏骨髓,全身的阴寒之气渐溶渐消,令人通体舒坦。
  但阳盛体质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寒在骨髓的滋味。笔者就是这样一个案例,身为中医,对自己体质了解甚清,经常吃附子理中丸类温补药,可仍然逃避不了吃一口生冷受点凉就咳嗽、拉肚子的遭遇。于是给自己贴了个大椎穴(该穴有补阳作用)、天突穴(有止咳利痰作用)、双太渊穴(有补肺作用)、双足三里穴(有强身健体作用)。一个小时后,局部渐渐发热,两个小时后,全身开始发热,咳嗽停止;三个小时后,身体有如被太阳所烤,暖乎乎的。我终于明白什么是“天灸”。原来是古代中医模拟天上太阳给那些身体缺少阳气的人再造一个“小太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如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古人将人体阳气比作天上太阳,这就是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表达。
  试想,古人要模拟天上太阳给人体补阳时,一定会选好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寒性体质的人来说,天时当然要选热天,借天之阳气补人体之阳,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地利要选择当地阳气最旺之时(笔者认为全国上下不必都拘泥于每伏第一天,只要是当地最热之时就可),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选择寒证热治;人和就是诊者应该选择正规医院,经有经验的医生正确诊治。试想,如果您本身是个阳盛阴虚体质者,医生再给你补阳,岂不是火上浇油吗?所以,中医治病,什么时候都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那么,“天灸”到底是什么呢?
  天灸是中医灸法的一种,最早见于《针灸资生经》,近代又称发泡疗法,因贴药后局部充血、起泡,有发热感、灼痛感。天灸即用精选的一些中药磨成粉状,以姜汁调成膏状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
  现代研究证明,灸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血清总补体含量、改善血黏度并有扩张血管作用,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虚寒性哮喘肺功能的各项指标,使一些与临床疗效显著相关的指标接近正常。同时,还有很好的解热抗炎作用。中医学则认为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三伏灸
慈濟斗六門圆康娜N藥方,是參考清朝「張氏醫通」一書記載,由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等四味藥組成再根據中國大陸碩果僅存老中醫的配方,以7︰7︰4︰4的比例混合,加入薑汁調勻後,攤在藥布上,貼敷於患者第七頸椎下緣的大椎、大杼、風門、肺俞、定喘等穴位的長方形區域上。原則上每次貼三小時,貼時若感覺有一股熱氣往裡竄,效果最佳,但也有人貼上後會刺痛不已,只能縮短貼敷時間,增加貼敷次數,同樣有療效。治療期間要注意忌食生冷辛辣,禁冷水洗浴。

 

三伏贴的时间药物配方
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
1、哮喘
     取穴  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  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 , 甘遂、细辛各15克 ,麝香1.5克 ,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
     取穴  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   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   曲池 足三里外关  阳陵泉绝骨
     药物   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
     取穴  神阕  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 ,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
     取穴  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