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空巢老人将面临善终的问题

(2010-10-31 23:36:40)
标签:

杂谈

   

http://s3/middle/6a1ac1c2x93eb66286822&690
工作人员将老人的遗体拉走
   

    前几天,昆明一小区房内发现一具已经死去五年的老人尸体,而五年来对于老人的动态和去向无人问津。孤死了五年的老人才被发现,在文明社会发生这种事情是更显凄凉了罢。

    这名空巢老人的孤死体现这这个社会不寻常的冷漠。这样的事情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屡屡发生,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体制上的问题。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这种情况不制定一定的政策,可能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  

    老人孤独的死去这么长时间,物业公司没有收到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也不过问,尸体恶臭腐烂的时候邻居们也似乎没有发现异常。尸体的发现都还是工人去接电源拆外面的防盗笼时看见的。

    我不禁要问,难道社会越发展,人就越发各自独善其身了吗?他是什么时候死去的?因何而死?他究竟有没有亲属……一连串的问题,不禁呈现在人们面前。事后经过调查,老人2007年就已经是直肠癌晚期,与妻子离散40年,单位调查其生前家属情况,无任何有效信息。

   邻居回忆,他在这里住了20多年,从来就没见他家有亲人来探望过,一直是老人独自生活。有一年冬天,他在院子里看到老人在晒太阳,身体已非常虚弱,脸色苍白,两小袋营养品都提不动了。可见老人已经风烛残年到此境地。

    只要周围生活的邻居中,有一个人真真正正的付诸行动的关注着老人一点点动态都不会导致老人这种悲惨的结局;只要邻居发现恶臭的时候,有谁联想到味道是从一个长时间不出门的孤寡老人房里传出来的,而去报警,就不会孤死五年都不为人知!

    我国的社区制度就这件事情,能否对不生活在养老院的那部分老人“建立孤寡老人的档案”,针对档案中的人群定期进行探访?一则是给这样的老人一些关心,二者可以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此类的屡次出现不是偶然,若是到了中国老龄化高峰期,两个孩子要照顾四个或者八个老人的生活,又要忙于事业,养儿育女,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精力分配不过来而导致疏忽。还有丁克家庭更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他们不生育子女,单从支持国家计划生意的角度出发,国家也该重视!政策须应时事出台,才是以人为本的政府,否则这类事件只会增多。

    据说“空巢”最初源于一则童话:在一片山林里有一对老鸟趴在窝中。它们心中感叹着:孩子们的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剩下我们两个老的好凄凉、好孤单……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空巢独居老人也越来越多,他们退休后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据统计,城镇约有三成老年户是空巢家庭。空巢老人除了身体上需要社会的关注外,有失落感、孤独感、焦虑症的老人们更需要心理上的关心。

    老人的事情以此告结。那么谁来关心他们呢?为何社会会如此冷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何越来越远?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随着老龄化数据的提高,空巢老人面临善终问题,将越发突显出来。希望对独居老人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关事件索引:

1、2009年07月25日一大早,家住海珠区晓港中路131号一楼的刘先生一起床,就闻到了一股刺鼻臭味。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是楼上一位七旬独居老汉的遗体发出的气味。

2、新浪娱乐2009年06月13日讯,继上个月浦东新区一位六旬“空巢”老人在家中过世化为白骨之后,昨天杨浦区又有一位独居老人被发现在家中悄然辞世,尸体已轻微腐烂,散发出刺鼻气味。这起事件引起众多独居老人的关注,有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对自己独居养老问题表示担忧。

3、东方网8月5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昨天早上,家住浦东周浦美林小城小区的一名独居老人被人发现死在家中,可能已身亡多日。

4、上海阿姨送奶的工人发现,计阿姨的门口的牛奶箱昨天的牛奶还在,叩门询问,毫无声息,从门缝里流出一滩血迹,使送奶工情感不妙,问邻居,也都说两天未见计阿姨,于是,送奶工拨打计阿姨儿子的电话,等到计阿姨儿子到来,踢门进入,老人倒在门口走廊上,平时瘦削的计阿姨,脸俯于地,手臂肿胀,尸体已经开始腐烂。

5、2001年12月,一名独居十余年的近百岁老人由于家中失火,被烧成重伤,虽经全力抢救,但由于伤势过重,不治身亡。现场民警告诉记者,老人今年97岁。火灾的原因估计是老人的电褥子短路引燃了床铺而引起了大火。

6、2010年1月,“港澳老人远离亲友,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中山三乡镇一香港老人怀疑死在家中7年,被发现时已经变成白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