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言转变的云南话昆明话

(2023-07-12 09:03:00)
标签:

方言转变

分类: 荷亭文说

夏商周以来到秦汉隋唐宋,华夏先民及元朝以前历代皇朝的主要活动都是在中原黄河流域,多定都于洛阳,先后流行着中原地带的以河南话“洛阳读书音”为基础的 “雅言”、“正音”、“雅音”等等标准语,

显见了语言(语音、词汇、语法)雏形,也揭示了随秦朝文字统一之后统一语音的必要。

元朝例外,仅以蒙古语言用于官方之间交流,不与民间交汇。似乎游民特点,未高度重视标准语的至关重要性。结果,人走茶凉,朝灭语失。

明朝朱元璋御定“中原雅音”为原则,一三七五年制定了《洪武正韵》,为语韵。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于建朝五十二年的一四二一年朱棣迁都北京。后二百年包括朱棣历14个皇帝,纵有皇宫高墙,也挡不住语音进出交流变化。故应是先江淮话后北京话为标准话。至少也明显受北京话影响而江淮话不纯正了。哈哈,似乎天意,这就为后来的清朝标准语做了铺垫过渡。

一七二八年,清雍正皇帝下令定北京话为官方语言,即明确了“官话”。

官话即官方标准语,历史上长期是一种政治学概念、政治行为。但当代,正在回归它的语言学概念。

一九五六年,中国大陆改称官话为“普通话”。

也就是普遍+共通=普通。

普通话分若干方言区,这方面的学术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而云南话和昆明话,也经历着归属之变的发现、思考、谈论。

当年情况是明朝的三百万移民,以江淮先进生产方式,江淮官话权威,历史又以六百年(包括明清和当代)的水磨工夫影响,逐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和语音、用语。为云南话,尤其是为昆明话偏离江淮方言,转向以现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方言奠定了基础。

之所以得出这个并不高大的结论。是因为:

一、云南地理隔绝。境内有处在中国第一、二阶梯分界线,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的横断山脉。还有云岭山脉,高黎贡山山脉。其山岭海拔多在45千米,岭谷高差常有12千米。村与村间隔有千米深谷和沟壑相望,有的几个小时才能走到旁村。走亲访友可谓“望山跑死马”。更不要说远爬几座山去“刀耕火种”。何况还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元江、南盘江,和伊洛瓦底江等水系的阻断。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没有见识过这些环境、或没在其中生活过的人,就不会明白在被这些高山大江堵围切割成无数大小沟坝环境里,无现代交通,仅以马帮人力吊索负重远行去进行生产,进行生活互有交流的物质生产生活,是处在何等极为落后状态,而且千百年难有明显进步。

二、云南少数民族多。据百度有关数据,上世纪六十年代云南共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十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只有白族回族傣族等十个民族,居住在河谷平坝地区。其他都是世世代代居住在低山或高寒山区。他们没有条件受其它发达少数民族及江淮官话长期熏陶。

就是昆明居住民,和其它所有有着自己地区、民族的发音特点的居民,也缺乏与江淮话和其它北方方言持续不断规模交流熏陶。语言发育也会停滞,丢了标准文字补不上,有语音无文字话语很多。原有的语音和变音了的话语只能靠人与人的口传,因误传误形成一些地方话。

其中不注意语法,落后和世代不变的词汇很多。

而这正是过去的云南话语言专家列举的许多云南话,如百度百科于二零二三年五月十二日更新的《云南方言》(西南官话云南方言)一文,大量列举的那些诸如“个吃掉饭了”、“上该买孩子克”、“你支费男朋友太曹奈了”等原昆明话代表的云南话(这里只引用三个。后文有注释)。

这种江淮方言的昆明话云南话,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其“纯粹”性(主要是语音、词语)被不知不觉被抛弃了,被改变了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事实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云南人尤其昆明人,生长在原语言环境,不论男女普遍都说当时的变音变调江淮方言昆明话,不少人说的还“土”(落后得无源头无可追溯)得掉渣。

就是这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到七、八十年代后尽管基本腔调还主要是江淮方言影响的云南、昆明方言。却在时代环境变化,时代观念的影响、推动下,用语词汇,有意识无意识都有所改变。

而五十年代生人的后代,落地就是新环境。开始于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语言教育就区别于父代。现在他们一代人,在家与父母说话,还用已有音调变化的云南话。在家外,就普遍出现了随环境变用语言的现象。

 

请注意,这个时期,历史揭示了什么?

云南普通话方言发生了历史性变异!

云南话从停滞的江淮方言状态转向了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方言。(这当然不是说变成了“京腔”)。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区方言转变。

云南话不再是过去那种大量掺杂了各种杂语杂话,语义不明,缺文少字,有音无字,字无词性,音缺拼认的现象了。

因为转变,云南普通话进步了。各种短暂外来人听昆明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大大减少。

 

那么语言历史性变更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上世纪人员大流动。如中国抗日大后方南移到西南。全国重要学校南迁昆明。滇军42万人出滇抗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滇西远征军集结云南,先后40万人出缅抗日。源于晋冀鲁豫边区的解放军,后来的第二野战军约11万余人入云南。文革的大串联。包括上海、四川、北京、云南本地知青约20余万人在云南大规模下乡。这些没包括未能计数的进进出出的,近五十年计的不同人口、语言流动,其意义非凡。

这里,还要指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晋冀鲁豫”,与后来改称的中原野战军“中原”所表示的两个区域,对云南话原来的“江淮话方言”,向正北方有所修正、影响的一定语言意义。

我们还要看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公路、铁路、航空对生产、经济、交换、生活、人员流动的促进,对云南地理环境的改变,对人的观念的更新,对语言变化的推动。

同时,云南从一九五六年开始的普通话推广,尤以一九六六年的再推广,对普通话形势转变助力更大。

然而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短时间改换语言能力的是七、八十年代开始普及的电视,及后来的电脑。它很快就改换了城乡语言天地。不但大小城市,而且乡村也随之跟上了历史步伐。真正是不知不觉语言大变化。

之后农民工大规模进城,那就不仅仅是昆明和云南,而是不论他们走到其它什么省市,处处都无语言障碍,尽管还带着乡土音。

综上,我们看到了语言转变融合的艰难性,原方言历史性顽固存在的合理性习惯性,不具备条件的一般情况下语言改变的缓慢性。

看到了原来的江淮方言云南话因条件缺乏,曽经历了漫长的、停滞不前的艰难历史过程。

也看到了一旦条件具备,语言又是产生了怎样的令人惊叹的突变。

其实当代语言改变、进步。如同云南历史上大理国对官渡、昆明,江淮话进云南,都有冲击产生、缓慢发展,停滞不前,突变飞跃的客观循环现象。

此外,由于云南地理隔绝,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停滞发育的云南话,各地语言语音,如省城上世纪昆明话(居民以汉族为主)就与郊区官渡话(居民以彝族为主),居然就是腔调不同的“两种话“。可见“话”依地而异,在云南,更依民族有别。故过去云南话只是一种行政区划的附现象,昆明话不能完全意味云南话,而云南话又不能在语言说领域包含全部本省话。

在普通话广泛普及,语言规范,地方无字音趋向消失的过渡时期,谈论昆明话意味着谈论云南话。反之亦然。故本文题目两话并谈。

 

上文原云南话注释:

1、“个吃掉饭了”。

“个”,是“吗”的意思,前置。“掉”是“过”的意思。全话意是“吃过饭了吗”?现在城镇普遍楼房化环境里,与过去街坊大院相处情况不同,这句邻居问候语正在消失。

2、“上该买孩子克”。

“该”是街的意思,“孩子”意为鞋子,“克“是去的意思。全话意是“上街买鞋子去”。与云南方言亲缘关系最近的四川话,这三个说法使用与云南相同。四川话近代主要是与蜀语、湖广、广东话相融。四川地域归属汉朝、三国,早于云南、也更比云南与中原关系紧密。近代看,云南发达地区,四川人移民多到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四川话的程度。云南话自然受四川话影响大。

另外,语言学者郑子宁指出,这种使用,与戏曲保留的古老发音有关。

但现在昆明市域举目皆是的本省(包括少数民族)外省离乡年轻人,几乎完全说着各种语音、用词带乡音的云南普通话。其中有人还能替换说(尽管有的有表演性)官渡(最具代表性的原昆明农村)话、原昆明市区话,和非常标准的普通话。

3、“你支费男朋友太曹奈了”。

“支费”意为“这种”。“费”音比“支”音更土,非现在拼音可拼。“曹奈”为“龌龊”之意。全话意是“你这种男朋友太龌龊了“。现在已很少听到这样的表达。

强调:以上例举的“个”等云南话,都是无字音。这里只是用同音字替它说明其意,仅作研究,不能用此类无字音写文章。因为如果你用“个”,别的人用其它同音字,如“各”、“舸”,就混乱又好笑了。

当然,作为偏爱,把那些如今听看也仍然颇有趣味的

老话语,编写语音段子,会让人莞尔一笑。但也只能玩玩了。毕竟诸如京剧、云南花灯都是衰落之境。

 

 

本人非语言长期研究者,写此文只是一时性起而已,毕竟我的爱好与文字相关。

本文难免有错误和不当。

本文致谢我的同学马家基!向我指出了“电视普及”对普通话普及的重大历史作用。

致谢本文之前,“百度”有关云南语言、云南历史研究者提供的有关素材!

 

标签:方言转变。荷亭文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长号
后一篇:大提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