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歌(修改本)

(2021-12-21 15:52:54)
标签:

文化文字

韵律基础

分类: 荷亭文说

.文字与文化。

20167月,我对我的诗歌,给了一个体裁框架,定名为“动宾十二拍”。之后,201811月,又根据2年多的运用情况,对此体裁作了一些补充修正。现在,再作一个回顾,继续给予补充修正,使之在运用中逐渐走向成熟。

动宾十二拍,其实已经在5年多的运用中,突破了最初的框架,从诗歌《大海草山》开始,转向叠词连用,摈弃了“动宾”概念,和写法。

­2020年,又从诗歌“生命”开始,逐步摈弃完全的叠词连用。过程中,慢慢地,不再考虑字的词性,更加注重上下字、句行的对韵。减少(不摒弃)纯叙事性描写,注意感觉跳动,和全诗歌的整体意境。保持诗歌的可理解性。

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明确摈弃以平仄为代表的旧韵律,将韵律建立在现代汉语拼音韵母上。典范方言体系,具有了中华文字改革的文化意义。

并在写作中,根据表达需要,顺应汉语“音形意”因时而变的规律特点,依据新华字典,大量合理使用非常用字。以雅貌和文采,引导口语、习惯性常用字交织的通俗文字。努力保持中华文字、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系统性完整性,保持对通俗文字和方言的规范雅正领先作用。

中华汉语,尤其是完整书面语言在使用中的保持、拓展,不仅仅是文学需要,更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其“音形意”,之“意”,也是科学技术发现、表达的需要。它们都具有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需要作用。

当面对新事物新变化新文化需要表达之际,我们汉语还能完全的音形意都不变吗?字意可变,使之可增添引申义、多层意,更丰富形象思维需要和表达。

而词性本来就不是字意,没有一成不变的词性。所以,当我在诗歌中,放弃某字现词性时,我称之为“退回字意”。也意味着词性的使用性变异。

.美学观念转变

我在20204月我的《荷亭文说》中,回顾诗歌写作过程,谈到 “思维天空与形象高峰”关系问题。认为:

没有逻辑思维新天空,就没有形象思维新高峰。

而在此之前,我20196月的诗歌《旋旋海飘飘洋》,就实现了平面向立体,孤立向整体动态的美学观念转变。让海与洋回归它们的宇宙,回归它们自己的动态。

唐朝李白的诗句“蜀道难难如上青天”,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惊人之笔。但它是局部地球平面图像观。这就是历史局限。彼时,世人没有现在的宇宙观。

当然,今人如果没有立体动态宇宙观,不仍然成天写平面图像的“旧”诗歌、诗?

长期以来,我们文学界有一个错误观念,把李白杜甫当做不可超越的诗高峰。那么,我们中国文化文学还要不要、还会不会发展?这是非常有害的观念。会让中国诗歌长期停留在形态模仿处境。

我们又组织大规模的旧诗背诵学习比赛。其实,唐诗宋词不可不读,读多了,对文学发展,对诗歌爱好者,弊远大于利。

这样,都不利于诗歌审美变化,据时而进。

.体裁

新形态诗歌,没有新的体裁,就不可思议。运用旧的体裁?很难说不会不知不觉回到旧诗影响的模仿形态。历来的新体裁本不可能开始就成熟,何况可能是信手写就。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白话诗,来自于对外国诗的借鉴演变,慢慢形成现在的散文诗。它们都载以新的格式、文句、语法,甚至语音。反映了一种新的思维观念。

只不过,散文诗是诗不是诗歌。这对通过文字自身的长年庞大发展,历经了诗歌、诗、词的磨研,发现诸如反切、平仄多种韵律,又磨合引导口语、方言变化,共同具备了单字单音表意特点的中华书面语言来说,有所缺憾。

不在乎韵格,本是散文诗的诗体特征。

产生于社会激烈动荡,时代变革之际,深受世界进步影响的散文诗。呐喊、呼唤、追求,以及天性解放,冲击彼时死气沉沉的旧体诗歌,抛弃韵格捆绑,无疑是一个文化解放。但不重视节奏(音乐)感,则是散文诗天生而出的弱点。

伴随解放韵格而来的散文诗,诗魄大开大合,节奏依情自然起伏,诗体形式完全自行游走。

散文诗(白话诗)初始,也有柔情类作品,如徐志摩之《再别康桥》。始作新体,没有产生在我们当代的整理汇总的字典,可选字词很少,难免诗意表达几分生硬,诗体交变不畅。但对徐志摩来说,本是新旧之变时具有的历史意义特征。

《康桥》没有彻底丢弃韵格,韵脚又多换。后世的“朦胧诗”也有这种情况。这应该是中华诗歌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朦胧诗”与徐志摩诗,非同日而语。

诗体形式发展、成熟问题,就留待后人了。

从散文诗延续情况看,过程不短,已经百年。

情怀解放之后,怎样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在文字上表现语句(不是字的)节奏,不再需要陪同一只朗诵队伍,和朗诵培训。至今是个问题。

此外,朗诵涉及的理解和表演需要是另一个概念,这里不说。

当然,或许散文诗可以转换诗体,就像当年自己是从旧诗歌转换过来一样。或许,就像现在这样继续下去。谁也不知道。

一些年来,尽管大学文化越来越普及,但在诗作(包括旧体诗)方面,文字使用越来越初级化。诗句能见文采词,见少用字,和见(极少)所谓生僻字,大约是中学识字水平的,也不很多。而只有生活用语的小学识字水平的并不少见。

从大体感,散文诗几乎可以称之为常用字诗了。这与汉语整体水平很不相称。

同时,诗的分行简单排列(还颇有些习惯了),导致其语气内在节奏弱点更加明显。看来,

散文诗需要出现新的人物,和变革复兴。

.题材

运用我的新诗歌,题材遍及众多领域,国内外山脉、峡谷、海洋、海峡、岛屿、气象(台风)、雪峰、花海、花园、沙漠、风景名胜,乃至宇宙、生命等等,到现在看来,都能用以现当代语言,借汉语拼音对韵写作。少数经汉语拼音定音的文言文,也能被使用写作。开拓了新体裁的容纳性。

同时,广泛题材的挖掘,更是重新组词,继承中华汉语,和融合经翻译后的外国语言的途径。

.定名

在我新诗歌的写作中,我感知到宋朝官修的《集韵》、清朝《康熙字典》的历史重要作用,尤其体会到制定汉语拼音以来的字典编撰,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特别重要的功绩。

我致以特别的谢意!

在我本文写作时,阅看了百度百科《古代汉语》,复习过去知识时,想起了“雅”字字意,故对我过去的“动宾十二拍”,重新定名为“雅歌”。

以表示汉语拼音对当代诗歌,及我的诗歌的基础作用意义。

故表示长期受惠于百度功用工作的特别谢意!

最后,再对受惠于新浪博客长年以来的容纳、发现、关注、表示深切的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岁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