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性
(2017-11-16 06:14:06)
标签:
善恶演变思索 |
分类: 荷亭文说 |
孔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演绎说,本性自私,趋利避害;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太善被人欺等。
本文不是人性专论,只是感悟和随笔。
本文以为,婴儿初始,要吃要喝,生命本性,与善恶无关。
善恶概念,是社会理性派定。与生命延续本能密切相关。少儿直至青年,慢慢开始感受、领悟生命趋利避害本性。逐渐形成一定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强化生活利益选择。
这种感受、领悟、选择,因个人天性、家庭环境影响会大不相同。
开始自谋生路,天性与家庭影响会越来越起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自谋生路,是人善恶慢慢自觉、发展过程。这时,社会环境,主要是生产方式形成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时代条件下的特定善恶观及行为。
比如,农耕时代的善恶,因为普遍处于温饱边缘浮动状态。人们温饱则往往富于对穷的避,和同情。但又坚决维护个人、家庭温饱。闹分家、避养病老成为一种普遍正常冷酷恶现象。努力发家处于低水平状态,既有个人奋斗努力,最具代表性努力的极度的是勤俭;更有天灾、瘟疫、战争、改朝换代等等形成的财产重新分配机会。
随时代生产发展,进入机器生产时代(包括木纺机),社会富裕程度明显从少数人开始慢慢加快,再演变资本形成和加快聚集。时代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掠夺的残酷恶发展。
这时,我们通过俄国高尔基文学自传体作品《童年》看到,人的家庭财产争斗与其中的恶与善。看到了高尔基外祖父极端的自私。因为一点点糖和食物不顾亲情斤斤计较,又因此而乐得仰头翘胡子。我们也可以通过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兰台》,看到极具代表性的自私、吝啬、算计在资本聚集条件下恶的发展。和在小说《高老头》中看到同样极具代表性的善,也就是被恶欺压的可怜的善。
毕竟,善恶是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演变发展。
因为社会生产方式变化,农耕演变机器生产,继而演变资本运作生产方式。于是,农耕的冷酷分家方式被社会化分工自然取代,旧式的恶开始向个人间的财富算计演变。这种演变侵蚀到一切有人之处。形成了个人利益联盟的利益集团,抛弃了非利益信仰,放大了突出了个人利益,虽是家庭也不可避免。
人们的发财欲望极度膨胀,买房炒股。极度节俭而积蓄,成为生活低下大多数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极难形成与当代生产方式相配的社会消费生活方式。
在西方,在机器、资本率先发展,社会率先富裕的国家,我们通过高尔基和巴尔扎克,以及后来知道的那些欧洲国家、地区的人们生活一般状况,可以发现,非常惊人的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砸碎了国家和个人的富裕,砸碎了人们的房屋家产,人们失去一切,甚至无数生命,也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再积蓄,不以房、车为追求。也不以个人、家庭财富为荣耀楷模。
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们思维方式变化、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资本无所不在的运作,当代消费社会发展,取代了个人之间的旧式争夺之恶,也几十年抑制了(消失了?)世界性国家利益的资源争夺战争需要之恶。
善在世界和平中。恶在可能的未来更大利益争夺中。
善在生活水平提高中。生活富足,人无对个人的算计。社会富足,文明发展。
人之趋利避害可能更具共同性。
作为一种先富裕例外,没有遭到两次世界大战毁灭家园的美国,又是怎样走上当代消费生活方式之路的?有无借鉴之处?
后富裕发展国家,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怎样发展?又怎样形成另一种善恶?
这个地球人之善恶将会怎样变化?
本文参看了搜狗百科《性本善》、《欧也妮.葛兰台》、《高老头》等文。
特致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