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意识是文学批评和创新的基础
(2017-04-18 08:07:55)
标签:
时代自信创新体裁创新题材题材拓展重思以往 |
分类: 荷亭文说 |
一、从大观楼长联看文学批评和创作
昆明滇池畔的大观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齐名,并列为中国四大名楼。
二百多年前就已挂在“五百里滇池”畔大观楼门前的《大观楼长联》,是清乾隆年间云南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长联观景写情,由景论史,自有一番与众不同的布衣眼光,与慨然洒脱诗意。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因全联紧凑无赘,非其它字数多的长联可比,故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长联的上联写道:“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zhù )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写道:“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原文无标点符号)。
长联对仗工整,上联纯自然尽写昆明滇池畔大观楼不尽美丽风光,下联勾点历史,借景抒发悲凉感慨,一派清高孤傲豪气。但下联的景已是由内至外的情感、情绪之景。长联确具时代文人文才历史价值。
孙髯翁,祖籍陕西,生于清康熙时代的1685年,随任云南武官之父寓居昆明。博学多识,持才傲世。早年因对科场搜身极为不满,随誓永不试第。一生穷困潦倒。丧妻嫁女后,寄居于昆明圆通寺石洞,靠卜筮求生。
孙翁有极其强烈不与俗世同流的个人清白自尊。曾在诗中说“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生前自挽道:“(上联)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下联)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孙翁生于康熙,写于乾隆的长联,于盛世之际,没有,也不可能有抨击封建制度的主观意识行为。也不是“为时之作”。事实上,没看到孙翁有其它清楚的含蓄的模糊的抨击制度,和为民为国的诗文。后代人,不要从观念出发高抬贵手牵强出制度抨击和“为时”之类自我文章高调。而康乾盛世也不会允许这种抨击。封建时代,允许的是一种布衣文人风流,所以才会让长联在大观楼一挂约二百年。
作为个人,在没有经过近代人文主义熏陶的中国那时,这种封建时代的文人价值观,在盛世,只能走向旧式布衣的清高孤傲,对金钱地位世俗鄙夷不屑。加上看不到制度前途社会前景,这种心态不可避免地走向历史虚无和人生消极,“伟烈丰功”“滚滚英雄”,不过是和我百姓一样,碌碌一世匆匆一生,“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所以当我们欣赏孙翁文才和时代文人风流之时,也要看到孙翁所处历史的局限,个人胸怀的局限。也才能以文学的突破和创作承前启后。
二、没有积极的时代意识和精神就没有积极的时代文学批判和文学创新。
人类的进步精神,就是永远的积极时代精神。反映了人类不断进化,社会不断进步,本质的,永远不停止的历史活动精神。
中国在西周开始分封建国,已经确立了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社会制度走向上升。但一方面西周的制度转变,封建制还只是表现在部分主要上层,初级特色很浓,奴隶制现象普遍广泛的存在,让转变处于不知不觉状态。没有引起社会强烈强烈震荡和反映。以至于让后世历史学家可以以学说观点对当时社会性质争论不已。另一方面,中国当时的历史特点,并不是只停留于一般封建制的转变,而是要走向大一统封建制。因此我们看到了时代精神,即最活跃思想和文学:“先秦诸子百家”。不是精彩于封建制的周以前,批判吃人的奴隶制,而是震动高潮于东周的春秋战国,自觉地为封建制大一统的来临,争鸣未来,积极开道。
唐朝之前,社会经济处在由上古向中世纪转变时期,社会制度处在封建制登上辉煌全盛大一统之前的,漫长停顿准备时期。时代精神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思想、社会情绪、感受诸方面,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怀疑、不满和批判的精神。比较不自觉地长期表达出对统一的期待和向往,反映和批判“魏晋南北朝”长时期大分裂大动乱,残酷痛苦社会现实的积极进步精神。
晚清时期,封建制社会没落。中国的时代意识和精神,是开启于《天演论》之思想启蒙,警世救国。继而由疾呼变法的批判精神,发展为目标明确,舆论清晰,行为果断坚决的推翻封建清帝国制度的革命,和民主新社会的开拓精神。
综上可见,历史每一时期都贯穿着进步积极的时代意识和精神,时代人士都有一个自觉不自觉的时代思想、文学表现。而每一时期,也都有与时代意识、精神不沾边,甚至背离的思想、文学表现。
有观念以为,西方现当代文学已经进入了纯心灵的纯文学。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全世界、外国中国来说,凡是没有时代意识、时代精神、时代文化反映的作品,哪怕确有一定文学艺术价值,仍然会经不住历史扬弃筛选,也难登最高殿堂。如同中国昆明孙髯翁大观楼长联。
我在我《共和国诗潮》第二部分指出:“共和国进入了新时期”,已“走向市场经济,融进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人民激发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国家提出了“富强、民主------”24字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长远建国纲领和目标。为繁荣文化、文学造就了良好基本环境。
如果能够自觉意识到“富强、民主”的凝聚力,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自信。一个有时代积极进步精神的诗人、文学家、批评家,就会通过自己,自觉地以时代意识和精神,抓住文学创新机遇。创新体裁,创新题材,题材拓展,重思以往文学。
特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