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庙与普众
(2017-04-13 02:47:13)
标签:
文化文学爱好 |
分类: 荷亭文说 |
2017-4-9给朋友的纸条:你今天对我《喀斯特瀑群》的建议,看到了。我的山水诗,和以往山水诗不一样,我写的是山水本身的运动、形成、气势和有关知识。人们读不懂,太正常了。你可以从某诗人的诗评中看到,几乎没人读懂她。就是其特请的名人写的捧场文章,也不懂她和她的诗。人们连她的诗都读不懂,不要说读我这种高度浓缩语言和知识的诗了。所以,我的动宾十二拍刚出世时,注释很多,后来想通那是白费力也就不解释了。何况我的诗短,加上长长的注释,也不相宜。另外,说到诗歌理论,诗本来就是自己和同类的心声。诗歌爱好者可以引导,但需要条件配合。
刚才又看了看那诗人的阅读量,不时出现日量高达十多万情况,但是留评寥寥,又都是附和捧场仰慕之类。可以说,加上无留评者,绝大多数人读不懂她。其实这不奇怪。中国文学史上,只有诗歌、散文不仅是狭义的文学文化,而且都曾经上升到广义文化高度。所以,虽然一般人心悟所感就能写普众诗。但要上升到广义文化高度,就强其所难了。
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文学大作,让一般文学爱好者读不懂的作品比比皆是。但不损其光辉。比如《神曲》和《诗经》。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印度泰戈尔的很多很多诗,也不是一般诗歌爱好者能读懂的。现当代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中国人读不懂的就更多。这里就有一个神庙与普众的引导、并行关系。不是一定去强调人们读懂,要普及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