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宋代人物画赏析(上)

标签:
转载 |
宋代人物画赏析(上)
《罗汉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17.2厘米 横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又题《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补衲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141.9厘米 横5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俗呼为“暗门刘”。此画风格工整细润,人物、动物用笔细致爽利,转折自如,依据描写对象的不同特点,略施水墨晕染,设色淡雅,画一老僧坐禅榻上,手拿针线,亲自补衲。旁边的青年僧人则专注地注视老僧,目光中充满了对其师的崇敬。
《瑶台步月图》宋 刘宗古
《莲舟仙渡图》宋 佚名
《柳溪闲憩图》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宋 佚名
《二祖调心图》宋 石恪 纸本水墨 纵35.5厘米 横129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番王礼佛图》宋 赵光辅 绢本设色 纵28.6厘米横103.5厘米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番王礼佛图》宋 赵光辅 绢本设色 纵28.6厘米横103.5厘米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蕉荫击球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女孝经图》宋 佚名
《女孝经图》局部
《女孝经图》局部
《女孝经图》局部
《女孝经图》局部
《女孝经图》局部
《女孝经图》局部
《女孝经图》局部
《纺车图》宋
王居正绢本设色 纵26.1厘米 横6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拙子,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昉,得闲冶之态。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前面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一只蟾蜍,活泼可爱。线条多用类似于周文矩的“战笔”,生动和谐。
《纺车图》宋 王居正 绢本设色 纵26.1厘米 横69.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绣栊晓镜图》宋 王诜 团扇 绢本设色
纵24.2厘米横25厘米
图中一晨妆已毕的妇人正对镜沉思,抑或端祥自己,仪态端庄。一个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图中用笔细润圆滑,敷色妍丽而又清秀。周围的灌丛、桂树皆以双钩填色法绘出,十分细致,画面有一种略带哀怨的闲适之风。
《十八学士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74.1厘米 横10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此画题为后世画家所亲睐。这幅《十八学士图》画面上只画其中四学士,正在对着画卷品头论足,四学士的举止神情各异,他们的僮仆装束不同。有明显的界画风格。
《五马图》宋 李公麟 纸本墨笔 纵29.5厘米 横225厘米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晚年号龙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擅绘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画。注重写生,又博取前人之长而有发展,造型准确,神态生动,运笔如行云流水,善用线描多不设色,人称“白描”,对后世人物画影响很大。此画卷分五段,描绘北宋元佑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的名马,前四匹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第五匹佚名(应是“满川花”)。每匹马前面均有一牵马人。前四幅上有宋代著名文学家和大书法家黄庭坚题笺记写马名、尺寸及产地,卷后有黄庭坚赞誉李公麟品德的跋语。此画中的马及牵马人,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作品以遒劲秀雅的线描和适当的淡墨晕染,表现五匹毛色状貌各不相同的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完气足。
《五马图》宋 李公麟 纸本墨笔 纵29.5厘米
横225厘米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五马图》宋 李公麟 纸本墨笔 纵29.5厘米 横225厘米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听琴图》宋 赵佶 绢本设色 纵147.2厘米 横5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听琴图》宋 赵佶 绢本设色 纵147.2厘米 横5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听琴图》宋 赵佶绢本设色
纵147.2厘米 横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维摩诘像》宋 佚名 绢本水墨 纵89.7厘米 横51.5厘米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宋代画家在造像时,往往将人物描绘成瘦骨清像,与唐代的丰腴圆润截然不同。此画中的维摩诘像即为清瘿弱呈病态之状,神情却十分睿智多思、清朗凝重。世传李公麟作《维摩诘像》流传到日本有两幅,估计此图亦为宋临摹或仿李公麟之作。
《宋仁宗皇后像》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72厘米 横16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史》记载仁宗皇帝有两个皇后:郭皇后和曹皇后。而郭皇后被废,后世猜测此幅所绘应为曹皇后画像。画中取传统构图定式——主大从小:仁宗皇后当仁不让居于画面中心,宫女则分立两旁。曹皇后头戴九龙纹钗冠,面贴珠钿,翟衣绶带用环佩。人物神态庄重肃穆,服饰华美而光鲜。
《浴婴图》宋 佚名 团扇 绢本设色 纵35.8厘米 横35.9厘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图展示了古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为婴儿洗澡。画面设色淡雅明快,气氛温馨和谐,妇人的温情慈祥、婴儿的天真无邪,无不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现实意义。图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后添。此图当为宋人作品。
《四美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1厘米 横20.3厘米
此图描绘了四个盛装的仕女。画家的技法相当出色,笔法活脱,线条流畅,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线条的组织尤为出色,随人物形体动态的变化而增减疏密,依裙袖拂动而舒展长短,既恰当地表现了人体结构,又充分显示了笔法功力。四美皆窈窕柔弱而体态婀娜。
《采薇图》宋 李唐 绢本墨笔 纵27厘米 横9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采薇图》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愿投降周朝,以吃周朝土地长出的粮食为耻,而隐居首阳山靠采集野菜充饥,最后双双饿死。画面上伯夷、叔齐对坐石壁下,四周老树环绕,采野菜用的小锄、竹筐置于地上。正中的伯夷双手抱膝而坐,面带忧愤,静听左侧叔齐谈话。二人须发蓬松,面容清瘦,目光坚定,神情、姿态准确生动。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坚定不屈的表情,双眉紧皱,表现出人物在特定的艰苦生活环境中所显示出的坚强、刚韧的性格特征。人物衣纹用笔粗重劲健,有助于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采薇图》局部 宋 李唐 绢本墨笔 纵27厘米 横9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村医图》李唐 绢本设色 纵68.8厘米 横58.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约1050—1130),南宋画家。字希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朝入画院,后南渡流亡至临安,任画院待诏。擅绘山水,兼工人物,并以画牛著称。《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杨贵妃上马图》宋 佚名团扇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26.3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环肥燕瘦”,以丰腴柔媚著称的杨贵妃,在宋人的笔下,表现得娇柔而不胜风力,这与宋代的审美特征有着直接的渊源。画中唐玄宗骑在马上,英姿勃勃而兴趣昂然地回首招呼杨贵妃,颇为生动传神。画面细腻的线条和浓艳的设色,又体现了宋代院画的风格。
《秋庭戏婴图》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纵197.5厘米 横108.7厘米
苏汉臣,生卒年月不详,约在北宋、南宋之间,河南开封人,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于绍兴间复官,画师于刘宗古,长于道释像、人物,尤善画婴儿。此轴画风活泼清丽,表现庭院中,两孩在湖石花丛下嬉戏,用笔极为细致,精到而刚劲。设色艳丽,与画面气氛浑然一体,信息传达恰到好处。画的左上方有几行题跋,但非原画所有,旧传此画是汉臣之作,但仅就画面来说,其布局匀称得体,用笔熟练老到,确为功力颇深之人的作品。特别是两孩瞳如点漆,炯炯有神,堪称“点睛”妙笔。
《杂技戏孩图》宋 苏汉臣 绢本设色
此轴亦无款印,旧题为苏汉臣所作,其画风与其它作品比较相似,颇有大家之气,是典型的宋人作品。画面以山石、花木为背景,显得生机盎然,人、景、物在画中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妆靓仕女图》宋
苏汉臣团扇 绢本设色 纵25.1厘米 横26.7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苏汉臣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宫廷画家,以人物画见长,此图的构图以及人物特征都体现了南宋特色,大约作于十二世纪中期。
《天女献花图》宋 刘松年 淡设色 纵40厘米 横5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松年,浙江杭州人。南宋淳熙画院学生,光宗绍熙间(约1190—1194)为画院待诏,宁宗时(1194—1224)曾画《耕织图》。擅山水,兼精人物。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此图中天女手捧花篮,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
《中兴四将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90.6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此图绘南宋中兴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题,已擦去。人物面部勾线匀称而流畅,四将的头形轮廓显出轻重、缓疾之别,很能传达出人物的年龄特征。还有,衣纹处理也很老到,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撇一勾都交代得很清楚,反映了刘松年深厚的绘画功底。
《博古图》宋 刘松年 绢本淡设色 纵128.3厘米 横56.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山水为背景,突出描绘人物,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杰作。松树的主干与枝条具老嫩之别,万攒的松针更有一种茂盛感。在这种葱郁浓密的松林中,几个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把玩者神态各异,表情丰富。
《斗荼图》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 纵57厘米 横6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荼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此图即是描绘斗茶场景。人物结构准确,肌肉结实丰满,面部表情刻画细致颇具神韵。
《骷髅幻戏图》宋 李嵩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画是有李嵩题名。吴其贞《书画记》云: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小幅,画在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手提一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手指着小骷髅。(《南宋院画录》卷五引)陈继儒《太平清话》云:予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一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一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他们叙述的都是这一幅画。明万历间刻的《顾氏画谱》也收入此图。生与死是那么强烈地对照着,画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文姬归汉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4.4厘米 横22.2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画中刻画人物颇见灵动,线条气脉贯通,有笔不到而意到之妙。历来表现汉末蔡文姬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派人接回中原的故事时,画面总被一种离愁别绪所笼罩,此图却从文姬与丈夫的相互顾盼和微笑中,体现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虽然被掳的悲愤和屈辱使文姬莫名难忘,但舔犊之情胜过了一切。
《大傩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67.4厘米 横59.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大傩图》描绘了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驱除厉疫。“傩”的含义是借祭神来驱鬼疫。中国少数民族沿袭了很长时间的傩戏也来源于此。每当举行此类活动,人们带着假面具,载歌载舞,手舞足蹈,有拿法器者,有击鼓敲锣的,场面气氛非常热烈。
《鹿鸣之什图》宋 马和之 卷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8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宗和孝宗曾书《毛诗》三百篇,命他补图,故流传以《诗经图》居多,至今存世尚有16种,但风格、水平不一,其中有真迹,也有摹本,还有伪作和误定本,此图为真迹之一。“鹿鸣之什”为《诗·小雅》中的第一组,包括鹿呜、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等十篇。以十篇为一卷,故名之曰“什”。此卷高宗书、和之画十篇俱全,末高宗又书“南院”、“白华”、“华黍”三篇诗序,因为原文有序无诗,故和之未补图。此卷一诗配一图,按照诗文内容较细致地描绘了主要情景,清·孙承译《庚子销夏记》评其《诗经图》曰:“古人宴餐祭祀之仪,礼乐舆马之制悉备”,此图即为一例。作品画法主要运用马蝗描勾勒人物和树石轮廓,简劲飘逸。它脱胎于唐吴道子“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的兰叶描,但线条短促,战掣松动,已变纵恣为文秀。
《唐风图》(之一)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横82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和之(12世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中(1131—1162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长绘画,承吴道子传统,人物线条运用“马蝗描”,飞动飘逸,有清俊闲雅之韵。此图画《诗经·唐风》自《蟋蟀》到《采苓》十二图。此图主题为《风》,不同于《雅》、《颂》,以描绘晋国民间当政者的各种反映,画家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画面的构思、意境、造型尤为难得,从文学素养、历史知识、技法创新等方面,都能体现作者之新意。
《唐风图》(之二)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横82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