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2012-03-20 07:13:38)
标签:

转载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摄于2008年1月30日。这一年的雪下得非常大,是南京几十年不遇的一场大雪、故而很珍贵,因此把它放在题头。这是站在挹江门城墙上拍摄的,左上为阅江楼;右中为仪凤门城楼。)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2:与上图拍摄于同一天,也在挹江门段城墙上。我拍摄阅江楼、总是离不开明城墙,总觉得这样就可以将它与600年前的历史紧密的连在一起。当然,也可算作我的“大明”情结吧!)

 

 

  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的狮子山上。

  狮子山原名卢龙山,魏晋时临江。晋元帝初渡江,见其山势突兀、山岭连绵,地势险要、犹塞北之卢龙,故名。明初,改卢龙山为狮子山。狮子山西南遥望石头城,北临扬子江,东向远眺幕府山,东南与钟山相呼应;襟带三方,扼控一津,甚为独特。

  公元1374年,朱元璋决定于狮子山建一楼阁,一则镇京师之要津,显“大明”之国威;二则,纪念“卢龙山之战”。1360年,陈友谅遣使联络张士诚,欲夹击朱元璋;发兵约四十万、并亲率水兵十万,占太平、下采石,直捣应天(今南京)。朱元璋依据应天的地势地利,周密部署、从容应敌:加强东面防线,防止张士诚袭击;于应天周遭四面设伏,布下口袋阵;让陈友谅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诈降,意欲里应外合;命胡大海进攻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以行牵制;亲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以红黄二旗号令进退。结果,陈友谅因骄兵轻敌、又中计诈降而败北。朱元璋乘胜追击,乘机不断向西推进。首战告捷,既鼓士气又壮军威,为日后赢取“鄱阳湖之战”奠定下良好基础。

  建楼得有楼记,比如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于是太祖皇帝亲撰【阅江楼记】一篇,并下诏、命大臣们各撰一记。最终大学士宋濂胜出,所撰【阅江楼记】入选【古文观止】。

  【阅江楼记】写就,然而楼却未能建成,何也?时隔不久,太祖得一梦。次日,又撰【又阅江楼记】,言上天授意其停建阅江楼,集中精力于更急迫的事情。实情又如何呢?一来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二来全力营建京师城垣,以及中都凤阳城垣。如此浩大、费时的工程,劳命伤财、国力难继。不仅阅江楼停建,结果就连中都凤阳的城垣也被迫停建。一个古代封建皇帝,尚能顾及国力、体恤民情,停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今何如呢?昔非今比啊!可叹矣,可悲矣。

  公元2001年,阅江楼终于建成、屹立于狮子山上,从而结束了阅江楼600多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遥想当年,海内初定,天清日晏。太祖登临,纵目四极,骋怀六合。兴之所至,遂成【楼记】。曰:“一峰突兀,凌烟霞而浸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所掩者。俄而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乎九天”;“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时之景,无不缤纷,——”。曾经的放牛娃、一个小僧人,又经半生戎马、南征北战,还能有如此文笔,佩服了!

   前有【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上有太祖之命,宋濂撰记一改先贤之风格。曰:“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宋学士仅用一句便点明阅江楼之方位、地势;继之“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写景亦只十数字矣。八方胜景焉能不察?才高八斗安能无词?然有太祖【楼记】铺陈在前,宋濂岂敢恃才欺主?唯有略略带过。接曰“升其崇椒,凭栏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描摹风景十分简略,颂赞太祖浓墨重彩,然兼存讽劝。庄重典雅,委婉含蓄,自成一家;启【楼记】之新风,立后世之高标也。

  而今,吾辈循先人足迹、拾级而上。登斯楼也,但觉御风凌云,揽月摘星;吞吐川岳,俯仰乾坤。凭栏送目,只见澄江如练,云帆千里;山峦屏列,群峰如奔。足履下,楼如琮、车如豆、人如蚁。

  阅江楼建成,而昔日“治隆唐宋”的盛世不再!看如今,不是盛世却有“盛事”,奇事、怪事、糗事,一桩桩一件件,与宣扬的“主义”、与普遍的民意背道而驰,实乃匪夷所思!但愿今天的王公大臣们,多读多思【又阅江楼记】,少附庸风雅、到处题字留名,一如孙悟空天边石柱下撒尿——留臊臭之记号;多停建、罢建面子工程,留点银子去救济贫困群体;切莫让老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现实!忧心矣、纠结矣,哀哉呜呼!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3:摄于2010年8月。近景为城北绣球公园内的石桥,远景是阅江楼。)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4:同样拍摄于绣球公园内。阅江楼这主景看起来小了,其实俺最想表现的却是蓝天白云。在南京,这样的天、一年也不会出现几次,很难得啊!)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5:同时拍摄于绣球公园内。透过树丛,把古代石刻遗迹与阅江楼用视线连接起来。虽然并不一定是同时代的,但应该能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南京嘛,六朝古都!)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6:2010年摄于挹江门段城墙上。左下是位于绣球公园内的一条小路,由此往前、可以直达阅江楼的南大门。这样的角度、可以充分显示阅江楼的古老和雄伟,我很喜欢自己的这种手法。)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7:摄于今年1月2日,依然是挹江门段城墙上。已是冬天了,想拽住秋天的尾巴怎么办?好不容易找到这棵树,把它当做“天棚”、借做秋色。嗯,这样画面好看多了。)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8:与图2的雪景是同一位置,时间却是今年元月。唉,少了一两朵云啊。)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9:和图1的位置差不多。右边的树怎么借也借不到理想的位置,只好让左上角那淡淡的云来做平衡了。)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0:把相机伸出城墙外、才拍了这么一张片子。左上是阅江楼,右上是仪凤门城楼;而图片上方,就权当云景吧。)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1:图下方是护城河上的卢龙桥,中间是狮子山下城墙转弯处,上方则是阅江楼。卢龙河、卢龙桥皆因卢龙山而得名。)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2:摄于护城河或卢龙河边。既然临水,就总得有张倒影啊。不管好坏,就是它啦。)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3:摄于卢龙河畔。黄昏、侧光,山色虽然暗了点,但水边的树色却很不错。时序隆冬,画面却有深秋的味道,有点意思。)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4:2011年4月摄于狮子山下的天妃宫内。)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5:和图1景色差不多,位置有些许变化。因为雪景难得,就再上一张吧。)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6:2008年1月摄于仪凤门城墙上的垛口,图左中部的古建筑为天妃宫。好大的雪啊,真过瘾。)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7:2010年8月摄于阅江楼下。阅江楼巍峨高耸,摩云接天。)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8:摄于今年元月2日。拍摄位置低于上一张图片。若早半个月去拍摄,秋叶尚未落尽,增加些许秋色、图片会更漂亮。)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19:2010年摄于阅江楼上。狮子山山势东去,与城内的高楼连成一片。)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20:摄于2010年。登楼东北望,长江大桥横跨南北,扬子江滚滚东流。)
[转载]六朝古都之——金陵阅江楼
(上图21:今年元月摄于挹江门段城墙上,时间为下午五点多钟。日已西沉,夕阳余晖照亮东边天上的云。最好的时机当在夏季,太阳落山较晚,运气好、能遇上彩霞满天的景致。唉,也算不错了。)
 

 

 (2012年元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