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没有苦涩可以吗?

标签:
美食苦瓜夏天折耳根 |
分类: 美食 |
感谢一位热心朋友的介绍,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撰写美食专栏。我是地道的吃货,但却是第一次开始写美食。之前那篇妈妈的厨房被很多人喜欢,我也很开心。
在决定写美食之前,我也思考过该如何入手。我这样的人,既不是老餮,也吃不到那些人所未闻的食材。我想,食物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是果腹而言,简直是人生真谛和生活信仰。伤心难过的时候大口吃肉,天冷的时候喝一碗热汤,熬夜加班的时候只盼着谁来送一碗炒饭。这是最实在的信仰,这是最触手可及的寄托,这是对五脏六腑最百试不爽的抚慰之法。
我所希望写的,并不是把看的人都变成能干的厨子,也不是追寻高级餐馆和街坊小店哪里有更美味的食物。
因为,我的题材或许非常之跳跃,但总希望用心中的一种感觉将其关联起来。
这篇苦,一是因为端午吃到了家乡的老苦瓜和莲子米,我小时候特别爱吃甜食,到得而立之年却才懂得品尝苦味。。二是因为陈奕迅的那首《苦瓜》。其中一些词句戳中了我的心。
共你乾杯再举箸 突然间相看莞尔 盘中透著那味儿
大概今生有些事 是提早都不可以 明白其妙处
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 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来愈记挂
开始时捱一些苦 栽种绝处的花 幸得艰辛的引路甜蜜不致太寡
青春的快餐只要求快不理哪一家 哪有玩味的空档来欣赏细致淡雅
到大悟大彻将虎咽的升华 等消化学沏茶 至共你觉得苦也不太差
做人没有苦涩可以吗
懂得吃“苦” 方知人间真滋味
文/十二
七月之后,天气渐渐炎热。由于气温升高,许多人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的状况,且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所以人又称为苦夏。
按照中医来说,四季都有适合吃的味道。春宜酸,夏宜苦,秋宜辛,冬宜咸。因为春天生发旺,酸可帮助疏解肝气。而夏日昼夜温度高,苦味可解心头火。这真的是中国饮食里特有的哲学,苦味上眉头,凉意上心头。
还有哪个国家的人会比中国人更爱苦涩食物里的真味呢?我想了想,怕是没有。
少年终识苦滋味
在我的家乡,苦夏里的人们必不可少的三种食物:苦瓜、绿豆、莲子心。夏季的苦瓜都长的油亮亮的,泡上一泡,挤干后晾一会,下锅爆炒,放一点肉丁,即可端盘上桌。初一吃,入口是清苦的,却正好消解了那炎热带来的满嘴涩味。
苦瓜除了清炒,亦有多样的做法。苦瓜炒蛋,黄绿相配,最增食欲。酿苦瓜,将苦瓜掏空,塞入肉馅,蒸熟后切开摆盘,再浇汁,费功夫,却是地道的美味。苦瓜拌木耳,放些许甜的大红椒,配上芝麻油辣椒油,清脆爽口,最适合出现在夏日一家三口晚饭桌上。苦瓜拌海蜇丝,将苦瓜海蜇切丝,淋上香油和橄榄油,最后摆盘,放上白芝麻,简单易做,健康开胃,可以宴请朋友。
吃过午饭午觉睡醒后,少不得来一碗冰镇绿豆沙,少许冰糖,瞬间凉意在心头,正适合稍后放松的睡个夏日的午觉。待到傍晚出门散步,街头有拎着篮子的大婶,左边篮子里是长长梗子的莲蓬,右边篮子是雪白雪白香气逼人的栀子花。各买一点拎回家,栀子花放在青花碗里泡好,与家人对坐在一起边剥莲蓬边聊天。新鲜莲蓬的莲心特别苦,小孩子们都吃不了,剥出来放到一边,留待泡茶喝。
然而,莲子此物最奇妙之处是,与其它苦物不同,它入心,可治心火,尤其适合多梦失眠的人吃。莲子中的莲心尤其是良药。心烦意乱时,来一碗冰糖银耳莲子羹,火气都立马压下去三分。
中国人讲究以形补形,却不料除开五脏六腑的对应之物,也应在了这莲子身上。观音坐下莲,世人皆认为清逸高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它的形与神。其莲子与莲心,却真的就是那清心安神的灵药。
只是在我小时候,这三样我是都不爱吃的。小孩喜甜食,吃苦味吃的眉毛都会皱着,怪不乐意。等离开家多年之后,母亲问想吃什么,却脱口而出:苦瓜与莲子。不仅苦瓜眉头都不皱一下,就连那莲心也再不舍得剥出去,一口放进嘴里,先苦后甜,真是世间最好的滋味。
折耳根是故人
折耳根不似竹笋松茸莲藕这样的食物,做法多样,味道鲜美。折耳根在此前只有云贵川地区、湖南湖北才做为菜肴喜食,如今也被许多北方人所接受了。
云贵称其折耳根,据说源于贵州赤水河的一个传说。湖南湖北称鱼腥草,这是它的学名,顾名思义,是生于水中带有腥味的草。
传说鱼腥草为西天取经有关。西游记中,观音池中的金鱼下凡成精作恶多端,遇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孙悟空显将其打死,后被观音菩萨收服。观音因其吃了许多童男童女,造孽深重,怜人间疾苦,故而将观音池中的水草种子撒播人间,用来普度众生。此草就是折耳根。
折耳根通常的吃法都很简单,就是取其根茎焯水凉拌,此吃法适合爱其原味的人。另一个吃法是拿来炒腊肉,并且一定要是自家烟熏的腊肉,这样才相得益彰,折耳根腥味稍淡更显鲜嫩,腊肉油而不腻。
第一次吃折耳根的人,通常都感觉难以下咽,苦且兼杂着一股浓郁的鱼腥气,仿佛鱼塘的水汽扑面而来。可是吃的多了,居然就会放到心里,许久不吃就会想念起来。老外定然是不懂的,像折耳根和芫荽,这样其貌不扬的植物,味道也甚是诡异,怎么会成为许多中国人念念不忘的食物。
对于折耳根而言,它被食用的历史源于它的药性。鱼腥草是扛炎圣品,且功效奇佳。在药石奇缺的古代,水源充沛交通不便的地区,鱼腥草的药效被意外发现之后,它也逐渐成为当地不可缺少的菜肴。因其药性,被人认识。当地人就渐渐爱上了这种独特的味道,他们的生活里更是离不开它。夏日里,将晒干的鱼腥草泡水,可清热解毒。身上起了疹子,将鱼腥草拿来泡澡。新鲜的折耳根还可以端上桌,一盘折耳根,一盘腊肉,再来二两酒,唱首乡音小调。
于是,就有了那样的贵州赤水河歌谣。折耳根遍坡生,我是瓜婆外孙。瓜婆从我门前过,折耳根就是我故人。
这样的味道,是自然的恩赐,亦是家乡的味道。没有吃过的人,大概也可以在这个夏天找一个云南菜馆,点一道凉拌折耳根,在那特别的清苦味当中回味着故人的故事。
半苦半甜是幸福汤
广东人爱煲汤会煲汤,看港剧的人也都知道,贤能的母亲也都爱煲“老火靓汤”。所谓的老火靓汤,除了要耐心和时间慢慢炖,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配好食材。
广东人煲汤不似其它地方的人,番茄紫菜配鸡蛋,冬瓜配虾米,排骨配海带,一大锅水,丢进去,煮开后放盐和味精,大功告成。会煲汤的广东人个个都是半个养生专家,汤里必须都是天然的食材,依靠它们各自的味道搭配,没有鸡精,少盐,亦无须调料。
喝了多年的老火靓汤,发现他们真的不是一般的爱放苦味食物。苦瓜、芥兰、南杏北杏、麦冬、薏仁、鸡骨草、沙参、川贝、生地熟地、当归、川穹,无一不苦。可是煲出的汤却百喝不腻,没有了鸡精伪装的鲜味,别有一番苦味甜味辛味交织的浓郁鲜香。
这里的母亲会教导女儿说:不会煲汤,嫁不出去。煲好一锅汤,数小时,大火转文火,放错了食材或者火候不对,都会毁了那一锅汤。
春季干燥,要滋阴润肺,首选雪梨麦冬南杏,炖一锅麦参雪梨瘦肉汤。夏季炎热雨水多,炖一锅苦瓜薏米排骨汤,汤色清亮,祛湿清火。秋季风干物燥,炖一锅玉竹沙参白果汤,甜玉竹配苦白果,秋咳不再来,连肤色也润泽许多。冬季寒冷,血行不畅,最好是当归牛肉参枣汤,苦当归配甜枣,也可消解牛肉的腥气,最是补血健脾。
港剧里,不管熬夜还是生病,回家喝一锅母亲的老火靓汤,比药还管用。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但更重要的恐怕是那一刻的安心与温暖,让人充满了正能量,驱赶了病毒。
而我觉得每一个会炖广式汤的主妇都是生活中的哲学家,在苦与甜中找到一种平衡,耐心熬制出一锅原滋原味的幸福。这种强大的生活美学,让每个人来这里的人都入乡随俗起来。无汤不成席,先喝了那一碗汤,抚慰了肠胃与身心,又重新拾起了勇气和信心。
用这么长的文来写这些味苦之物,是因着知道他们是那般好的东西,才那样甘心情愿的爱着吗?我想不是。年少读那首诗,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都只道是诗人年代不同,怎知如今的年少之苦。
如今千里烟波客,遍尝各种滋味,识得了愁滋味,才道是苦中一点甜,不吃苦哪懂真滋味。
在冯骥才的散文《苦夏》中,他写道——在维瓦尔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确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
我想,他是真正读懂了夏天的味道。而我,终于从那炎热之外,体会到了另外一种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