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西关小学
王香兰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所以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有关于学情分析的内容。其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说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呢?但是只是这样的话又有点片面。如果只是从知识的角度来了解学生,虽然很重要,但是似乎不够全面,因此想从关注学生需求的角度,谈谈学生学习之前的各种情况,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在上课时候,其实他有各个方面的很多需求。对于这方面,如果我们老师对学生需求了解的多一些,了解的全面一些,了解的深入一些,那么对课堂教学和老师之间达成默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是非常有好处的,下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在这里想说,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 案例 1 】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大家看到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猴子驮着一条常常的尾巴,我们上课的时候,会给同学们出示这个教具,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只小猴子驮了一条尾巴。而且很明显,小猴子的身子是在一个正六边形上,而它的尾巴是在正四边形上。我们会给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它转动起来,比如说这样转动一次,这样转动两次,然后问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至少要转动多少次,猴子的尾巴就会重新回到它的身上来。老师们猜猜看,学生如果要说,他可能猜几次,可能猜几次,对了,很多学生都猜成六次,甚至几乎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都说六次。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下面我们向老师们汇报第二个题目——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在这里我想多少做一点解释,就是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学习什么,您教我们得了,那个同学,老师我想学习那个知识,您教给我们得了,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对吧,小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第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我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
【案例1】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这是我曾经上过的一节二年级的课,认识厘米,这是我两年前备过的一节课,在这节课老师们知道,我们总有一个内容,一个环节就是指导同学用刻度尺来测量一些小的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当然都是整厘米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用尺子测量时候,我们都千叮咛万嘱咐的去讲,什么呢?一定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把物体一蹲,放在零刻度线上才能量准,甚至有老师说不放在零刻度线上就不能量,就量不准,这话要说对,也对,但是总是有点绝对,对是对的,绝对就是错的,为了打破这个定势,我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
我可以拿出一个纸做一个尺子跟同学们说:同学们,小明也有一把这样的尺子,他也会量,但是小明他们家遭遇一场不幸,很大的不幸,什么不幸呢?就是他们家着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把他心爱的尺子烧坏了,于是我就拿出打火机对着这尺子一端,我这一烧,就把它烧坏了,然后把它捏灭了,就变成一把破尺子。我问同学,好端端一把尺子烧成了坏的,破尺子,同学们,你们说这把尺子还能量吗,老师您猜猜,学生说还能量吗,一二年级的小孩多数都说不能量了,但总有个别同学,老师能量,能量,为什么能量,破尺子为什么能量,“老师,因为你还没有烧光”,因为你还没有烧光,是不是?还有小孩说话更简便,“还够”,站起来就说还够,咱们都能懂他意思。但也有小孩表达特别好,“老师您看,您烧的是那一头,那头烧坏了,没有了,这一头您没烧,这头没有烧,那零还在”。零不是刻度,零不是起点,有起点就能量。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案例】
我听过一次课,有一个老师,讲对称图形,他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有问题,我就针对他这个问题,给他提了些建议,老师们看看,我给他提的建议是一组电子表盘,大家看,老师们最好不要说,他是对称图形吗,不太好这么说,婉转一点,退一步说,说什么呢,大家看,这是一个电子表盘,如果把这个电子表盘也看作一个图形的话,你们说,它是对称的话,可以这么说,松散一点,宽松一点,老师们看,20点20分,20时20分是对称图形吗,是对称的吗,当然不是,虽然20和20是全等的,它们平移可以做到完全重合,但是对折,老师们想一下,对折以后是不能做到处处完全重合的,所以20时20分不能说是对称的。
五、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
大家看,这是一个表盘,很可惜,是一个残破的表盘,上课的时候我们给同学提出要求,就是说有这样一个圆形的表盘残片,请你能不能够想办法测量测量,计算计算,求一整个表盘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我们上课的时候,是发给每个同学这样一个残片,不是光课件上,屏幕上出现一个,是每个同学发了这样一个残片,让他想办法去得到这个残片所在圆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老师你也可以考虑考虑,六年级的同学,面对他学过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后,他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同学的分发很多,给老师们汇报几个,比如说量量6到8这条线多长,或者6到7这条线多长,量量7有多长,乘以12就可以,如果要觉得不够精确,就量小的刻度,直线距离有多长,再乘以60,那么这就很接近它的周长,就像刘辉的割圆术,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呢?还可以把6这个刻度线延长,把8刻度线也延长,延长以后,理论上一定会有一个交点,那个交点就是圆的圆心,这样就有个半径,还有什么办法呢?这是我想的,就是让同学们去自主的合作,这个办法同学们特别容易想到,他自觉的从两个层面、三个层面,五个、六个层面拼一拼,他们想用自己手上的残片拼成一个完整的圆,所以满盘都是六、七、八,那没关系,那是非本质属性。
事实证明,同学们还有自己的方法,他们说“老师我可以把这个圆形的表盘放到一个大纸上,拿铅笔描,我描出这个边以后我错一点再描,错一错再描,这么错着可以描出一个完整的圆,就好办了;还有同学说:老师,我把表盘放在一个尺子上,对准零刻度线,把6对准0,然后再尺子上这么一滚,这么一滚,就滚出了6到8这段弧,滚出了6到8这段弧有多长,然后乘以6,多精确,多好的创造力!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练习方式,可以大大的激活同学的思维和他的想象,当然各种方法,我们可以分析,无一例外的都是同学们通过多角度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找到从这个角度出发的那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关注隐性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最后,谈谈关注隐性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关注隐性需求,什么是隐性需求呢,就是他明明应该有这个需求,但是他就是说不出来这种需求,这个靠老师,靠老师去发现,靠老师去预见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锦上添花这个效果非常好,老师们,我想最后用一句话来作为我的结尾。
这个不是我说的,是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的,他这样说,他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当然我想人家波利亚的意思也不是说老师讲什么都不重要,都不重要咱别讲了,打铃上课进门,40分钟出来不就完了吗,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我是这么想,如果我们老师讲什么、怎样讲能够根据学生想什么和怎样想来设计和调整的话,那么我们老师的讲也一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