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费尔贝恩——一个纯的客体关系模型

(2011-02-14 15:19:50)
标签:

费尔贝恩

客体

内化

克莱因

关系模型

杂谈

分类: 精神分析学理论

在学习现代精神分析中,经常会看到关于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的论点的引述,很少听说费尔贝恩的,或者只是对于他的名字的提及。当然,我是孤陋寡闻的初学者,所以,在看见关于他的一些介绍的时候,很希望也分享给大家。

首先,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被认为是完全忽视生理的最纯粹的心理方面的研究;

其次,他的心理学研究的是自我与各种别内化了的客体的内部关系;而且,他也研究个体与外部客体(即现实中的人)的关系中,这些内部关系怎样发挥作用,怎样呈现自己。

费尔贝恩的核心观点是:人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本倾向。力比多具有寻找课题和高度定向的特征,客体总是作为一个人出现。他认为:心里的结构是能量的、动力的自我,冲突不是自我和本我之间的,而是发生在与自我内部客体相关的、自我的不同部分之间。

费尔贝恩的人格结构是:婴儿正常的心理状态,推动着内部结构的发展,受挫在建立这些内部结构中扮演了基本的角色。对于一个婴儿,连续的处于没有受挫的完美状态是不可能的。

从他的情绪观点来看,婴儿所体验到的受挫是缺少爱或被妈妈拒绝。如果婴儿想表达对妈妈的拒绝的恨意时,情形将可能变得更加危险,使婴儿遭受更多的拒绝。因此,在婴儿的主观世界里,妈妈是一个很矛盾的,具有两面性的——好的和坏的;安全的和不安全的。

婴儿的内心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1、婴儿分离或者从心理上将母亲分离成两部分客体,当母亲满足婴儿时,她是好的;当她不能给婴儿以满足时,她是坏的客体;因为婴儿没有能力改变外面真实世界的条件,所以他试着给彼岸内部真实世界的一些事情,内部世界是婴儿仅有的,拥有各种资源的领地;

2、婴儿试着在他自己的内部世界的状态下去转移创伤性的因素,即婴儿将母亲作为坏的客体内化。但是,问题是解决内化过程是不容易的,因为不满足的客体连续的出现不满足。(克莱因的观点是好的和坏的客体都被内化)

3、这种内部不满足的客体具有两面性,既让人有受挫的感觉,也有诱惑力。事实上,它的坏的方面清晰地由诱惑和阻扰相结合,婴儿并没有失去对这个客体的需要。由此,婴儿在自己的内心中有着控制这种不满足客体的愿望,当这种客体连续地刺激婴儿的需要并使其受挫时,婴儿就自己负担起一个满足自己的客体。

4、通过攻击性的压抑,来压抑这些客体的两面性。与这些内部客体先联系的是自我分裂和压抑的部分,就是力比多的自我和攻击性的自我,也称为内部从事破坏活动者。

内部自我结构分裂成三部分:每一个部分与客体的不同方面相关。中心自我或者“我(I)”与环境有关,并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为了防御,中心自我攻击性的将一些附属的自我从中切断,去压抑他们,两个附属的自我,是力比多自我和内部攻击者。力比多自我是感到贫穷并且被攻击和迫害的,内部攻击者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超我,并且具有攻击性,特别是朝向贫穷自我的部分。

犯罪儿童和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可能有“坏”的父母,但是这样的儿童不会说他们的父母是坏的,儿童坏的客体已经被内化和压抑,儿童宁愿坏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期望有坏的客体或处于坏的环境。

有大量的可能通过身体或者性虐待的受难者的案例显示:在遭受身体或者性的虐待以后,儿童经常感到他们自己是坏的,但是一直保持对虐待他们的父母的理想化的感觉。他们是坏人,而施虐者是好的父母,父母所做的一切不是恶的,而他们自己是必定应该得到和引起受虐的。

费尔贝恩三个客体关系发展阶段是:

1、婴儿的依赖阶段,是通过对客体的认同,以及通过口不得吞并或吸取心态来表明其特点。口部的吞并是最早的同化客体的方式,被客体认同的客体变成被吞并的客体的同等物。

2、是过渡阶段,儿童与客体的关系被扩展。但是,儿童体验到冲突,这一冲突发生在日益增长的强烈的想要放弃与客体认同的婴儿心态,与推行的激励保持这种心态之间。有时表现为既强烈地排除又极力的想保持,因此,处理冲突的防御技术得以发展。

3、是成熟的关系阶段,具有统治和支配的能力。成熟的关系包含着给于和接受的两个层面,并被置于两个可以表达他们两性关系的不同人之间。

以上的发展过程预示着一种个体和客体的区别在增加,当区别在增加时,有一个个体对客体认同的渐进性的减少。

儿童的最大需要是始终确信父母将儿童作为一个人去爱,以及父母真诚地接受儿童的爱。这种确信决定于客体关系的成功或者失败。冲突的一方面是减弱与客体的联合以及与客体的认同;而另一方面是促进分离和发展与有差异的真正的客体的安全性的关系。

自我有着既接受又拒绝内化客体的矛盾情感。从婴儿的依赖转向成熟的依赖这段时期,儿童发展出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和调整与内化客体的关系。如恐惧、偏执、歇斯底里等。

按照费尔贝恩的理论,由于心理病理包含着与他人关系的紊乱,所以治疗就意味着重建与他人直接和完全地接触能力。

费尔贝恩像克莱因一样发所有的发展阶段缩短到非常早和非常短的时期,并且,他之后的学者,如伊迪斯·雅各布森和奥托·康伯格又对其客体关系模型进行了再修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