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凯心理
韩凯心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64
  • 关注人气: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明谈心理咨询师的三句箴言

(2011-02-13 23:04:36)
标签:

黄梅

片面性

心理咨询

认识

价值感

杂谈

分类: 心理师咨询技术
摘自《让心起舞--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实战案例笔记》

四十九、三句箴言  

案例实录:
(全文回放)

咨询笔记:
  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也有了很多思考,但是,怎样能够把这么多思考化为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呢?
  第一个方法,也咨询过程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时时刻刻要在头脑中默念和思考:“他想说什么?”我称这五个字为心理咨询的“无上密咒”,因为它是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念的,而其实际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几乎没有什么方法比此一方法更有效,更简洁,更能把握实质。
  在咨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经常要思考“我应该怎么办?”或者“我应该怎么反应?”这一类的问题。比如,来访者问咨询师,“你在上一次咨询之后,想到我没有?”咨询师这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要凝神苦想,自己到底想没有想他?并且在思考,我应当怎么回答他?要不要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告诉他我没有想过他,他可能会很失落;告诉他想过他,是不是又落入了他的陷阱?于是,咨询师就落入了困境,煞费苦心,还是感觉不好回答。其实,这时候,咨询师已经不自觉地把谈话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了,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了。我们曾经讨论过有关“势”的问题,这里不赘述了。
  这时候,如果头脑里有个念头在闪,“他想说什么?”咨询师可能就会这样反应,“你是想知道我是不是很重视你,对吗?”谈话的焦点直接地回到来访者的身上。
  我们知道,来访者说话的目的,通常是不会考虑咨询师的需要的,一定是因为他自己有需要。如果咨询师回答他此前想过他或者没有想过他,即使咨询师能够让来访者感觉到对他需要的关注,那也只是对于历史的关注,而来访者当下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当咨询师做这样的反应,“你是想知道我是不是很重视你,对吗?”已经是在对来访者的需要做出反应,而且是直接地在满足来访者的需要。就好象有一个人问你,如果我现在很饿,你也很饿,你会不会把手里唯一的馒头给我?不管你怎么样回答,都不如立即把手里的馒头给他,来得更直接。
这种情形也常常发生在恋人中间。一个女孩可能会问男孩子,如果我和你姐姐都掉到了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比较傻的男孩,就会很认真地思考,然后小心地回答,结果都是落入了陷阱。如果回答先救姐姐,女孩就会说他不爱她;如果说先救女孩,女孩保不准就会认为这个人很残忍。聪明一点的男孩则根本不去回答,来个“王左顾而言他”。更聪明的男孩则知道女孩问话的目的,无非是想知道自己是否足够爱她,所以,根本不去回答问题,而是海誓山盟地说他爱她。
  在实践中,要知道来访者想说什么,是有一点难度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复杂的社会中已经很久了,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很多自我防卫的策略。它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存在于行为中。只不过,有意识地把真相隐藏起来,被叫做撒谎;无意识地把真相隐藏起来,被叫做心理防御机制。总之,很少能够直接把真相说出来。所以,如果要知道来访者想说什么?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如果不是感觉到有足够的安全,是不可能把自我城堡向咨询师彻底开放的。其安全感只能来自于咨询师完全的不评价。因为任何的评价都会带有咨询师自己认识的片面性,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在其中,这些内容很难避免与来访者的认识产生冲突。任何一个冲突都会导致来访者缩回到自我城堡中去。也就是说,来访者本来想尝试一下走出自我城堡,以期获得自己的发展,但是,刚刚探了个头出来,就可能因为咨询师的阻挡让来访者缩了回去。因此,如果想让来访者能够真正地走出他的自我城堡,咨询师就要给来访者营造一个最宽容、最放松的环境。

    具体的做法可以用六个字来说明,就是“让他把话说完!”我把这六个字,称为“六字真言”,也是心理咨询的第二个方法。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说话”好象是不可以把握的无形的东西。但是,“说话”又是有其“形势”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要说一件事情,而谈话的对象则滔滔不绝地讲,只要我一张口,他就一大套说辞跟上来,我一张口,他就一大篇长论。我要说的话始终说不出来,这时,我就会很郁闷、很沮丧。如果对方再来一大堆教训的话语,我可能已经很烦躁、很愤怒了。如果对方能够让我把话说完,我就会很轻松、很愉快。即使我原来是想征求对方的意见,真地当我把话说完的时候,我也已经有了自己确定的答案,我甚至会很明确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
  所以,能够让来访者把话说完,是明了来访者想说什么最好的方法。而要做到让来访者把话说完,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第一个问题,来自于咨询师。由于不能了解自己认识的片面性特点,咨询师通常很容易看到来访者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不说,这只能是咨询师自己的片面性认识,反映的也是咨询师的需要,而不是站在来访者立场和角度上的认识,也不是出于对来访者需要的考虑。有时候,咨询师会说,我很容易就看清了来访者问题,因为我有这么多的经验。这个是大有可能的。这就如一个父母在辅导小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常常会很着急,1+2=3,这么简单,这孩子怎么就不会了呢?他忘了自己当年可能还不如他的孩子。另外,当孩子正在学习做加法运算的时候,却恨不得让他学会了做乘法运算。这是不科学的,这是家长以自己为中心来思考问题。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孩子现在要弄清楚的,是1+2=3这样的加法问题。我们当然不能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目的,是说明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时机和火候的问题。哪怕是煮饭,火候不够,就没法吃。是以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另外,咨询师急于打断来访者和指导来访者,还跟咨询师自己对工作的认识有关。如果我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我就会很顽固地认为不能改变来访者就是自己的失败。关于能不能改变来访者的问题,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讨论。这里要说的是,希望能够改变来访者的想法,实际上是源于咨询师对自己的不能接纳。
      从现代基因科学研究的成果看,人类基因和老鼠的差别也不过1%。很多人可能不容易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是,如果想想有机生命进化的历程长达35亿年,从哺乳动物再进化到人,也不过几百万年,能有1%的差别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我们就算不考虑进化的因素,一个人成长到成年阶段,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事件,咨询师想通过几个小时的会谈,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实在是有点荒谬。
  人生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就好象天空总会有阴晴圆缺。不要试图让天空永远保持澄净的晴空,如果真这样,人就会因为没有雨水没有粮食而饿死。不要试图让一个人能够实现所谓的彻底成长。当天空布满阴云的时候,也许只需要给它一点催化剂,雨下了,天也就晴了。咨询师能够帮助来访者处理一下他一时的困惑也就可以了。如果真地帮助来访者实现了1%的改变,其成果岂不是比从猿进化到人的成绩还要大?咨询师还是别抱太大的预期为好。
  来自于咨询师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就是忍不住要去干预来访者的表达,要去指导来访者改变。其实质是,咨询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片面认识去替代来访者的需要,或者可以说,咨询师迷于自己认识的片面性而不自知。所以,如果能够让来访者把话说完,咨询师就必须从自我中心的立场走出来。而要这样做,则咨询师必须完成“无我”的历程。这可能永远都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不过,它是指引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现实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又不能等到自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才开始咨询工作。更合适的方式,是心中抱有这样的念头,不断地向这个方向努力,只要能够不断地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也就会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少地体现自我的需求,从而让来访者得到越来越多的益处。当我们还做不到“无我”的时候,只要知道自己做不到,并且能够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为来访者的利益负责就可以了。就象跑百米,我现在只能跑13秒,那我不可能期望自己达到12秒的成绩。如果来访者的问题,是我现在不能解决的,我就立即给他转诊。我回头自己增加训练,什么时候能达到12秒的成绩,那我可能就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了。我们既不能放弃努力,也不能强求自己。
  一个人一时不高兴,想不开,就好象天空出现了乌云。来访者如果能够把话说完,心中的乌云也就随之散去,自然恢复理性的天空。这里可能又会出现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来自来访者方面的问题,怎么叫把话说完了。如果赶上了江淮地区连绵不绝的黄梅雨季,这天空中的云是一时半会散不去的。有的来访者,问题确实是很多的。那他的话,就很不容易说完。就如精神分析的案例,可能十年、二十年,来访者的话也讲不完。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怎样把握让来访者把话说完的尺度?现代的人,压力都很大,如果让他把话说完,可能总有的说。这里不仅有一个技术的问题,还有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一个来访者的问题很简单,我们让他把话说完,会不会使得咨询变得漫无边际。甚至来访者也会怀疑,是不是要赚他的钱?这里确实有一些难以界定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基本原则,仍然是以来访者为中心考虑问题的。只要是坚持这样的信念,我们既可以避免故意赚来访者钱的问题,也可以避免“欲速则不达”的遗憾。
  这实际上有一个咨询目标设定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设定一个终身改变的目标,因此,也没有必要让来访者把话说得没完没了。我们要设定的,是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要反映来访者当前所面对的问题的解决状态的。也就是说,这个目标是建立在来访者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这样,让来访者把话说完的任务,就变成了让来访者把围绕着当前问题的话说完。于是,就有一个怎么把握着来访者问题,怎样引导来访者紧扣主题的问题。
  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第三个方法,“澄清真相、回归事实地讨论”。我称之为心理咨询的“十一字要决”。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认识偏离事实的内容。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说是因为认识偏离了事实所导致的。当认识偏离了事实之后,一方面,个体就会偏执于自己片面的认识而不自知;另一方面,就会出现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不足。这两种情形最终又会导致自由意志不能主导行为合于主客观之间沟通的规律,而使得行为无效,意志受挫。亦即,全部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不知道”和“做不到”。
  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要做的事情,也无非就是接纳自我,完善自我。接纳自我,是对自己现实条件下的方方面面的自我情况的接纳。实际上,是对于自我价值感不足和片面性认识的“自我觉悟”过程。当我们能够自我觉悟到认识的片面性时,就会有两种倾向发生。第一,是开始了对于自己片面性认识的怀疑和放弃,并且不断丰富自己认识的立场和角度,也就是说,开始了丰富认识、实现自我完善的步伐。第二,是对别人可以有了更加宽容的态度,也由此能够从别人身上反映出来的自我镜像中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丰富自己。随着自我心理空间的拓展,不良的自我价值感体验成为无足轻重的内容。在认识上则促使自己向事实回归,这也是越来越多知道真相的过程。同时,在行为上有了促进主客观世界统一的更多的意志自由,这是让自己能够越来越多地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
  在实际的临床操作过程中,咨询师就可以围绕着来访者所面对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来访者所面对的问题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尤其是客观事实。第二,是来访者在面对客观事实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包括他对于事实的认知一类的世界观内容,他的情绪/情感一类的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内容,他的行为方式,他的动机和需要,等等。第三,是来访者在时间线索上所展示出来的内容,尤其是当下,即在与咨询师讨论的过程中,发生的认识(心理活动)内容。第四,是咨询师自己在当下的认识(心理活动)内容。总之,是围绕着来访者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要点,不是咨询师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而是想方设法促进来访者把有关问题的方方面面的事情讲清楚了,把话说完了。这样,来访者通过充分地表达,完成了对自己所面对问题的相应事实的更全面、更深入、更客观的认识,自然会向事实回归,并采取有利于主客观统一的有效行为。
      当然,咨询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要处理,我们现在只是把心理咨询的要领做一归结。我们最终发现这二十二个字是时刻要刻在脑子里的。
  “他想说什么?”――“无上密咒”。
  “让他把话说完!” ――“六字真言”。
  “澄清真相、回归事实的讨论”――“十一字要决”。

   我们的咨询和讨论都可以结束了,思维训练也可以暂告一段落了。   
实操训练: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准备使用的咨询要领和口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