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孤独的游戏【转载】
(2010-08-16 15:54:28)
标签:
亲子关系汤姆笼子潜意识贝蒂娜美国情感 |
分类: 精神分析学理论 |
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投射在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惑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因为你只是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对他,他才满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满意。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藏着一个“你必须如此,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它的完整表达是:“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不过玩这个游戏的人,通常只意识到前半句,即“我对你好,你也该对我好”,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威胁信息。但作为被投射者,你会清晰地感到这种威胁,你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你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对他表达你的好,否则他会不满意,而且你会为此付出代价。
l
一、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二、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助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三、迎合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玩弄我的坏蛋。
四、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性感,这么有吸引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性无能或冷淡者。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相辅相成,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常见的孤独的游戏。前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强大,你很无能,你必须听我的;后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无能,你很强大,我必须听你的。如果一个执着于权力游戏的人碰上一个执着于依赖游戏的人,两者会相处得相对比较默契。
l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尤其是于人建立亲密关系。第一个势必建立的关系便是亲子关系。而我们最初也是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好”与“坏”的概念。
在一个亲子关系中,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和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于自己疏远,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坏”的。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父母普遍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一大优点,那么不难理解,在我们国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容易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坏孩子。
相应的,孩子容易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的问题,否则你就是坏父母。
如果父母特别执着于权力,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特别执着于依赖。他不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赖的,到了学校、社会和爱情中,他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游戏中。
因为他潜意识中认为,依赖是好的,会促进关系的亲密,独立是坏的,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对的,但到了其他关系中,这大多数时候是错的。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好”与“坏”的观念,到了家外面,都会有些不适应,都需及时调整。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我们却仍然一直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并继续执着在从家中形成的逻辑里。
譬如,一个玩依赖游戏的男人,在家中,依赖可令父母对他更好,所以他会一直觉得依赖时自己是“好我”,等他依赖时,别人就会亲近他。然而,当女友因厌倦他的依赖而表现出对他的疏远时,他会变得更加依赖。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潜意识上认为,他越是依赖,别人会越亲近他。这种潜意识阻碍他如实地看待问题。
l
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的逻辑上。并且,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只是一套逻辑。我们会自动认为,越危险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执着于这一套逻辑上,只有这样做才能拯救自己。
就如那只熊,以前,它在笼子里,假若挨打,它就尽可能的缩成一团,这样会让自己的痛苦尽可能的减少。等走出笼子后,再次挨打,它仍热只是会缩成一团,但却没有意识到,它可以打滚、逃跑甚至反击。
这也是珠海虐待保姆案中,当雇主魏娟折磨小保姆蔡敏敏时,蔡敏敏变得更听话的逻辑。在蔡敏敏的家中,听话会令她受到保护,所以她在遭受折磨时变得更加听话,但却完全没有料到,在魏娟这里,你越听话,被折磨得就越厉害。
只有少数人在遭受打击后,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调整它甚至放弃它,而去形成一套更新的、更灵活的、更适应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考特派克称,你应当及时地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相对而言,依赖更容易是女性的特点,而执着于依赖的投射型认同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譬如,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女子结婚后变得不敢开车了,于是无论去哪里都必须由老公开车陪着。
这常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在作祟,这些女子的潜意识中认为,作为女性,依赖是好的,可以促进于爱人关系的亲密,独立的坏的,会导致爱人疏远自己。
如果爱人恰恰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她们这样做就会导致皆大欢喜,男人尽管常常批评她无能,但心里很享受太太离开自己后就活不下去的感觉。
然而,一旦爱人不是这样的人,她的这种做法便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贝蒂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一所声望很高的大学,并且取得了艺术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她嫁给了一个电子机械师汤姆,他们有两个孩子。
贝蒂娜是镇议员,看起来很聪明能干,显然有能力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但除了家庭问题。只要是家事,不管多琐细,如果没有丈夫的建议,她就不能做决定。譬如,家里的一个水龙头坏了,他在给水管工人打电话前,一定会先给汤姆打个电话,征求他的意见。
一开始,汤姆只是把这种行为当作是小小的骚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厌烦和愤怒,并对此警告贝蒂娜,希望她不要这样做,贝蒂娜则在痛哭流涕后承诺改变,但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
l
这是两个逻辑的错位。作为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贝蒂娜确信,要于丈夫关系亲密,关键是要说服他相信自己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因此她陷入了婴儿的状态,诱导他的丈夫来扮演照顾自己的角色。然而,汤姆自己没有对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他并不享受一个大权在握的照顾者的角色,相反他觉得妻子不可理喻,因为她的能力这么出色,显然能轻松解决很多家事。
我一个朋友,她的家离单位很近,而男友的单位则离她的单位很远。她常上夜班,会在晚上10时后下班。每当上夜班时,她会渴望男友开车去单位接她,把她送回家,然后目送她进家门。当他这样做时,她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一开始,每次她上夜班时男友都争取来接她,但后来,他觉得这样实在很不划算,因为她回家很方便,而他来一次很麻烦。于是,他和她商量,能不能少接你一些,比方说,以前每次都来接,现在减少到一半的时间。
她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些过分,不得已勉强答应了,但刚答应那一瞬间,她脑海里便闪过一丝念头:“他不爱我,是不是该分手了。”
l
这是一个经典的依赖心理的机制。看起来,依赖者似乎柔弱无助,但其实依赖的背后藏着威胁的信息:你必须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对待我,否则我就会考虑离开你。
这么小的事情就令自己有了分手的念头,她吓了一跳,当晚便打电话给我。电话里,她反省说,她的依赖是爸爸培养出来的,爸爸有很强的控制欲望,可以为她和妹妹做一切,但她分明感到,这种自我牺牲中藏着一个条件:你们必须听我的。
对于爸爸的控制欲望,她现在有了明显的抵触情绪。然而,恋爱时,我们会渴望延续过去的美好,同时修正过去的错误。所以,她既渴望能包容她的独立倾向,同时也能在她渴望的时候满足她的依赖。
不过,明白了这一点后,她懂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男友的问题,于是对男友的情绪便消失了大半。
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几乎势必会有一个权力欲望超强的抚养者。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出现的自主行为是受母亲欢迎的,并且会受到表扬,但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的自主行为却会导致抚养者的打击,起码会导致抚养者疏远儿童。所以,这个儿童早早就发现,要想拥有于抚养者的亲密关系,他最好表现得虚弱一些,他越没主意,越无助,抚养者便会对他越好,和他越亲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