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搭(一)教学反思
《搭一搭(一)》一课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本节内容主要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学生熟悉的搭图形场景开始,组织学生用小棒动手搭一搭熟悉的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先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结合操作活动进行交流,思考余数“1”表示什么意义。然后认识横式,思考余数“1”如何在算式中表示出来。从而引出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结合每一步的操作,说说横式中每个数在操作中各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1”是哪根小棒,为什么会剩下。在理解的基础上填写单位。让学生发现13÷4=3(个)……1(根)商的3表示可以搭3个正方形,余数的1表示还剩下1根。从而明确 “3”后面的单位应该是“个”,而“1”后面的单位应该是“根”。其次,再通过用14、15、16……20根小棒搭一搭,画一画、填一填的活动一起来探索、发现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发现14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2根;15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3根;16根小棒正好可以搭4个正方形;……19根小棒可以搭4个正方形,还剩3根,如果再添1根,就可以再搭一个正方形……每次余下的根数都比4根少……根据观察发现:随着总根数的依次增加,余数循环出现:1、2、3、0、1、2、3、0,余数都比4小。为什么余数都会比4小呢?学生通过操作,结合算式发现:如果剩余大于或等于4根,就还可以接着搭正方形。那余数都比4小呢?还是余数都比除数小呢?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确定一个数,画一画三角形和五边形,并写出算式。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余数不是都比4小,而是比除数小。
本节课我注重将具体的操作活动与抽象的算式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来发现并理解,在除法算式中两个单位为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二,让学生经历大量的搭、画、填一起探索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让他们发现余数不是都比4小,而是余数都比除数小,进而有效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快乐自觉地学习新知,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及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