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的教学反思
(2010-08-13 16:39: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反思 |
思想文化课的教与学
一、教师的教
(一)观点用情景来映衬
虽说思想观点总是理性的、概括的,但拥有思想的人却是感性的、生活的,可以说也正因为那些思想家、文化人有着比常人更感性的体悟,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才会有常人没有的智慧和思想。况且,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自然流露在他们具体的言行里、现实的生活中。通过“烧伤仆人了没有?”、“苛政猛于虎也”、“齐景公问政”等故事的引用,使“德政”、“礼治”等的观点因为有了孔子生活和言行情景的映衬,变得具体、可感,仿佛我们就是被孔子问及的那位仆人、是伴随孔子左右的弟子。
(二)逻辑由人物来引领
本节课涉及历史的逻辑、教材的逻辑、历史人物的思想逻辑、学生和教师的认知逻辑等,这条“迪尼斯路径”的起点在哪儿?从课文题目看,没有“家”何来“鸣”?从学生的认知看,没有“人物”何来“观点”?没有“观点”怎知“背景”?所以我改变了教材原因——过程——意义的逻辑顺序,以人物为起点把“谁——说什么——什么要这样说——说了带来怎样的意义”作为教学逻辑组织教学。
(三)历史用社会来印证
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百家争鸣》它的教学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历史学科教法。在学习孔子教育成就的时候,插入2007年山东大学组织的“孔子思想与中华文化论坛” 和周勇博士撰写的《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教育著作;从今天政府治国思想和举措中追寻其历史的渊源,乃至把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运用到班级管理的情景假设,我都在试者告诉我的学生,过去的历史走到今天就是社会。当今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与它的历史血脉相连,所以,历史总能在社会中找到印证,社会里常能见到历史的影子。
二、学生的学
诸子思想博大精深,就一个孔子国家专门成立“孔子研究院”,国际上有多少专家、学者穷其毕生精力在学习、在研究!而我们要在一堂课里,让八年级的学生了解儒、道、墨、法、兵五个学术流派的主要观点,那也只能、只要求教学点到为止,当然我不是说,教学中只要罗列观点,死记硬背,而是努力使观点从情景中反映出来,能结合社会背景,理解认同,甚至把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时代,成为那个争着发表观点的人。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一)阅读与归纳,感知材料
阅读整体感知学习材料,用列表归纳的形式提取重点内容,是思想文化课日常教学的传统做法,我觉得也是切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角色与选择,判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