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 赏析
(2011-06-01 12:37:18)
标签:
杂谈 |
摹写精微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细节描写赏析
《儒林外史》虽是长篇小说,但在细节描写上却极尽毫发之微。它借助生活细节的夸张和放大变形,实现了对人物形象的精彩刻画。在作家笔下,匡超人由先前的大孝大善、大慈大义,蜕变而为追慕名利、虚伪做作的忘恩负义之徒,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一、细节画其忘恩。
匡超人原本是心地善良之人。他在父亲重病时极尽孝道,白日杀猪磨豆腐,照顾行动不便的父亲出恭,夜晚还要习书,为参加科举做着准备。但在考取功名后,他先前的素养和良善仿佛一夜间消失殆尽,他彻头彻尾变成另外一幅模样。小说集中刻画了他对待先前有恩于自己的几个人的态度转变。他曾经得到潘三的多方照顾,甚至也曾通过潘三的途径而做枪手代考,获得一些好处。潘三犯事后,“匡超人不看便罢,看了这款单,不觉飕的一声,魂从顶门出去了。”此处细节写出匡超人外表庄重而实则脆弱的心理特征,也为后文他对潘三态度的转变设下伏笔。当他考中举业回到杭州时,他却连去狱中瞧看潘三都不肯。他说:“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遭到蒋刑房的抢白后,他又说:“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到不值甚么。”这就明显是托辞借口了,只因中了科举,便忘情如此,其人品质之恶,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对其有恩、帮助他落难时还乡的马二先生,他还横加诋毁,足以见出科举对他人性摧残改变之大,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二、细节画其虚伪。
匡超人原本有家室,是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抚院办差郑老爹的女儿。他到京师拜见李给谏时,李给谏问他可曾婚娶,他却怕自己丈人身份卑微而说了未娶的谎话。为此,他又在李给谏的帮助下,娶了辛小姐。这是一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匡超人因虚伪而胆怯,却又因胆怯而做出一番连常人都不敢做的恶事来。他虚伪的表象下,是其自私的心地在作祟。他回到杭州时,恰逢哥哥来报妻子郑氏的丧,他悲伤、痛悔的表情没有,却端足了官老爷的架子:“他是个诰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替他追个像,把凤冠补服画起来,逢时遇节,供在家里,叫小女儿烧香,他的魂灵也喜欢。”匡超人大概忘了,自己强行逼迫妻子到婆家居住是妻子致死的原因。他不但不为自己另娶辛小姐感到丝毫的自愧,反而却要通过打点门面为自己开脱。他的虚伪和做作,邪恶和冷酷,在一番貌似有道理的话里暴露无遗。
三、细节画其无知。
匡超人考中了举,似乎应该是个博学的儒生了。但他在考科举的过程里,不但被磨去了善良、慈孝等好的品质,连学问似乎都大打折扣了。他对人情世故是毫无经验的,只知道摆足臭架子,对于所中举业,也只是吹牛的成分多,实际的学问少。他对景兰江吹嘘说:“前日太老师有病,满朝问安的官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坐在床沿上,谈了一会出来。”且不说他的官阶有多大,可享受如此待遇,单是他自我吹嘘、自抬身价的胡说,就已经把他对于官场人情的无知活画出来了。他在吹嘘自己文名之盛时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对于名姓前冠以“先”字,他竟然还要解释为“乃先生之谓也!”其人自吹自大的无知的泡沫,在细节处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竟有喷饭之乐。
《儒林外史》的细节描写是成功的。它的人物塑造,正是在人物自身的语言、心理、情态描摹处显出笔力。鲁迅说它是长篇而为短制,虽是谈及其结构特征,用于形容其描写技法,也是很恰当的。
、讨论一: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
为自己开脱辩解
|
你的独特感受
|
|
对待家人的态度
|
执意送夫人下乡
|
|
|
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
|
|
|
置办丧事
|
|
|
|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
|
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
|
|
怕承担赏罚明之虞
|
|
|
|
恬不知耻自夸
|
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