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2023-02-13 14:35:26)
标签:
四董小学李淑婷 |
经典的书籍值得一读再读。一些经典的书籍,我们浏览一遍以后,可能没留下什么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用心地反复阅读后,可能一些触动自己的东西就越来越清晰。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对这句话我深有感触:
一、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把孩子教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让一株植物长得更茂盛、更笔直,肥料和修枝可以帮我们的忙。我们可以尽己所能的喂它一些比较好的肥料,把长歪的枝条修整修整。通过对这些调整,就会变得不一样。最后的长势和成果,可能你连想都不敢想。
但我们的孩子,他不是植物,不能做简单地机械化地处理,不能做普通的行为驯养。要想把他们教育好,就要把他们当成有血有肉的人。只有把他们当成有血有肉的人,你的教育才有效果。
把孩子当成有血有肉的人,说着是很容易,但做起来也是困难重重的。我们的双减中特别强调了作业的量,希望作业越少越好,但质量上要提高上去。其实有时作业增多了不少,我们却没有烦累感。这种感觉你有过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很多时候烦累,并不是因为量的增加,而是因为增加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遇到自己喜欢干的事,有时真的是没日没夜都不觉得累。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二、自我发展
所谓自我发展的人,是指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有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有成长的渴望、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的人。这也是有发展潜力、有美好未来的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共同特征。
怀特海先生认为“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
王应康老师也这样说:“教育不能把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学生当作工具,更不能用各种方式去打磨作为独立存在的个性。保护并引领独立个体的自由发展,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教育是把“双刃剑”,它可以发展人、完善人,也有可能扼杀人。面对生命,真正的教育成果并不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发现和挖掘。我们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享受求知的美好。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触及了教育的本质。
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课堂上端端正正地听教师讲课,那不是学生学习的需求和生命的渴望。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因此,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关键,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造就自我发展的人。
这本书的要义,不仅仅存在于课程、学科学习中,更重要的是渗透在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当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知识僵化而是让它更加生动活泼,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活力、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