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016-04-15 19:33:59)
标签:
四董小学赵小英教学随笔 |
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有效的一种方式,运用得当会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运用不恰当,会适得其反。
我们为什么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式这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学科的价值?如何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本学科感兴趣?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这些带给我们的思想带来必要的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应该是在解放思想之后的一种科学的方式,也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的体现。
小组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这边刚布置完所要探究合作的任务,学生就会立刻聚在一起。这期间没有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对问题的了解就会浮于表面。学生反映出来的则是有的神采飞扬的乱说、有的则是沉默无语。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问题的多样化解决,这些只有在学生个人进行独立思考,有个人的独特见解才会使效率得以提高。
2.
往往发现在小组内主导的是那些1号学生,他们活跃的身影、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
3.
分组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小组学习中调动、关注弱势群体。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要采取轮流制。
以弱势群体为中心展开合作探究,立脚点要关注到这些学生。
小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纪律。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技能。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现象,协调各个组员发言的内容,鼓励大家想新思路。重点培养学生的协调技能。
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质量和有无新想法给组员评价打分。鼓励同学间相互尊重。
汇报员——集合组内研究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引导同学在交流中学习,培养交流技能。
监督员——两个监督员监督组内以上四个岗位的执行情况。
4.
在交流汇报时,我们往往发现:一人汇报,其他人窃窃私语;大家争相发言、互不相让、无组织、浪费了合作时间;个人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汇报交流的技巧。教师可以在合作学习前正面教给方法,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询问不明白的问题”,“认真听同学发言,说出你的看法、意见”,“认真听,评出最佳选手,说明理由”。教师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个别引导,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技巧,做到“润物细无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