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教学反思
(2011-05-10 18:26:59)
标签:
四董学校教学反思刘江娟杂谈 |
|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一课是第五单元《水的变化》的总结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水的形态变化的知识综合起来,从构成水的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与循环变化规律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要以此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扩展到自然界循环变化的认识。 教学本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本课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形态变化,教材只画了一张图画,几个词语提示要通过活动来解决。第二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重点,而教材上只有一副插图,没有什么提示性的语言。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将教材进行高度整合,将理性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将单调的内容形象化,将死图复活。且本课教学自己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注重知识间的衔接与联系,过渡自然。我手举一杯清水,问学生:“水,大家熟悉吗?”这样一个普通又简短的问题,立刻亲切自然地把学生拉近,把学生引入课堂。然后又利用抢答的形式来复习前几课学过的知识,这样既简单,又轻松自如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各个环节之间;另外精心组织过渡语,让本来联系不紧密的内容严密自如的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在教学水的形态变化时,我利用“找家”的游戏,让学生认识水的各种变化属于哪一种形态,各种形态的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再结合前几节课的知识进行综合。备课时,我精心编写游戏规则,准备色彩鲜艳,活泼可爱的表演头饰,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使课堂气氛活跃,游戏表演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在教学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时,我采用了观察——思考——交流——汇报的学习方式,课件画面活泼生动,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入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回答很全面。当问到“下雨、下雪后降到地面的水跑到哪儿去了?”有的学生说,被太阳一晒,蒸发到空中变成了水蒸气;有的学生说,被花草树木、庄稼吸收了;甚至还有学生补充,被植物吸收后太阳一晒,又蒸发到空中,变成水蒸气了;有的说,渗到地底下去了......这些回答,让我既惊又喜,让学生用简单文字、箭头、表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学生画出的图形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四、突出科学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探寻科学奥秘更加积极。 总之,这节课使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既培养了观察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