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长篇文学

这一篇,我把我所有最喜欢的诗都放进去了。
上学时,每天听到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篇全文背诵」现在才后知后觉,这像一个意味深长的暗号,老师告诉大家的是,那些不用背的,其实你忘了也无所谓;而这些要背的,是我给你们挑的宝藏。你们揣着,现在不一定能懂,但它们太好了,我想告诉你们,以后的某一天或许你们终会明白。
所以小时候背下来的诗文,有什么用吗?小朋友都要学说话,要接触最初的语言,当他们学会了一些基础用词,你希望他们最初接触的是什么句子呢?如果可以选,会希望自己年少时读到的第一句话,是怎样的呢?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上,想起记忆中的句子,我们是愿意记起「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还是「来来,叫叔叔好,叔叔给你糖吃」?
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好的诗文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意境缠绵,是千年以来,语言的精粹。诗好,好就好在纯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现在到了一个信息空前繁荣的时代,却低估了记忆对于我们大脑和心灵的重要作用。碎片式的信息,看过就忘了,而有时候书上的一两句话,或是谁写的只字片语,却会成为人开心的源泉,甚至可能是前进的信念。只有最初曾印在记忆基因里,人才会真正愿意去理解它们。
诗带画面感,因此也无需害怕所谓的深文奥义。将一首诗解读出几万字,那是学者们的事;而读着赏玩,是普通人的权利。当日「诗经」三百,雅俗共赏,其实很多都是民间唱着玩儿的。普通人知道些古诗词,最主要还是面对美景,拍照发社交平台时不那么地词穷。比如站在山上突然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于是拍完照片发朋友圈编辑文案时可以用,「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而不是只会说,握草!!!太美了!!真尼玛美死了!!!当我有些经历或者游历之后的某一刹那,能和这些诗词的描绘彼此映照,那种不论古今的共鸣感,特别会令人豁然开朗,心思通达。
中国的诗歌本身就是美学教育,所以人们很喜欢讨论以情入景之类的,是体验,是感受,与辞藻未必有必然关系。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我特别喜欢的一首「问刘十九」,我不用引号了真是麻烦死了,白居易这样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意象朴实,色彩绵密,实际并无华丽的修辞,细品却是酒中有真趣,情味至盎然。
人有一生的时间去接触各色日常语言,娴熟日新月异的网络黑话,却只有那么一小段时光,可以名正言顺地,朗诵母语中最简约又最美丽的句子,然后将这些片段和画面记下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
那些诗就埋在心里某个地方。要到适当的时候,火光一亮,才能明白其中美妙——年纪越长,懂得越多。那些诗,那些画境,我揣在心里,不一定知道具体有什么用,但总比没有要强出许多。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逼迫他背下各种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