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章回小说中的数字文化
——以《西游记》为例
汉语言文学106班
崔陈敏
【摘要】《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书中出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这些数字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包含着中国古代深厚的数字文化。
【关键词】西游记;数字;文化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出彩之处太多太多。例如:夸张并且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计;精彩绝伦的修辞艺术;辞藻华丽的赞赋诗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扬善惩恶的小说主旨等等。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西游记》中出现过的那些数字,以及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90后的我,最早接触的《西游记》是央视86年版的电视剧《西游记》,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不仅让我记住了六小龄童所扮演的活灵活现的孙悟空,也深深地被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神奇能力所折服。年龄渐长,慢慢开始了对小说《西游记》的阅读。不同于电视剧,小说带给了我更多的心灵震撼,尤其是那些“游走于”小说间的数字,让人充满了好奇。例如:悟空的七十二变,八戒的三十六变,沙僧的十八变,为什么他们的师傅叫唐三藏而不是唐四藏,为什么他们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等等……
下面,本文将以数字“三”为例来阐述我的观点。
1《西游记》中的数字“三”
在《西游记》中,出现过的数字很多,而数字“三”可谓是常客,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多。以下是一些有关数学字“三”的内容。
三藏:指佛教经典,即经、律、论。经是佛自述的理论;律是戒律规则;论是后世信徒对经义的解释。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总称。书中关于三藏是这样解释的,三藏是法、经、论,法谈天,经度鬼,论说地。三藏共计15144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唐三藏:玄奘为太宗李世民西天取经,太宗十分感激,亲自为玄奘送行,并与结为兄弟。同时还为玄奘起了雅号,指唐为姓,指经取号,作唐三藏。
三乘:佛教引导和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途径或方法。据此分为小、中、大三乘,乘是途径、渠道的意思。书中唐僧原来念的是小乘佛经,因为小乘佛经只能自度,不能度他人,太宗李世民为了大唐江山永固,自己长生不老,便令唐僧西天为他取大乘佛经。
前后三:即佛教所说的前生、今生和来生。也称前世、今世和来世,或过去时、现在世和未来世。指众生个体存在的时间,现在的生存叫今世,过去的生存叫前世,命终之后的生存叫来世。
三厌:道教禁吃三种动物,即天上飞的大雁,地上跑的狗,水里游的黑鱼。这是因为大雁对爱情是忠贞不渝的,它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狗对主人是无限忠诚的,黑鱼是孝鱼,为了母亲的生命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不过还不吃牛肉,因为牛为了人类作出无私的奉献。
三空:佛教认为我空、法空、我法俱空,三空也是三解脱的意思。
三灾:佛教把战争、瘟疫和饥馑称为三灾。
三教:《西游记》是一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广泛的书,三教是他三条重要的思想脉络,三教指的是儒、道、佛。
三三行:佛教术语,即三三昧的修行。三三昧又称三解脱门,是进入涅槃(超脱生死轮回)的三道门槛。一是空解脱,要认识到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二是无相解脱,要认识到事物相状的不同也是虚幻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三是无愿解脱,要认识到无论生与死,都不要刻意去追求。
弱水三千,乃是流沙河界:弱水是指流沙或沼泽地,三千有几种认为,一种认为是水深三千,实际上并不是准确说水深三千丈,二是说很深。另一种认为是水的面积宽广的意思。
除了以上的名词,在《西游记》中出现的“三”还有:
唐三藏的三个徒弟:大徒弟(孙悟空),二徒弟(猪八戒),三徒弟(沙僧);白龙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尸魔三戏唐三藏等。
2 数字“三”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像上面所举例的这些有关数字“三”的内容在《西游记》中还有很多,试问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三”出现在小说中,是巧合吗?是作者无心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与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数字文化有很大关系。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数字的国家,因而数字文化也就特别发达,一个简单的数字可能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有的数字看似简单,可是它有着十分复杂的文化内涵,而且它的象征意义往往无限扩大,并赋有神奇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一种深不可测的程度。
2.1“三”代表了古代文化中的“多”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对“三”的解释是:“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在这里,许慎将“三”解释为是“多”的意思。再联系我们的汉字,三石为磊、三水为淼、三木为森,以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举一反三”、“三思而行”,所以可以确定将古汉语中的“三”理解为“多”或者说是“无限大”是准确的。“三”为“一”“二”之和,也是奇偶之和,同时也有“多”的意思,再进一步就可以引申为“无限大”的意思。因此在很多古文中,出现“三”的地方往往含有“多数”的意思,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
2.2“三”反映了古人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
从“一”到“二”,增加的仅仅是“一”而已,但从“二”到“三”增加的已不仅仅是“一”了,从表面上看,这仅仅反映了古人对于数字的认识。但从深层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这是古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这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印证: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史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换句话说,事物从一到三是一个逐次出现的过程,而自三以后一下子飞跃到了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