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城:基于思维品质提升,创新试题命制

分类: 前沿聚焦 |
基于思维品质提升,创新试题命制
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
试题具有“指挥棒”和“体检仪”的双重价值:通过命题内容、方式的创新导向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借助试题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成因,调整教学策略。小学数学学科评价目标经历了从强调“双基”到关注能力,再到评价学科素养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数学思维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所设计的试题、习题,要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灵活、深刻地思考,提升思维品质。本文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角度,以“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谈命题的改革与创新。
一、创新试题的素材与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
“问题解决”不仅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但在现实学习中,学生往往被动地解题,对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更是兴致索然。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习题,造成学生眼中只有“解数学题”,没有“问题解决”。命题时,我们要有求变意识,尝试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感、新奇感的试题素材,以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试题1:
本试题考查内容是圆的面积,评价素养是应用意识。试题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披萨情境,创设具有挑战性、迷惑性的问题:两个6寸的披萨相当于一个12寸的披萨吗?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圆的面积知识帮助判断、说理。
传统的应用题往往条件与问题相匹配,且问题指向直白,只要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套用解题公式即可。而当下的命题,所设计问题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主动发现所解决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如相对于提问“12寸披萨比6寸披萨的面积大多少”,学生在思考“服务员这样处理合理与否”时,需要经历独立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才能发现“2个6寸就是12寸”貌似“合理”的生活经验中蕴含着数学应用——披萨的多少在厚度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面积的大小。这个主动运用圆的面积知识进行说理解答的过程,也就是变“解应用题”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紧扣知识的本质与联系,促进学生深刻地思考
小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受到直观感觉的影响,以“眼见为实”替代理性思考,容易被外在表象所迷惑而忽视探究内在本质。因此,我们要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命题时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深刻地思考。如试题2:
本题考查内容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评价素养是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创设说理判断情境,引发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或动手画一画,再进行对比、观察,在个性化操作与说理中进一步理解相关几何图形的特征与性质。
试题命制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对于知识的考查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深入思考“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样”。对于认知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层面,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反思与提炼,揭示知识的本质与隐藏的规律。如上题就渗透了“已知三边的长度是确定唯一三角形的充分条件”的数学发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直指本质特征的思考习惯与概括能力,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思考,令思维走向深刻。
三、给予发挥的机会与空间,引导学生灵活地思考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多角度甚至另辟蹊径地展开思考,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化思路,寻找合理、便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是一个灵活应用知识的过程。所命制的试题要既可以考查低阶思维,又可以考查高阶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解决问题的机会与空间。如试题3:
<=""
span=""> alt=图片 class="rich_pages" data-galleryid=""
data-ratio=1 data-s="300,640"
data-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8HMoJSbX4mMhInnib42t0ia
本题考查内容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评价素养是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本试题创设正方体的切割情境,可以选择不同方法灵活解决问题:一种直接利用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具有特殊性;一种利用表面积定义,两个小长方体包含8个相同的长方形面和4个相同的正方形面,具有本质性;一种利用了表面积前后的变化,发现切成两个小长方体增加了2个面,8个面即8个 a²,具有灵活性。
教师在命题时需尊重个体的差异性,避免“一题一解”限制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要重视探究过程的多样化,给予“一题多解”“同题巧解”的空间,激发并鼓励其发散思维。试题既要“下有保底”,可以考查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应用,又要“上不封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令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
四、针对思维的障碍与盲点,培养学生周密地思考
思维的周密性指的是思考问题时要周到、全面。具体体现在解决问题时能认真解读题意,细致筛选信息, 理清条件与问题中关键字、词的内在意义和数量关系,以保证思考问题细致周全,不遗漏、不疏忽。要培养学生周密思考的思维品质,所命制的试题就要读懂学生思维的障碍与盲点,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设置问题,引发反思。如试题4:
本题考查内容是三角形的特征与性质,评价素养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有一个“隐蔽”条件,即三角形第三条边的长度。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可以判断第三条边可能是2厘米,也可能是4厘米。看似有两种可能,但如果底边4厘米,那两条腰都是2厘米,违背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文似看山不喜平”,命题亦然。试题要能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暴露其考虑不周、意想不到的心理盲点,从而有助于教师分析其产生原因。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历解题方法从好像不可能走向多种可能,解题结果从似乎不确定走向唯一。如此抽丝剥茧式的思考过程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也能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理性思维引人入胜的内在美,更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全面。总之,命题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知识为基础,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任务驱动,创新试题命制,以发展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深刻性、灵活性与周密性,提升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