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
《平均数》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上杭县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上杭县实验小学
磨课要点
1.起点:
教材逻辑起点: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的平均分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生学习起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平均成绩、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平均数”。
2.终点:让学生真正感悟到
3.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的意义的建立,以及特点的发现。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和对两张统计表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用“平均数”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差异。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例1例2
P90-9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平均数
1.师:有喜欢打篮球的吗?这是实验小学篮球社团的同学正在进行投篮比赛呢。瞧,他们分成两个组,每人投10个(出示课件),哪个小组投篮水平更高?请你们当裁判。
小结:人数同样多的情况下,可以比总数。
2.师:第二小组还有一位同学也参加了比赛,现在比总数行吗?为什么?怎么办?
3.揭示课题。
师:这个同学说比较平均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设计中通过比较人数相同的两组数据,可以比较总数得出。人数不同比较总数就不公平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合作探究,理解平均数。
1.感知平均数
师:都同意比平均数更公平吗?估一估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多少?
2.合作探究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眼看出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多少呢?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先独立思考,想好了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汇报展示
师:第一小组平均数是多少呢?谁愿意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1)移多补少法。
师:谁能给他这种方法取个好听的名字?这种把多的移给少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
小结:平均数是介于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板贴:最小值<</span>平均数<</span>最大值)
(2)计算法。(6+9+7+6)÷4=7个(板书:先合后分)
4.理解平均数。
(1)7表示什么?(板书:整体水平)平均数是7意味着他们每个人就是7吗?
小结:看来可能比7多,也可能比7少,也可能就是7,所以7是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它是一个虚拟数。(板书:虚拟数)
5.运用诠释
(1)基础练习:求出第二组平均数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第二组同学的平均数。
(2)再次比较
师:再与第一小组比一比,你觉得哪个小组投得更准一些?为什么?
三、连接生活,体会平均数
1.身边的平均数(课件出示)
2.如图是某小学10岁儿童的平均身高的情况,请你看图思考以下问题。
(1)请你估一估学校10岁儿童平均身高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晓明2020年正好10岁,他的身高是134厘米多一点,看到这个信息你有什么话说?你能对他提出一点建议吗?
设计意图:散点图能够直观地表达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意义。两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数据整理、描述并做出判断分析的过程,而这正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
3.如图是某公司员工工资图,请你看图回答问题。
(1)你作为应聘者你愿意去哪个公司?
4.求平均数的公平性。
师:为什么求平均数需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呢?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整体水平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