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廷建:参加2020年福建省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活动心得体会

分类: 学习心得 |
定位高
——参加2020年福建省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活动心得体会
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2020年8月17日至19日,我参加了在南平武夷山市举办的福建省小学数学教研员研修活动,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本次研修活动,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效果很好。主题有“如何做好教研员”“如何构建区域教研模式”“如何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内容有省外专家讲座与点评,省内教研员经验分享,省内优秀教师执教展示课。形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教研员积极主动参与卷入、互动研讨、汇报展示,变听讲式为卷入式,变指定式为抽签式,让教研员的眼、手、脑、口真正“动”起来。与会教研员通过学习观摩、分析思考和交流讨论,进一步拓宽了专业视野,发展了专业思维,提升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取得了很好的研训效果。我的收获与感悟是:
一、教研员:角色定位要高
围绕“如何做好教研员”这个研修主题,活动采用“提出问题进入思考——随机抽签做出汇报——带着思考观看录像讲座”的卷入式研修方式。让每个教研员成为本次研修的主角,目的是引导教研员学会提问、不断思考、敢于表达和善于反思。
主持人提出问题:“优秀教研员是怎样的?”要求大家先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随机抽签小组汇报,最后观看专家录像讲座。
当时,我对优秀教研员的理解是这样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高,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充分发挥研究、示范、引领、指导、辐射和服务的作用,能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是学科带头人,是教学专家。在小组交流讨论后,抽签汇报时,有的小组认为,优秀教研员要精通业务,要善于沟通,要学会表达,要乐于奉献,要身体健康。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一个优秀教研员,不仅要业务能力强,而且要善于沟通表达,乐于奉献。我认为这是教研员的基本要求。厦门思明区教研员吴伟华提出:“一个优秀教研员,要建好一门学科,带好一支队伍,做好一项研究,引领一个方向。”吴老师对优秀教研员的理解,既有高度,也有宽度,将学科建设、教师培养、教学研究和教改方向作为教研员的核心目标任务,与时俱进,让我们深受启发。
在此基础上,大家再观看上海曹培英老师的“如何做好教研员”的录像讲座。曹老师认为,教研员是学科专家、教学专家、教育专家,这是把教研员的角色进行高端定位,自我对照反思后,感到我们教研员与“三专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教研员要不断修炼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要不断夯实专业功底,包括拓宽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思维和提升专业能力。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包括教学研究、教材分析、教学分析、教师培养、教学指导、教学调研和质量监控等。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位优秀的教研员。
最后,大家听取泉州苏茜茗老师的《追寻成长的足迹——我是怎么做教研员的》专题讲座,她结合自身丰富的教研员实践经验,从专业底色、角色定位、课堂观察、研究历程和团队成长等五个方面进行分享,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她的高定位、高水平、高引领、高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教研业绩,是我们教研员学习的榜样。
二、区域教研:实际效果要好
围绕“如何构建区域教研模式”这个研修主题,活动同样采用“提出问题进入思考——带着思考观看录像讲座——小组成员交流区域教研经验——随机抽签小组代表汇报”的卷入式研修方式。
主持人提出问题:如何构建区域教研模式?要求大家先思考,再观看专家录像讲座,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随机抽签小组汇报。
浙江孙钰红老师的“一题一队:区域深入卷入式研训的实践探索”的录像讲座,基于经验课堂的构建,着眼于“题”做研训,着力于“队”促成长。从习题、例题、试题和拓展题出发,引导参与教师深度卷入,亲历过程,充分体验,深刻感悟。这种以小见大全新的教研模式,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全员参与,取得了很好的研训效果,深受教师的欢迎,很值得我们教研员学习和借鉴。
观看专家录像讲座后,各小组交流本区域有效的教研模式,并推荐一个优秀教研案例现场分享。在小组汇报展示中,龙岩永定区的《基于教师需求的区域教研——以一次教师命题能力提升研训为例》,构建“调研——学习——实践——成果”研训模式,这种教研模式也是以小见大,顺应教师需求,针对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研训效果,获得与会教研员的好评。泉州晋江市的构建“赛训一体,赛训结合”研训模式,基于“如何对传统评选活动进行改造”的思考,改进研训方式,让兼职教研员、参赛教师、参与教师作为研训主体,采用“先培训后比赛”“先比赛后反馈”“培训——比赛——反馈”的研训模式。这种以赛促练、赛训结合的研训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同样取得了很好的研训效果,值得我们教研员学习和借鉴。
三、课堂教学:学习思考要深
围绕“如何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这个研修主题,活动继续采用“提出问题进入思考——带着思考观看录像展示课——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小组成员交流体会——随机抽签小组成员点评”的卷入式研修方式。
主持人提出问题:如何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要求大家先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展示课,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随机抽签小组成员点评。
当我观看完宁德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张清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这节录像展示课后,我觉得这节课非常精彩,设计新颖,让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想象创造,对话交流,说理表达,引发思维碰撞,让学生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了。
一是动眼观察。圆柱有什么特征,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张老师让学生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想一想、说一说,进行观察、感知、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比较分析、说理表达,提示概念本质,抽象出圆柱的特征。
二是动手操作。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还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检验。于是张老师让学生利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纸板围圆柱,引导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能围成圆柱?而两个圆形和一个梯形为什么不能围成圆柱?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说理表达,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三是动脑思考。动脑思考是这节课的着力点,也是创新点。张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借助一个圆想象创造一个圆柱,让学生借助一个长方形想象创造不同的圆柱,让学生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和三个不同的圆柱进行对应连线。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平面,实现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相互转换,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得到了有效培养。
四是动口表达。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说理表达,也是这节课的显著特点。如“只有一个圆,你能想象创造一个圆柱吗?”张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而且还让学生上台直观演示,说理表达,引导学生描述为“将一个圆片向上平移一段后,留下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了一个圆柱。”再如“只有一个长方形,你能想象创造一个圆柱吗?”张老师同样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直观演示,说理表达。有的学生说:“以长方形两条长边的中点为轴旋转,形成的图形是圆柱。”有的学生说:“以长方形的一条长边为轴旋转,形成的图形是圆柱。”还有的学生说:“以长方形的一条短边为轴旋转,形成的图形是圆柱。”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