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莲娇]《解决“正好”问题》教学设计
(2014-03-31 22:01:31)分类: 教学设计 |
《解决“正好”问题》教学设计
武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的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解决购物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3、沟通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能寻找出某数是给定数中的两个数的和。
教学难点:教学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点鼻子)
今天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把牛爷爷和图图都吸引来了。看录像:牛爷爷和图图与学生打招呼,并说带他们去购物中心买东西。
1、出示学具与价格
师:先看到了什么?(转笔刀)价钱是多少?(5元)
又看到了什么?(笔盒)价钱是多少?(6元)
还看到了什么?(彩色笔)价钱是多少?(7元)
最后看到了什么?(书包)猜猜价钱是多少?
(猜的真准,不多不少,正好8元)
师: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学生说一个师摆一张图片)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四种杂志改为四种学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再让学生把数学信息看、说、摆一遍,能对数学信息有更深入的了解)
图图拿着13元会问我们什么呢?(让学生试说)
师:究竟问我们什么呢,请听。(录音:用13元钱正好能买哪两种学具?)
师:图图问的问题是什么?(贴出过程2:问题是什么)
师:用13元正好去买几种学具?(两种)
师:问题中的“正好”是什么意思?(板书正好)并(让学生说意思)
师:对,就是买两种学具的总价钱不能多于13元,也不能少于13元,要刚好等于13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数学中的“正好”问题。(板书课题)
师:买哪两种学具正好13元?谁知道?(××同学,你来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图图随便选了5元转笔刀和6元彩色笔来尝试:(板书尝试)
师:图图选对了吗?(没有)
师:为什么?(比13元怎么样:少了)
师:那该怎么办?(让学生说)
师:图图和你们想的一样。(看录像:第一种调整的方法)
师问:所以用13元钱正好能买什么?(贴答案)
师:再看录像:(第二种调整的方法)
师问:说明用13元正好也可以买什么?(贴答案)
为什么图图两次调整的时候都是把价钱便宜的换成价钱贵的学具呢?(让学生说)
师小结:是呀,因为图图选的两种学具的总价钱,比13元少了,所以图图调整时把价钱便宜的换成了价钱贵的学具。
师:你觉得图图的方法怎样?那你们会学着图图的方法也找到答案吗?
师:我们也来选两种,同桌合作,先拿6元的笔盒。再拿8元的书包。
师:同桌两个人算一算一共多少钱?(14元)
师:结果比13元怎么样?(多了)
师:多了还能像图图一样把价钱便宜的换成价钱贵的学具吗?(不能)为什么?(让学生先说)
师:多了该怎样调整?同桌之间边讨论边摆。
师:谁愿意上台,边摆边说给大家听?(让两名学生上台把自己调整的方法摆一遍)
师:刚才图图尝试时,结果比13元少了,就把价钱便宜的换成价钱贵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这次要把价钱贵的换成价钱比较便宜的呢?(让学生说)
师小结:看来,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试算的结果进行有方向的调整。
如果试算结果少了,就把其中的一种调整为大一些的。
如果试算结果多了,就把其中的一种调整为小一些的。
直到找到答案,这种方法叫尝试调整法(板书方法1:尝试调整)
(2)教学“有序罗列”策略。
师问:是不是正好13元,不是。
师问:是不是正好13元,不是。
师:说明用13元正好能买什么?
师:牛爷爷是怎样找到第一种答案的?
师:牛爷爷是先拿5元的转笔刀再按顺序依次和剩下的每一种学具去试。(不是东试一下西试一下)
师:转笔刀与剩下的三种学具都试完了,(课件把转笔刀拿走)要想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牛爷爷该怎样继续下去?(同桌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该怎样继续下去?(把6元的笔盒拿出来,与彩色笔去试,6元+7元=13元,正好13元,说明13元正好能买什么?
师:还要不要继续,(牛爷爷的方法是与剩下的每种学具都要去试)所以还得继续把笔盒与书包试一试,是不是正好13元。(不是)
师:笔盒与剩下的学具也都试完了,接下来该拿什么了?(彩色笔)
师:与什么去试。(书包)
师:是不是正好13元?(不是)
师:彩笔和书包都试完了。把图片又像老师这样摆好。
师:谁能把牛爷爷的方法完整的试一遍。(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其他学生学着摆一摆有序罗列的过程)
师小结:牛爷爷的方法是先选出一种,再拿这种和剩下的每一种按顺序找,再选出一种,和剩下的每一种按顺序找,直到全部找完,这种方法叫有序罗列(板书方法2:有序罗列)。
这种方法,看起来好像有些麻烦,可你们不能小看这种方法,他呀,能够使我们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的答案。
(设计意图:由于数量关系简单,数据也比较小,学生会很容易找到答案。因此,让学生看、想、说、摆、演示等形式,以及同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相互研究、大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尝试调整、有序罗列等。)
(4)检验结果
师:你们怎么知道是正确的。(让学生说)
师:对,可以看一看两种学具的价钱加起来是不是正好13元。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板书:检验)一下吧!转笔刀5元,书包8元,5+8=13(元);彩色笔7元,笔盒6元,7+6=13(元),都是正好13元,可见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5)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指着板书)。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1、首先要看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还要看问题是什么?
3、接着要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解答?
4、最后别忘了解答正确吗?(也就是别忘了,检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四、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1)出示P59的体育用品,
师:图图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还是个爱运动的孩子,于是他又来到了体育用品专柜。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问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刚才学的“尝试——调整或有序罗列法”来解答,请拿出答题卡试填一填。(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汇报:这位同学的解答正确吗?谁来检验一下(2+8=10元,7+3=10元)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师:老师再提一个问题,你们会解答吗?(结束放映)
买
师:你也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一个问题吗?谁来解答?(让一两名学生提问题,再请学生解答和检验)
(设计意图:一道简单的练习让学生解决了其他生活中的正好问题,又学会了提正好的问题。使学生从乐学、会学直到创造性学的境界)
五、全课小结
1、今天学的知识是在数学书上第58页,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再看一看。
2、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解决“正好”问题
尝试调整
有序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