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方案]“有效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方案

(2014-01-24 16:51:10)
分类: 课题研究

“有效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方案

永定县实验小学    钟瑞玲  江秀林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根据邱廷建名师工作室《互动生成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的总课题,拟定子课题《有效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研究》开展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对课堂教学中有效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研究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改善师生行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落实、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作业练习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控等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改善;而学生的认知行为方式、情感参与、交流方式等也将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而这一切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4、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5、促进理论发展。当前国内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促进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建立更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1.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开放的心态、参与的热情、积极求知欲,成为课程资源的主题和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指出:“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成人,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

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在他的生成性理论中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接受式的,不是被动式的,不是复制信息式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自己对这些知识点的独特的理解以及主动构建的过程。”

华东 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四、预期创新点

1.教师方面:①能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②能有效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生成”;③能灵活地把“课堂生成”变成“教学资源”

2.学生方面:①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③学会数学思考,形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研究实验机构

本课题组在邱廷建名师领导和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成立永定县实验小学“有效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组长:钟瑞玲   江秀林

成员:兰碧云  温莲峰   游赛玲   黄美燕  李淑珍  童文锦

六、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 行动研究法:教师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通过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教学的有效方案,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2. 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的课堂教学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 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4. 案例研究法:实施案例研讨,开发差异课程资源。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课题组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以论文、案例或反思的形式及时总结课题实施中的优势、经验、教训,为后面更好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79月):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奠定理论基础。完成课题申请,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寻找实施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等工作。

2.实验研究阶段201310月—201512月):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扎实开展实质性研究。实验教师制定阶段计划,以学习、讨论、个人尝试、研讨课、集体交流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定期进行阶段总结交流研讨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对课题研究不断改进、充实、完善。并完成阶段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和成果。

3.总结阶段201656月):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课题成果展示等。

.预期成果呈现形式

实验方案、实施计划、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后反思及实验报告、专题论文、形成性评价方案等。

.条件保障

1)研究力量强。参加本课题组的成员都具有扎实的理论底蕴,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都是学校的一线骨干教师,都参与过一些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从而确保课题始终能朝着科学、前瞻的方向前进。

2)物质条件好。我校文献资料丰富,多媒体教学设备、录播系统等教学设施能完全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也有相应的教研经费保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