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邱廷建]观刘松老师《解决问题》一课有感

(2012-05-29 12:14:48)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习心得

重在发展思维   贵在寻求突破

——观刘松老师《解决问题》一课有感

 

有老师这样评价刘松老师的课堂:“随意而不失深意,风趣而不失风度,诙谐而不失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别有用心。”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的确,在千课万人 学导课堂教学观摩会上,刘松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这节课,他那简洁而深刻、沉稳而大气、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幽默风趣、洒脱自然的教学风格,让我回味无穷。他那善于启发、点拨和诱导的教学技艺,他那充满激情的教学调控艺术,他与学生充满智慧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的火花,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贵在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让我领略了刘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也让我领悟了“学导”数学课堂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一、教学设计,突破常规

用连乘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材只呈现了学生容易理解的一种常规解答方法,而没有呈现其他两种较难理解的解答方法,也没有提出相应的问题要求探究其他不同的解答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刘老师打破常规思维,突破常规教学,做到“跳出教材用教材”。一方面,改编例题素材。将教材例题中“学生做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改编为“车库停放车辆的情境图”,从平面车库到立体车库,实现了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化的突破。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变单一解法为多种解法。教学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他两种较难理解的解答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突破。另外,在巩固应用环节还设计了隐藏条件、多余条件和根据数字编题的练习,不但题型新颖、有趣味性,而且体现开放性,更富有挑战性,同样也突破了常规性练习设计。

二、借助直观,突破难点

解决问题的教学承载着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等多重任务,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性环节,而理解多种解答方法的数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呢?刘老师借助直观图形,课件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通过图形变换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突破教学难点。如解决平面车库里停放车辆的问题,有不少学生列出了三种解答方法:①4×5×3=60(辆);②3×4×5=60(辆);3×5×4=60(辆)。能列出算式,但不一定真正理解了数量关系,特别是第②③种解答方法学生更难理解。因此刘老师采取先说理后验证的方式,先学生说一说:“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求的是什么?”再利用平面车库直观图进行验证。通过教师摆一摆、移一移、拼一拼,学生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感悟到:三种解答方法第一步求的分别是“一个车库”“一大列”“一大行”的车辆数,第二步求的是3个车库的车辆总数。学生借助直观图,真正理解了每种解答方法的算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意义。

同样,解决立体车库里停放车辆的问题,老师过渡自然,引出“杭州人很聪明,开发了立体车库。”这一问题,将原来的例题进行变式和拓展,继续引导学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同时充分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实现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感悟到:三种解答方法第一步求的分别是“上面一层”“右面一大列”“前面一大行”的车辆数,第二步求的是3层车库的车辆总数。刘老师借助直观图形,把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数量关系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清晰的数量关系。

三、相机诱导,突破思维

数学教学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进行创造性思维?刘老师采取相机诱导、启发点拨不断追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求异创新,发展多向思维,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解决。做到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

首先,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寻求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课始,刘老师让一位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路线走到老师面前,结果学生创造了三种不同的行走路线,虽然行走的路线有长有短,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但都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最终走到了刘老师的面前。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解决现实问题,感受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解决。“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此,在数学学习中更是如此。”刘老师乘势提出这个问题,旨在促进学生认知和学习方法的迁移,打破思维定势,诱发多角度思考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突破常规思维。刘老师引导学生构建“一个车库有4行车,每行有5辆车,3个这样的车库有多少辆车?”这道题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尝试解决,于是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结果有不少学生列出了三种解答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每种解答方法的算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意义,弄清数量关系,刘老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寻找不同的思路和方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突破狭隘思维。在教学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提出问题,如经常提出:“你有问题问他吗?”“谁还有问题问他?说呀!”不断追问学生:“35表示哪一部分?为什么要乘4?还有什么问题?”“方法都不一样,但解决了同一个问题,原因是什么?”促进学生有理有据说出思维过程,展现思维过程,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善于调控,彰显智慧

老师上课,犹如谈话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大脑时时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在引导总结时,他善于整理归纳零散的见解,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如在引导比较两种车库问题时,归纳出“所以立体车库问题与平面车库问题结果完全不同,但思路也有内在相似。”体现了他高度的概括能力。在引导评价时,他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宽容、理解和鼓励学生。如有一位学生的回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很有创意,他不仅引领大家用掌声鼓励,还提出“我们用欣赏的目光看一下高老师,他不仅会做,而且能明白背后的问题。”让这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在捕捉动态生成资源时,他善于抓住精彩瞬间,恰当把握火候,像厨师做菜一样控制好课堂气氛的“温度”。如新授内容完成后,如何转到练习环节,刘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题,当一位学生说出“要来难一点的题目,要不然我才不做呢。”刘老师因势利导鼓励挑战:“你们既然向老师挑战了,我就不客气了。通过刚才解决这样的车库问题,沿着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策略。现在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用三种策略完成。”并出示一道具有挑战性的蕴藏了一个条件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说,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和谐共振,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真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形成了浑然天成、自成一体的“人课合一”的教学特色,彰显了刘老师的教学智慧!

 

(注:本文为20124131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会议上的“课评稿”)

 

 

           (福建  邱廷建)

 

[邱廷建]观刘松老师《解决问题》一课有感

[邱廷建]观刘松老师《解决问题》一课有感

[邱廷建]观刘松老师《解决问题》一课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