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 浮 山 与 葛 玄、葛 洪 》
(2014-02-19 15:25:36)
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神仙不肯分明说,迷了千千万万人。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境内东海之滨。罗浮山亦称为东樵山,与南海县西樵山齐名,素享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盛誉。此山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纵横250公里,属于花岗岩穹窿状山体。罗浮本两山,传说罗山自古有之,浮山由东海浮来,倚于罗山东北,由横贯的铁桥峰将二山相联。
罗山主峰飞云南顶,海拔1281米。浮山主峰称上界三峰,鼎足峭立,与飞云顶并峙。人从顶峰俯瞰:层岚积翠,云气往来,但见那罗浮山脉四百三十二个大小小的峰峦,形态各异,变幻无穷,气象万千。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山中无数乱石丛林,构成了朱明、桃源、夜乐等十八个洞天,以及白水漓、水帘洞等九百八十多处景观。在一处处山光水影中,飞瀑轰鸣,幽泉喷涌,恍若人间仙境。
罗浮山的闻名,除风光奇美粤秀外,还与道学家葛玄、葛洪有关。三国时候,道门高士葛玄,曾在此修道。晋门咸和年间(326—334年),葛玄后人,道学家兼医学家葛洪,也曾在此山长期进行炼丹、行医、采药等活动。他们之后人,在山上建有辟都虚(后称冲虚)、孤青、白鹤、酥醪等多个道观,此山遂逐渐成了道门圣地,名列十大洞天之一。现山上尚有冲虚古观、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道教遗迹。
葛玄:字奉先,(公元164—244年),江苏丹阳句容人,三国时期著名道学家、药物学家、化学家,葛洪之从祖父,后人称其为“葛仙翁”。他曾从汉末高道左慈学道,深得其真传。
葛玄出身于宦族名门,高祖葛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候。父葛德儒为鸿舮学士,登尚书位。
玄自幼博览群书,好学不倦。十五六岁,即名扬江左。其生性好静,喜读老庄,素奉道法,不愿出仕为官。后见天下混乱,纷争不断,遂毅然归隐。其入赤诚山修炼,巧遇民间奇人左慈,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玄经精心研习,学有所成后,遂遨游各地名山大川,足踪大江南北。他曾落足括苍、南岳、阁皂、罗浮诸山,修筑庵观,研习道经,修炼身心。
时值汉室倾覆,三国战乱。葛玄在山期间,为民治病,同时收集、研究并整理各类今古药方。他还精心研颂《上清》、《灵宝》、《三洞》等经书,并对这些古籍,进行了系统整理。他还大胆地进行了炼丹实验,开了中国药物学史上的,以提炼矿石入药之先河,如雄黄、雌黄等。他为我国中医药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三国志·吴书》载:孙权好道,重玄之人品学问,赤乌二年,特于方山为葛玄立洞玄观。
葛洪:(公元284—364年),葛玄从孙。东晋道学理论家、医学家、化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丹阳句容人。少好神仙养生之道,随从祖父葛玄的弟子郑隐受炼丹术。司马睿为丞相时,用为椽笔,后任谘议、参军等职。因参于平叛有功,封赐关内候。闻交趾(越南)出丹沙,求为勾漏(现位于越南境内)令。携子姪至广州因故而事未成。遂转至罗浮山,隐居炼丹。其在山积年而逝。其所著抱《抱朴子》内篇,言及“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言及“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等均为道门经典著论。
他的思想,基本上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一面把道家术语附会金丹、神仙的教理。一面坚持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并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风气,表情了不满。论文主张立言必须有助教化,同时又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反对贵古贱今。他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抱朴子·内篇》具体地记载了化学炼丹的方法,为现存历史时期较早的炼丹术著作,《金匮药方》一百卷(后节略彐卷,称《肘后备急方》),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著述中对天花、恙虫病等疾患,为世界上最早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