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渤 与 白 鹿 洞 书 院 》
(2011-10-14 13:10:17)
林木参天蝉鸣高,砖路静静人踪少。白鹿先生在何处?古碑斑驳音尘遥。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距星子县城约七公里。它是我国古代箸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四面青山相围,一道清泉中流,水清石秀,古木参天,环境优美。院内殿阁众多,是箸名的风光游览胜地。
李渤,唐朝诗人,工诗文书画,技艺皆精。青年时期与其兄李涉在庐山南麓读书,渤养一白鹿甚驯,进出长相随,人称白鹿先生,居室云白鹿洞。白鹿性随和,与人相洽,附近人地皆熟。渤常骑白鹿沽酒,白鹿聪明识路,亦识酒肆及店主。渤有时将酒葫芦及钱囊系鹿角,白鹿自行沽酒归,酒资均分毫不差,世人以为奇。
唐穆宗即位,渤被召为考工员外郎。元和十五年十一月,为京考官,专职考核众官政绩。史书载:其该升则升,该降则降,该黜则黜。并上书言宰臣肖免等人,尸位素餐,平庸误国,遂为权臣所忌。言其:性情粗放,越职言事,将其出贬为虔州刺史。长庆元年,调任江州刺史。到达江州后,他到处体察民情,发现朝廷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死活,在征追三十六年前的税款,遂极力上书,为民请命。他还在江州任上大力兴建水利,引水灌溉良田,造福于民。现九江城内甘棠湖经他开导疏浚,为一风光胜迹。江州佐临庐山,他旧地重游,见白鹿洞已修葺一新,便在那里为江州士子讲授国学,称庐山国学院,此即为白鹿洞书院之前身。
长庆二年,他调回生长安升为谏议大夫。敬宗即位,又转给事中。因仗义执言,抨击太监横行霸道,又遭贬黜。太和五年,皇帝又征召其为太子宾客,月余即卒,享年五十九岁。《旧唐书》评其:“品德高尚,从不随便附和。”正人君子言其:“为挽救时政,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值得尊重。”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渤为人清高自重,为官清正不阿,不避权势。其与散文大家韩愈为挚友,皇帝二次征召他均相辞,皆由韩愈力劝方成行。“自古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历来是封建官场的恶习和流弊,盛唐时期也难兔。李渤忠心尽职,德能双馨,尚遭诟病,余皆可想而知。然,其人正气凛然,公而无私,人格高尚,实为国人之楷模也。
唐末兵乱,许多高雅之士来白鹿洞读书。颜真卿之孙颜翠,曾率弟子三千余人,来白鹿洞授经讲学。至南唐昇元中叶,将此处建为庐山国学场所。北宋初年,扩建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为当时四大书院。后曾遭兵火,毁坏严重。南宋淳熙六年,朱熹为南康(今星子县)军守,重建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皇帝赐额及御书。于是,院名复大振,箸名学者纷纷来此讲学,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陆九渊、王守仁等箸名学者,均在此讲过学。白鹿洞书院,对我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国学的传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