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2020-03-08 19:21: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漫步之一 自身的命运
纵使人性之恶,我依然热爱人类。他们只要停止如此待我,我仍会报之以挚爱。
既然一切努力都是无用的,只是注定失败的自我折磨,我选择了仅剩的路,向命运妥协,服从命运的必然性而不再反抗。在妥协中,我感到了心灵的安然,尽管我的内心仍有痛苦,并意欲抗争,然而这种妥协却弥补了我遭受的所有苦难。
如果他们足够狡猾,给我留下了一线希望,他们便能够操纵我。
他们对我进行诽谤、嘲讽和侮辱,使我消沉抑郁,但是这些既然不会更甚就只会变轻。
对我来说,对恶行发生的等待比面对之让我更受折磨,被威胁的感觉比实际
受到的威胁更加可怕。但是恶行一经发生,便褪去了想象力赋予的一切光环,恢复到了其本身的价值。
我沉浸在一个人的孤独中,比和他们在一起要幸福一百倍。
我再无所期望,再也无所忧惧。我就这样安然的处在深渊中,虽是个可怜的不幸的凡人,但却像神灵一样宁静安逸。
这个世界剥夺了我心中所有的真情,我还有什么可以忏悔的?我既无可自我恭维的,也无可自我责备的。
漫步之二 意外事件
这独处思索的时间是一天之中唯一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时间,也只有在此时,我才完全是我自己。
这种进入自我的习惯使我忘记了曾遭受的苦难。我因此也意识到真正的幸福感实际源于我们
自身,一个真正理解和懂得幸福的人,是不会被人逼迫至真正不幸的。
我叹息着问自己,我在这里做什么?我是为了生活而生,可是我却觉得还没有真正活过,就要面对死亡了。
他们的协作如此完美,堪称奇迹,这让我不禁怀疑,难道他们的成功是上天的旨意?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所观察到的种种现象都让我坚定了这个念头,这是无法用人的理性解释的天机,是人性之恶的必然成果。
我的心和我的理性都大声告诉我,我的信仰是不会欺骗我的。所以就听凭这些人和命运去折腾吧,学习忍受这一切而不去埋怨;最终一切都会过去,而属于
我的那天迟早都会来临。
漫步之三 活到老学到老
逆境当然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是付出的学费却太过高昂,通常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还不如我们付出的多。另外,在我们学习到这些迟来的经验之前,可以付诸应用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当一个人已经到了赛马的终场,再去学习赛马技能又有什么裨益呢?
一个老年人要学习的,如果还有这个必要的话,也只是学习如何走向死亡。
而对我来说,当我决定要学习时,这是为了我自己增长见识,而不是为了教导别人;
我感到,即使是在我幸运的时候,当我已经得到了自己认为所寻找的一切,我心中的空缺也不会因被其填满而感到幸福。
漫步之四 真相与谎言
为了个人利益而撒谎是欺骗,为了他人利益而撒谎是作弊,为了伤害而撒谎是恶意中伤,也是最恶劣的谎言。对自我和他人无害无益的撒谎不是撒谎:这不是撒谎,而是杜撰。一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杜撰成为寓言或传说,而因其目的仅仅是或仅应该是给有用的真理穿上感性和娱乐大众的外衣。
漫步之五 岛上的时光
我希望他们能夺走我所有离开此地的力量和希望,并且禁止我与外界的所有交流,好让我不了解世间发生的所有,忘却外界的存在,同时自己也被世界遗忘。
我发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最快乐的温情时光和最强烈的欣喜却不是记忆中最深刻和最常想起的。
我内心所怀念的幸福不是由短暂的时刻构成的,而是一种单纯持久的状态,其本身并不激烈,但是它持续的时间愈长,它的魅力愈大,而最终达到一种无上的幸福。
但是如果有一种状态,我们的心灵找到了足够坚实的依靠,能够自由而放松地栖息,不需要回忆过往,也不需要跨越未来;时间也不再是问题,时间流逝不问期限,没有任何断续的痕迹,没有任何其他失望或是快乐的情感,没有幸福或是痛苦,没有渴望或是害怕,只有对存在的感知,而这一种感知足够将之充实。只要这种状态持续,这时候的人就可以被称为是幸福的,这并不是像生活中贫乏而有限的幸福,而是满足、完美和充实的幸福,不会在内心留下任何需要填补的空虚。
没有任何自身以外的事物,只有自身和自身的存在。
从其他的情感中脱离出来而只感受自身的存在感,这是一种珍贵的满足感和平静感,这一点就足以宝贵和美妙,为此我们应该摆脱所有不断打扰我们内心平静的情欲和情感。
漫步之六 善良的行为
善举最初带给我的快乐,在这后续的重复施与中,变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折磨。
当一个不幸的人受到了我的恩惠,好嘛,这最初的自由自愿的恩惠就变成了尽不完的义务,即使我无力行善也不能摆脱。就这样,一些很美好的快乐转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所有的性格倾向,包括行善本身,如果未加谨慎考虑和审慎斟酌就运用到日常生活或者社会交往上,都会改变本性。最初多么有益,后来就会变得多么有害。
这些经历教会我不要盲目跟从自己的喜好行善,因为这样只会助长他人的罪恶。
我发现愉快地行善的前提应该是可以自由地行动,没有束缚,如果要夺走一件善事的所有美好和乐趣,只需要让它成为一项责任。这样一来,义务的重量会让这最美好的快乐变成负担。
美德在于出于义务的需要,我们克服不愿行善的心理,来完成我们应该做的。
很难让我做出他人希望我做的善举,而当他人不要求我做时,我便会自己做好。
一件完全无偿的善举当然是我乐意做的,但是当受惠方以此为名不断索要,否则就投以仇恨,在得到我最初出于好意的行善后,还希望我遵守义务永远成为他的施舍者时,束缚由此产生,乐趣也消失不见。
从义务中得到快乐,源于美德,这是只从天性出发的人所得不到的。
如果我是不幸的,他们何尝不是一样的不幸呢?每次我反观自己时,都会觉得他们很可悲。我的想法中还夹杂着骄傲,我感觉自己j优于他们很多而不屑对其报以仇恨。他们最多能激起我的鄙夷,但是未至仇恨。
我越爱自己,就越不会忌恨任何人。仇恨会压缩我的生命,而我希望将生命延展至整个宇宙。
比起仇恨,我更倾向于远离。
我顾及他们,那是因为他们就出现在我面前,而非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一旦看不到他们,他们对于我来说好像根本不存在。
只要能够自由行事,我还是很好相处的,只会去做善事;只要我感到枷锁的存在,不论是来自客观事物还是他人,我就会变得叛逆和倔强,这时的我就不好相处了。
我认为,人的自由不只在于可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还包括可以不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只要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更确切地说是控制别人的意志,他们就一生甘于做自己所不情愿的事。只要能够发号施令,控制他人,宁愿让自己成为奴才。
我承认,我做的好事不多,但是我这一生中也没有产生过做坏事的念头。
漫步之七 植物的消遣
智慧之举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论是在公众面前还是一个人独处时,唯遵循本心,做一切自我愉快的事情。
我坚信,在我的处境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大智慧,甚至是一种大美德,因为它遏制住了复仇的种子在我心中的萌芽。
我以我自己独特的方式报复那些迫害我的人。我发现,最残酷的惩罚他们的方式,就是活得幸福。
漫步之八 人生逆境
表面上我很幸福,然而实际上我却找不到任何能支撑我深入思考的感觉和意念。而唯有在深入地思考之中,我才能真正地取悦我自己。
世界的吵闹让我感到头昏,而孤独又让我感到无聊,我总是需要不断变换环境,然而却没有一处令我感到舒服。
我观察着自己的处境,并不激动,也不反抗,亦不做任何改变的努力。
是什么导致了我心态的这种转变呢?只有一个原因————我学会了承受必然的枷锁而不为此抱怨。
我在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纯粹的被动的存在,我不应该徒劳地与命运抗争。
一个清白无辜的受害者一直会把它个人的自尊误当作是对正义的无暇的爱。
自尊心是指挥那些有自豪感的灵魂行为活动的最大的动机,而擅长制造各种幻象的自负心,却经常伪装并被当成是自尊心。
我因此得到深刻的教训,将我的自负心在刚开始要扩张的时候就扼制住了。它始于对不公平的反抗,结束于对其的蔑视。我切断了导致自负心膨胀的外界干扰,并且自问灵魂,不再进行各类比较,不再有所偏见,满足于做我自己。于是,自负心又重新变成了自尊心,它又重新回归到了天性的正常秩序中,使我摆脱了偏见的枷锁。
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只是因为自负心的作怪才会一直觉得自己不幸。
理性甚至会在这些恶事还没有立即在我们身上产生后果时,就将其粉碎;因为,只要我们对其不闻不问,我们就确定可以避免它们最恶毒的伤害。
一个人的自尊如果不是建立在别人对他的尊重的基础上,那么当他受到伤害时只着眼于伤害本身,而不去考虑这伤害背后的动机,那么所有的冒犯、报复、亏负、侮辱和不公对他来说都不存在。不管人们对我的看法如何,他们都无法改变我。
对于我来讲,我不去想明天我是否会受苦,只要今天我平静地度过就行了。我不会为预期可能遭受的伤害而难过,只有切实感受到的痛苦会影响我的心情。
他们造就了我对困境的漠然视之,这给我带来了更多的益处,让我可以免受他们的伤害。
这种顺势而为的心态让我安然地处于困境中,就好像十足的顺境一样。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被感觉支配着,不管我做什么,都摆脱不了其对我的影响。
一个充满恨意、令我厌恶的人会让我感到强烈的不安,但是只要他从我面前消失了,这种感觉也就没有了。
那些我不见任何人的日子里,我便不会去想我的命运。我既感觉不到命运的存在,也不会为此而痛苦,没有干扰和阻碍,我的生活幸福而满足。
当我终于站在树底下,身边是绿茵茵的草地,我感到自己正置身于人间天堂,内心有种强烈的美好的感觉,我好像是这世间最幸福的人。
我现在不再白白花力气反抗我的情绪了,而是等理性前来战胜它,不过,我的理性只有在情绪肯听它讲话时才姗姗来迟。啊!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理性?我把战胜情绪的功劳归功于它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没起作用。
漫步之九 善良与幸福
幸福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似乎不是为世人而创造的。任何事物都不会有一个恒定的状态,所有地球上的事物都处在持续的运动中。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变,我们自己也在改变,没有人能担保将来仍会喜欢现在所喜欢的事物。因此,所有我们对于生活所设定的幸福计划其实都是不现实的。当幸福来临的时候,就享受精神的愉悦,而不要想着把它锁在身边,那是愚蠢的行为。我很少看到快乐的人,也许没有,但是我常常看见一些愉快而满足的心灵。
幸福并不全通过外在表现,为了理解它,必须去品读幸福之人的内心,可以从其态度、口吻、步伐等观察出来。
当我渐渐变老,我发现我逐渐衰老的脸庞会让孩子们感到不安,于是我控制自己,不去打扰他们;我宁愿牺牲自己的乐趣,也要让他们快乐地玩耍。
在孩子面前说话,更需要斟酌表达是否得当。
祸兮福依。尽管我的快乐是稀少而短暂的,但是当它们来临时,正因为这种不可得,我更觉畅快无比;我会在回忆里细细反复品味其中的乐趣。
一个行乞者得到一个铜板的感动,可比一个富翁得到一袋黄金来得更强烈。
唯有单纯无邪的快乐才能使我感动。残忍地愚弄别人而得到的快乐使我不适、厌烦,即使它本与我无关。
我太容易被事物的外表影响了,他人的快乐、痛苦、善意、厌烦对我影响极大。我没有办法不受其影响。除非逃之夭夭。一个表情、动作、眼神都能使我扫兴或是使我感到宽慰。只有我独自一个人时,我才真正属于我自己。否则,我就是我周围事物的玩物。
事实上,快乐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且,小钱能够带来的东西一点不比大笔钱带来的少。
我在人们脸上看到的满是恶意,而在大自然中,却只有笑意。
我们应当乐善好施,但是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应该然让天然的善意和礼貌发挥它们各自的用处,绝不能让金钱至上的观念污染了它们的初衷。
漫步之十 我与华伦夫人
之后的岁月里,我总是那么懦弱,那么逆来顺受,在他人的目光中生活,左右为难,生活得如此被动。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不知何去何从。是温柔多情的她,在短短的这些年里,对我格外庇护,令我随心所欲。我利用我的空闲时光,在她的教诲和引导下,学会了调试自己的内心,使它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并将其一直维持下来。我也变得喜欢独处和沉思。我的内心极其渴望一种奔放而又温柔的情感,但是外界的喧嚣和繁华将它打碎,唯有安宁能使它复活。
我心中想要伴侣,我便拥有她;我想去乡间生活,我便出发;我无法忍受被奴役,于是我选择自由,超乎想象的自由;我的内心只受制于我自己,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的生活充满了爱,有干不完的农活儿。我只希望这样的生活能一直持续下去,别无他求。
前一篇:六六《只有岁月不我欺》
后一篇:我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