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年级语文组间公开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反思、点评(执教老师:姜月红)

(2015-12-08 19:07:51)

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课型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古典诗文,感受“知音”之情。

教学重点:读懂内容,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知音”之情

设计理念: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投入,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教学过程

课前齐诵:诗意学校的孩子爱诗词,课前就让我们一起来诵读有关山水的诗句吧——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的一个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追溯“绝”的金文写法(课件出示),理解“绝弦”的意思。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生:绝交),作家、画家、书法家不再创作了,叫——(封笔),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息影),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课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出示画好停顿线的原文,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受韵味

  2、老师范读。

  3指名读古文。

  4、全班同学齐读,老师指点。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来试一试。

5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读懂故事;汇报朗读,说大意;重点体会四个“善”字。

6、小组汇报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伯牙和子期的关系吗?(板书:知音)什么是知音?请快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

  师:知音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也?(课件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读出课文中的这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从哪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课件出示此段)(师生合作读)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句式练习: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配《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出来,组成一组排比句。)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谁来读读?(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来表达怎样的心胸、怎样的情操吗?(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酩酊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伤心啊,他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课件出示)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这就是相识相知的情谊。(板:情)

  师: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女同学合作读。(课件分色)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五再叙友情光阴似箭,夏去秋来,伯牙心怀子期,应时来到汉阳江口,他本想子期会早早等在那里,可等来的却是子期的父亲,他告诉伯牙,子期因心力耗费,染疾身亡。听到此,伯牙悲恸欲绝——

(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以文带文1)《经典诵读》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以文带文2 《经典诵读》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师:知音不在,留琴何用?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读——伯牙绝弦

最后,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一次诵读全文。

六、小练笔:颂知音(学生自选其一写)

面对伯牙的痛苦,你想对他说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期虽已逝,你可有话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如此深重知音情,你想怎样歌颂这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作业:背诵并默写《伯牙绝弦》,阅读清朝冯梦龙《警世通言》里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http://img2.ph.126.net/b7Yzj3s7WLlQUqrU3LSQQg==/6631244787073423199.jpg

           

                                                                   《伯牙绝弦》教后记

上语文课提那么多问题干吗?学生答不上来,你一生气,皱纹不就上来了?要让自己美,就少提问题。这是美读专家邢淑红老师上次在讲座中所说的,看似调侃,实则道出了语文课堂的问题所在,令我茅塞顿开。是呀!为什么语文课上要提那么多问题去为难我们的学生呢?支离破碎的讲解既累了学生,也累了自己。主题阅读所倡导的以读带讲,以读代讲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生命线,只有减少迂回曲折、费时低效的讲解,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自悟,少做题、多诵读,语文课堂才有浓浓的语文味。
    
也许平时的课堂我们避免不了一些细致的讲解,但作为公开课,说什么也得用心设计一番,总要给听课老师带来一些思考吧。为了完整呈现主题阅读“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这种课型,整堂课的教学,我都以读为线索展开教学,“导读题,练读文,品读情,悟读痛,诵读文,颂知音”这六个环节,都由老师的导读来穿针引线,力求达到教学的一气呵成。也正因为这样,教学中就忽略了朗读的指导,学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却没读出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的雄伟气势;在八小组合作读“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这组句子时,因课件字小,加之学生在听了老师的导语后一时之间还没明白老师的意图,所以也读得不够到位。课堂容量大,担心时间不够,总是想着要完整呈现,要一气呵成,殊不知,该落实的还是必须得落实,朗读指导、明确要求,这些都是需要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学会舍得,才是大智慧呀!

附上“小练笔”中一些孩子精彩的写话:

陈天一:面对如此深重的知音情,我多想歌颂这样的友情。高山流水,白雪秋风,只有子期能听懂他的心声;徜徉宇宙,奔腾江河,只有子期能看懂他的胸怀。(师点评:多么美丽动人的知音情!)

叶梓祺:伯牙,你不要再伤心了!虽说子期已病逝,你的知音已离开了你,但世界上你也许不止一个知音,只不过需要你去寻找,用你那优美的琴声去寻来更多的知音。(师点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定有识君人!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吧!)

张晨韵:伯牙啊,子期已逝,可你不必太伤心。虽然,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你唯一的知音;虽然,他不能再次听你弹琴……可他,一定会很开心的,因为,他在有生之年有你这个知音。你们的情谊,一定会地久天长!(师点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刘慧婧:万两黄金容易得,得来又有何作用。知音知音难寻觅,黄金不比一知音。(师点评:知音无价。)

何佳仪: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才能理解,他们情投意合,才是真知音。伯牙绝弦令人动容。人生在世,知音难求啊!(师点评:确实,人生在世,知音难求啊!)

邱林仔:面对伯牙的痛苦,我想对他说:“伯牙,别伤心了,你与子期的知音情我了解。可你曾想过,子期在天之灵见你如此痛不欲生,会得以安息吗?(师点评:你要好好活,这是对子期在天之灵的最好慰藉!)

王婧菲:伯牙鼓琴子期听,心怀一片知音情。山高水远心相连,满怀期盼等子期。可惜子期已病逝,伯牙伤心复伤心。摔断琴弦永不弹,只因世上无知音。伯牙子期情深厚,只是不能再相见。(师点评:真不愧是诗意学校的孩子,出口成诗啊!)

 

另附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姐妹们的精彩点评:

 

蒋绿茵:   姜老师的课是一件艺术品,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 伯牙绝弦》整堂课呈现的是干净、明快、流畅、自然。以伯牙子期为知音的典故导入,认识金文“绝”,拓展“绝交”“封笔”“息影”“绝弦”而引入课题,可谓是趣味语文了无痕。学生自由读,师范读,指名读、画节奏读,配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教师适时的引读、评析、感叹将伯牙与子期以琴为知音的故事演绎的是为一咏三叹。学习课文用了30来分钟,后10来分钟给了孩子们小练笔,展示时,孩子们一个个妙语连珠,诗意盎然,真是令人佩服。姜老师语文功底了得,整堂课,无论是文本之间承上启下的衔接过渡语,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鼓励,都如诗一般美妙自然,无怪乎六2班的孩子一个个眉目俊朗,出口成章啦!

 

张荷花:“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是否可以改为“姜老师善教,六(2)诸生善学”?姜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还真的给我这样一种感觉。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流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初读感知到精读品味,再到联想美读,最后创作悟情,一气呵成,师生之间配合默契而又有序,老师巧妙引导,学生心领神会,似乎有一种互为知音的感觉。特别是小组合作时出现的小插曲,足以体现姜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尊重。

 

宋月红:姜老师的课干净利落,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其间几乎没有一句废话。“一读解千愁”,姜老师已得主题阅读的精髓,全程以读为主,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课中加入了很多与本文相关的资料、故事,让学生在各种拓展中领悟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一节课,读、思、写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以文带文,读写结合,全方位地训练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唯感不足的是学生的朗读虽很整齐,但缺少了抑扬顿挫之感,情感总难以抒发到位。

 

程丽芳:姜老师在教学巜伯牙绝弦》一文时运用了典型的以文带文与读写联动的主题阅读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到位,诗词积累与诵读基本功扎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令人赞叹与羡慕的班级。最令人难忘的是姜老师适时的激励性语言与精心设计的过渡语,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孩子们都深深感悟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深情,因为这样长期的训练与熏陶,孩子们提笔写话早已不在话下了!

 

蒋珍英:每次看到姜老师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精彩表现,我都会被孩子们的自信所感染。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待同一个问题,六二班的孩子们都能从自己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伯牙绝弦》的教学中,孩子们的小练笔环节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同一个问题,孩子们的“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能力令人佩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有思想真的很重要。

 

卫美华:每次听姜老师的课,都会收获满满。“以文带文+读写联动”,一节课,虽然内容很多,但姜老师以她精炼的语言、扎实的教学功底,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都说学生的精彩才是老师的精彩,这一堂课,从孩子们的表现证实了这一点。特别是“小练笔”这一环节,学生精彩的发言让听课老师忍不住为他们点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