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云雷雨坛

(2011-08-01 12:07:50)
标签:

宁远纪事

武山电视台

纪录片

解说词

风云雷雨坛

考古

遗址

文化

900前的今天这座祭坛就安稳地处在这座县城的一隅,静观风云变幻。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百姓风调雨顺的祈愿。900年之后,它依然雷打不动,处变不惊。安坐在宽敞的马路中央,成为人们认识武山这座古老县城前世今生的起点。它是新旧县城交汇点上的坐标,也是武山文化的一处特色景观。

风云雷雨坛

武山地处秦陇咽喉,巴蜀锁钥,屯戍要塞,是古丝绸之路的南路要道。公元1105,北宋王朝在南依君山、北环渭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修建宁远县城

 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在武山县城东家坡村的居民院落中发现一处“大土堆”。看到这个土遗址的样子,人们很快联想到长城烽火台的形状,于是有人认为这就是烽火台,也有人认为这可能就是宁远古城东门遗址,众说不一。随着武山大县城建设的迅速推进,旧城改造拆迁迫在眉睫。为了弄清这个土遗迹的身份,有志之士不遗余力的追寻论证,在走访了周围群众、退休老干部县志编撰人员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历史的真相最终得以还原,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古城遗迹的庐山真面目”。它既非烽火台也不是“东城门,而是一座祭坛——风云雷雨坛。至此,沉寂了几百年的古坛,在命运交错之时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明万历宁远志·文庙》残本记载:风云雷雨坛,在县城东。《清康熙宁远县志》上册残本记载: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县东。古代祭祀风、云、雷、雨之神,以保风调雨顺,与城隍祭。

依古时律例,建县城时必须同时建儒、释、道寺庙和四方祭坛,这样才能符合风水的要求。而风云雷雨神是古代主宰农事之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风云雷雨四神,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风云雷雨坛因此应运而生。风云雷雨坛处在古宁远县城的东面。是古宁远县城四大祭坛之一,其他三坛,即城社稷坛、西八腊坛、邑厉坛在历史的风吹雨淋中都已消失。风云雷雨坛是近年来省内罕见的新发现,是古代官方祭祀活动的真实遗存,是研究武山县古代城垣建筑和祭祀文化的实物资料。

 风云雷雨坛,13米,占地约230平方米,夯筑土台,其间夹有大量的陶片,西、南两侧有登坛坡道。祭坛共分三层,顶层一周有围墙,墙体高1.8米,厚0.9米,长6.7墙顶有垛口中层顶部长宽各9米,高4.1米,顶面平整。下层底部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5米,高7.1米。整座祭坛古风浓厚,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原始风貌。据调查,祭坛的顶层当年有四个门,正门在西,和奔流不息的渭水遥相呼应,在东、南、北还各有一个平时封堵的小门,但其用途和功能已无从查询。从遗存的实物推断,在祭坛的四个角上原来各悬一个风铃,说明祭坛顶上曾有房屋类建筑用来做法事和遮风挡雨。

 在省内多名知名文物专家对风云雷雨坛进行了文物价值评估之后武山县随之展开保护修复工程。把祭坛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来保护,作为一处濒危文物来抢救,作为一个特色景点来谋划。

 修旧如故的风云雷雨坛,镇守在宽敞的宁远大道的中央,连结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昨天和今天,静若处子中透射出古代文明的熠熠之光和现代文明的灿烂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武山砖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