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浅析二 —— 舜典一
(2013-04-19 12:29: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日记 |
《尚书》二——舜典
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帝曰:“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浅释: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重华者,有两种解释,一言舜帝重瞳,故曰重华。二言华者,德性之光华也。
协者,相合也。此句言,如若要稽考帝舜,其德之光华与尧帝相合。接下来描述帝舜是德之深邃广博。
浚者:深邃之意。哲者,智慧也。温者,温厚纯粹也。允者,信也。塞着,实而饱满也。浚哲文明,温恭允塞此两句犹如尧帝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一般,皆为描述帝德与智慧。
盖常人之智慧或失之浅陋,或过于详查,而舜帝之智,神机内运,玄妙深邃不可测识。常人之德或过于执着而显有为之相,或偏于中和而少一分饱满纯粹。而舜帝之德,虚灵内照,通透无碍,因而其德恭而藏温,和而有恭,真信厚实,毫无娇虚之隙。自然而然其通达幽冥合乎天道之玄德上达于尧帝,继而命以司徒、百揆、四岳之位以验其德。
接下来从几个方面描述舜帝之德显。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徽者,美也。克从者,能够顺从于其客观应有之律。纳者,此为赐予其职务也。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职也。四门者,即四方诸侯来朝之门,此处即为兼使四岳之职。穆穆者,和顺自然之意。麓者,山脚也。
于是帝尧初命以司徒之位,执掌五典。舜则谨慎敬畏,美其教化,于是百姓皆能顺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礼。又使其掌管百揆之职,统领庶务,于是礼乐刑政、纪纲法度,渐渐都能顺时而叙,无有废弛。又使其身兼四岳之职,宾于四方之诸侯部落,于是四方感于舜之德行,诸侯皆穆穆然和顺通畅。尧帝又使其入于山林川泽,但见舜于烈风雷雨中 自若好不迷乱,此又足见舜之厚德。尧帝于诸难事以考舜德,而舜之厚德处处可显,于是便举天下而付之也。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格者,语气词,其意为来。询者,谋也。乃者,汝 也。底,致。陟者,升也。
帝尧说道:“来,汝舜,我曾谋划种种事以考其敷奏之言。乃见汝言行之相符,事事可见功绩。如今已有三年矣。汝之德性可托天下,当代我而升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此部分全部阐述了舜升帝位后之政绩。
舜深感己德不足,不敢承嗣帝位。但又难以推辞尧帝之命,于是与正月一日,受尧帝之位,告于文祖。
上日者,初一。终者,此处指尧帝终结其帝位。文祖者,尧帝之始祖,即黄帝也。
璇玑玉衡者,古人解为观测天象之器具,及浑天仪,今人有解为北斗七星。七 政者,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七星也,古人以日月五星是否运行正常来测试帝王是否合道,其政事是否有偏颇。这一点也深刻体现了古人尊道贵德之精神。在,观察也。此处词句其实可以这么理解,舜登帝位以后,用心感格北斗即日月五星之运转,已审己心是否合乎天心。以此也足见古圣先贤之敬谨之心啊!
肆者,于是也。
类、禋、望、遍皆为祭祀名。《正义》云:“非时祭天谓之‘类’,言以事类告也。”“禋,精意以享曰禋(即洁敬之祭也)。”“望,遥望而祭山川也。”“遍,祭祀名,祭神也(若丘陵坟衍)”
六宗,历来说法不一,可以理解为郑玄所解之“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六神也,基本上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之六中自然之主宰之神明也。
此句言舜帝首位之后先格七政,紧接着敬祭上天、六宗、山川即丘陵坟衍,以此来敬告天地诸神。然后择吉日,觐见四岳群臣,将诸位诸侯之瑞信皆取来辩验之后又班赐与他们。
辑者,敛也。五瑞者,公侯伯子男所执以为瑞信也。群牧者,九州之主也。
舜帝觐见诸侯群牧之后,便开始举行巡守之事宜了。
年二月,先往东方巡守,至于东岳泰山之下,祭天以告,并望秩于东方之主要山川。遂于此地,觐见东方之后,同时协同改正尧帝命羲和所定之历法,审验统一律度量衡。修整五礼、使天下之风俗和谐统一。又同时统一五礼中所用之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之礼。 其中之五玉之器,终则还之。紧接着于五月至于南岳衡山,朝见南方之君,其中凡告天、祭神、同风俗等等一切敬谨事宜皆于东方一般。八月西巡之华山,十一月北巡至恒山,一切如初。巡守完成之后,归来亲至太庙,告于祖先巡礼诸事宜。之后帝君每五年一巡守,其余四年为诸侯来朝拜见帝君。群后皆要全面陈奏其为政之事宜,帝君亦要明白彻底地考核他们的功绩,并且根据其不同之政绩,以不同的车马服饰来奖赏有功于治国之臣。
此段其中巡守者,巡查诸侯所守之地也。
柴者,祭祀名,祭天告至也。将供品架在柴上燔烧,以祭天。
望秩者,谓按等级望祭山川也。
律度量衡:律者,律吕之音色
高下清浊也。度者,尺寸之长短也。量者,斗斛之大小也。权衡着,称之轻重也。
五礼者,谓吉、凶、军、宾、嘉也。《正义》解为:“《周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袛,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 五玉者,公侯伯子男所执之五种瑞玉,同五瑞。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即为给不同等级的官员士大夫规定了见面时所应持的礼物。
肇十有二州者,意谓国原有九州,自此增为十二州。肇者,始也。大禹治水之后,将冀州分出了幽州和并州,青州分出了营州。浚者,疏通也。
此段意即至舜即为天下分为十二周,并与每州之内择一大山封表之,以为一州之镇。然后又浚导了十二州之川,凡水道不利者,则一一疏通。
舜帝拜祭完上苍、山川等诸神,协调统筹完政事,并定下水土之划分之后,便确定刑律,以补德性之教化。
舜帝将五种五种刑法以象明白示下,使人望而畏之。而亦可使其情节轻重,对于其中可以宽恕者以流放远方来代替五刑。对于官员之刑,可施之以鞭惩。对于学生之过者,可以用荆条惩戒。对于一些罪行之轻而难以为刑者,可许他以金来赎其罪责。(此五者,为法之律理,法之正也。)若是触法之人,因无心之过失或者已遭逢不幸的,则可径从释放,赦免其罪。而对于依靠其势力,肆意作恶,屡犯而不改者,则严惩不贷。然用法之权衡,当需要敬而又敬,谨而又谨,敬孝天地之德,怜生命之不易,时时持以敬谨之心,常怀怜恤之仁,方可使得刑法平而合乎天道也!(舜帝在此深情嘱咐,为其圣人之仁怀,深恐刑法适当,不合天心矣!)
象者,指如日月星辰之垂象示人一般。
典者,此处含平常而又重要之意。
五刑者,即墨、劓、剕、宫、大辟五样刑法。
宥者,宽恕也。
扑者,竹片或荆条,以做学校之刑,如后来的戒尺。
眚者,过失也。灾者,不幸也。肆者,释放。赦,赦免也。
怙者,依恃也。终者,屡犯不改也。贼者,杀也。刑者,惩治之刑也,此处强调对于怙终之人的用法之重。
舜帝在更进一步的定刑法之心与形之后接着便除四害。。之后天下之人皆以舜之刑合乎其心而拜服也
流着,发遣也。放着,安置也。窜者,驱逐也。殛者,围囚也。共工、驩兜者,二臣名,前面尧帝已观其本相。三苗者,南方之少数民族。鲧者,大禹之父也,传说其因到息壤而触犯天律。
此段《五帝本纪》基本没有太多的改动。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之后过二十八年,尧帝驾崩,百姓如丧父母,哀痛不已,三年之中,四海之内咸绝八音,未闻乐声。(盖此足见尧帝之圣德广播,恩泽浓厚,故而人心敬慕如此也。)
徂落者,徂者,升也,落者,降也,言人逝世之后魂升于天,而魄降于地之意。
考妣者,考为父,妣为母液。遏者,绝也。密者,静也。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前言舜受终于文祖,为替尧帝摄行帝君之事,而尧帝驾崩之后,参考于《五帝本纪》,便知天下人皆来归舜,舜言“天也”,以此为天命,故而则吉日月,便于正月一日,复至于文祖之庙祭告,任帝之位。告于祖庙之后,便召集四岳之臣,询问于他们,访求之贤才,开辟四方相通之门,明四方之目,达四方之聪。
(何为明四方之目,达四方之聪呢,即以通四方之门之后,内外感格,贤德之人尽集,使天下百姓之诸事诸情皆能及时明朗于帝君之心,故而不出户牖,天下皆明。明者,德光普照,内外通达也。聪者,从耳、从心、从囟,言及心肾相合,心脑相通,感格于天地之道而生之智慧也。备注:用心体会便能知,古人之明与古人之聪、古人之知皆非今之我们所了解,其皆能与天地相应,而内外通达,并非字眼所能描述之完备,犹如“强为之道”一般,这一切在不敬天地,未能真信、尊道贵德、以人为主之后便早已不能完整体会了,故而我们今人要相信其之客观真实,方能有所效法)。
另外一部分为舜帝正是任帝之位之后之政事。
由于老师这个职责,个人只能赶鸭子上架,不断的感悟经典之内涵,并做文以为孩子假期自主学习之参考,各处只是一点点浅薄之悟,难以透彻。各位朋友、家长如有发现谬误之处,恳请及时斧正,以补己薄。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