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者洪丕谟先生

(2019-07-15 07:14:34)
标签:

杂谈

千载艺林一奇葩

金伟忠

20年以来,凡读报、阅刊养成了一个习惯,即首先扫视一下文章的标题,其次对有兴趣的按顺序阅读。我因对书画独有情钟,因此,有关书画之文自然列入了我首读。

吾孤陋寡闻。第一次知道洪丕谟先生的大名源于读报。

198396日,读《文汇报》艺苑英华一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羲之〈姨母贴〉赏析》。拜读之余,那清新流畅的文笔,精炼、隽永的文字,引经据典和深入浅出的精辟赏析,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撰文者乃丕谟先生。读了先生的文章,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此人深不可测。以后常常会在上海的《文汇》、《解放》、《新民》三大报纸上读到他的妙文。如:《谈欧阳询的〈张翰思鲈贴〉》、《关于唐寅的〈李端端图轴〉》、《陆小曼的绘画》等等。

19853月至198812月,我参加了无锡书法艺专的中国书法专修班和研究班函授,先生是该校的顾问。其间,他的大名时时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当读到其《书法应有批评》、《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发人深省的书法创新奢谈风》、《就书法创新答拂尘先生》、《当前书法创作的质和量》、《从技法、审美、个性三个方面来批评书法》、《美感、个性、技巧》、《书法界现状断想》等等的批评、争鸣文章后,那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以卓越的胆识、犀利的笔锋,痛快淋漓、振聋发聩之辞,直抒已见,令我钦佩。这种敢于向传统观念、向学术权威挑战之举,不但深深地震憾着我的心,而且震动了中国的书坛。被誉为“为书法批评开了风气之先”、“发天下第一声”。

1986年初,我怀着诚恐诚惶的心情,冒昧致函先生,在信中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恳切地渴望拜他为师。2月下旬,我惊喜地收到了他的《汲绠书屋桃李凭执》:“姓名金伟忠,男,上海市宝山县人,19622月生。现因出于对书法的爱好,欲从我学习书法。余嘉其诚,自即日起列为门墙。此据。1986128日,本师洪丕谟。”并盖有 “丕谟高兴”朱文印一枚。是年22日,我冒着酷暑,拜访了心仪已久的丕谟老师。在虹桥路汲绠书屋门口,我忐忑不安,轻轻地叩着门。开门的是位30多岁的女士,圆圆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带着甜甜的微笑。我问道:“阿姨,请问洪老师在家吗?”她说:“他在家,请进。”并喊道:“丕谟,有人找。”原来她就是师母玉珍。我带着激动与紧张的心情走进了汲绠书屋。我自报家门:“洪老师,我是宝山的金伟忠。”未待我说 完,丕师带着笑容对我说:“噢,你是无锡书法函授班的学生。”丕师超凡的记忆力令我震惊。他又是热情让坐、又是倒水泡茶。温文儒雅、文质彬彬的丕师语调平和,谈笑风生,平易近人。黛青的眉宇下,透过镜片,一双灵气十足的双眼,充满着睿智。此前,读了丕师文笔犀利的书法评论文章,总认为,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想象中的他面目严峻、神态凛然。可眼前的先生却是那么地和蔼、慈祥,这与我概念中的丕师简直相距十万八千里。他取出《承晋斋积闻录》、《法书要录》二本书,分别在扉页上题上“伟忠老弟来访,一见如故,赠此留念。198622日,丕谟。”和“伟忠老弟留念。8622日,丕谟。”随即取出文房四宝,为我展纸挥毫。倾刻间,笔走龙蛇,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两幅“坚而不浮的点画,藏巧于拙的结体,豁达天成的章法,以及爽爽有神”的法书墨宝。我怀着惴惴不安之心而去,喜逐颜开而归。

我授业于丕师,解惑于丕师,更重要的是在先生身上学到了做人的真谛。

1990年以前,我几乎每隔半个月,拜访丕师,聆听恩师的教诲,诚得益匪浅。丕师常常淳淳教导学生:“学习书法第一是人品,第二是学问,第三才是书法。”对此他是身体力行的。丕师淡泊名利、心胸豁达、谦和处世、温良恭让、身怀菩萨之心。某年,有位外地书画“爱好者”窃取了丕师一本心爱的名人书画册页,后来小偷在别处行窃时被逮。检察院根据窃犯交待,到丕师处取证。那时,只要丕师道出册页的作者和经济价值,此人即可判刑。丕师以慈悲为怀,不仅不计较册页的经济价值,反而又以仁慈之心说服取证者。丕师认为,字画有价,而人生的轨迹是无法依价值来计算的。

199088日的《书法报》,刊登了张望先生《患者与庸医》一文。文中指责丕师评吴炳伟的书法,与吴的实际水准“相去甚远,形成强烈反差。”同年1018日,我参加了工会组织的无锡二日遊。因无锡艺专是我的“母校”,便放弃集体活动,独自赴校看看。接待的老师与我神交。当我提及吴炳伟校长时,他暗暗示意,此地非说话处。我们只得另觅地方。他告诉我:由于种种原因,吴校长目前处境十分艰难,并提及《患者与庸医》一文,可能是有人故意对吴炳伟落井下石,想不到由此也牵连了令人尊敬的洪先生。回沪后,我对丕师提及此事,想不到丕师竟说:“我心已皈依佛门,四大皆空,逆来忍受。好多朋友欲为我写文辩论,均被我谢绝。我也不想写反驳文章,近来心地反觉平朗,而其乐融融。”以淡淡一笑了之。大度的丕师,伟哉!撰文署名是作者的自由,但令人不解的是,尊敬的张望先生,若说以肝胆之言来批评,在这个不涉及政治的、纯艺术的观点上,何必还瞻前顾后,以笔名“张望”来署名呢!难道在艺术之外,果真没有其他目的吗?!诚如马奉信先生所言:丕谟先生是影响很大的书论家、书法家,著述可谓丰矣哉!张氏这篇短文,固然给丕谟抹了点灰,但是根本损害不了他的形象,抹煞不了他的贡献!

1990227日丕师订《汲绠书屋约法》十条,其中第五条为:“天行健,居子以自强不息。本书屋主人以笔耕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由于脑力劳动有着思维连续性的特点,故而凡在白天工作时间,诸君若非要事,请勿来本书屋空坐闲聊,误人误己。‘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故人早已有过说教,否则谋财害命,莫此为甚。”自见丕师约法十条后,我时时以约法为戒,真乃非要事而不登洪府。唯恐影响丕师的学术研究。尽管师母多次对我说:“你来我和丕谟都很高兴”。

丕师十分体贴学生。作为学生,每当前往洪府,总是忘不了带些礼物孝敬老师、师母。但却常常换来他俩的严厉批评。他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对学生的心情很了解。你来我家,如果心里觉得过意不去,只要稍带些水果,表表心意就可以了。”每逢过年,我在电话中表达赴府向老师、师母拜年的愿望,但常常遭到老师的谢绝,并说道:“不必拘于形式,只要来了电话就足够了。”

199510月初,我从农村搬居于小镇。随即斗胆邀请丕师、师母作客。想不到丕师爽快允诺。1126日,我将老师、师母接到寒舍。“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丕师的确是惜时胜金的典范。他一踏进门,即在书架上挑书阅读。用餐时,拙荆端上热气腾腾的黑鱼汤。我无意中说:“杀黑鱼时,活蹦乱跳,我费了很大的劲。”丕师连声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饭后,我见丕师雅兴真浓,取出册页请他题字。丕师题为:“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一九九五年冬月,洪丕谟书于伟忠新居。”又为司机小王写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我出示丕师1989年作的一联,他见后不说缘由,随即撕碎。师母看到后,道出缘由:“丕谟见到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就撕。有次大熙法师携其已装裱好的数幅作品登门求教,也被丕谟撕个粉碎。”原来,丕师之意乃平生只求佳作留世也。接着师母安慰我说:“让洪老师重新为你写一副。”我取出6尺整张宣纸,一开为二。丕师择一大笔,边舔笔和墨,边加思索。倾刻落笔挥毫:“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上款落“伟忠建珍佛光普照”、下款为“洪丕谟书于宝山长浜”。我小心翼翼收起墨宝。因丕师次日要参加全国中医研讨会,欲即回府。我提议是否去乡下走走,领略一下乡土气息。我家老房,总面积约250平方米。丕师踏进楼下的厅堂,就情不自禁地对师母说:“要是我们住在这里,当中放上一张大了再大的桌子,空下来任情写字作画,真是人生极致,此乐何极!”走进灶间,见家父留一纸条,让我们为老师弄点蔬菜带回去尝尝。师母曾因在江西农村插队过,故一踏上田畦,兴许就把她带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益见倍感亲切。而一向处在喧闹环境中的丕师,又对师母说:“要是我们能住在乡下,看书写作倦了,就去田间灌水、挑菜,劳作一番,那况味该是多好!”师母妙答:“那不成了陶渊明、陆放翁了?”

丕师先生学富五车,著述等身。他的书法融豪气、清气、逸气、静气、书卷气为一炉,被称为“洪体”,他不但是位名震书坛、声誉海内外的大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被誉为“上海滩上一枝笔”、“江南才子”、“海上奇人”、“著书快手”。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兼职教授、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以及浙江富春江书画院名誉院长、金陵书画院名誉院长等上百个书画学术团体的名誉院长和顾问。迄今已出版著述120余种,2千逾万字。内容涉及医学、书法、绘画、诗词、佛道、儒学、法律、命相、堪舆、文史、饮食、养生等领域。他研究的范围之广、起点之高、力度之深,恐怕在古今中外也是及少见的。有人称他为“杂家”,我也认为,只有大学问者才可能成为杂家。

“千载学林一奇葩”,这是德高望重的赵朴初先生对丕师治学、处世、品德、才华乃至学术成就和地位作出的客观、公允的概括和评价。

2003/6/8

原载《洪丕谟研究》

金伟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