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画家吴廷康考

(2018-12-01 07:38:39)
标签:

杂谈

落拓一官 弘毅不辍

----------吴廷康生平及艺事略考

金伟忠

屈指算来,迷上汉画像砖、石拓片已有一年半了。在我收藏的五十多幅汉画像砖、石原拓中,已有朝宾师、宏喜、宝华先生,三友兄,志军兄以及洪门师兄弟宝平、蒋频、建华、宏元、建伟等纷纷为我挥毫题跋,可谓精彩纷呈、蔚为壮观。但常常为未能在丕谟师生前题上一拓,深感遗憾!对了,有啦。忽然想起丕谟先生生前在清代吴廷康所临汉砖篆书“功曹传送人寿贵”一轴上的题跋,忌非能弥补蕴藏在心中的憾事乎。

对于吴廷康能轻轻松松查到的资料不多。翻开朝宾师1992年9月赠送的《中国书法词典》以及手头现有的各种书画辞典、资料,综合起来,大体这样描述:

一是生卒:(清)(1799— ?)或(1799—1873)或(1799—1873后)

二是生平:字元生、云山、晋斋等,又号康甫,一作赞甫,别号晋斋,晚号菇芝,安徽桐城人。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官浙中数十年。与何绍基至交。精金石考据、善金石题跋、篆隶铁笔,直窥汉人。亦工刻竹。有砖癖,《辑慕陶轩古砖录》。余事写梅、兰,寥寥数笔,金石之气盎然。年近九十卒,身后遗墨,始为人所重。仅此而已。

为了弄清这位与一代大家何绍基(1799-1873)同时代的金石、书画大家,于是乎循着“清进士”、“安徽桐城人”、“官浙中数十年”这三条线索,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捞针似的在史料中苦苦地寻觅着相关的信息。

一、吴廷康生卒年考

1、罗振玉(1866-1940)先生在《佣庐日札》中明确记载:罗氏在光绪辛巳(即1881年)于杭州旅舍拜见吴氏,“吴氏已年八十余,长髯修干,精神张健。”

2、杭州岳王庙有碑刻记“……光绪七年(1881)夏,桐城吴廷康恭录”、“……光绪七年八月桐城吴廷康记、古歙吴鸿勋书”的字样。同样,杭州“于谦故居”有“……光绪辛巳吴廷康誌”的碑文。

3、2013年12月14日,西冷西印秋季拍卖会0504号拍品吴廷康《如意联意图》,有“……戊寅新秋孚龢陆君见而赏之,墨以奉教,藉一粲。茹芝吴廷康时年八十”的题款。

4、西冷印社2006年秋季拍卖会2713号拍品,钱镜塘先生藏吴廷康篆书联“长世无言壹室静;欣然游目万山春”有长款“……廷康信而享好之,惜年逾八旬矣”。由此可知,将吴廷康生卒标为1799-1873之1873为卒年,显然是错误的。

5、2015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4卷第4期刊载的郭峰先生《近代道教与地方社会互动》一文,及《乾嘉余脉杂钞(149)》等,均标注吴廷康(1799-1888)。

6、另据翁同龢的得意门生王伯恭所著《蜷庐随笔》中载:“桐城吴康甫二尹廷康,道光中,即以小官浮沉浙江,光绪年始卒。屡次寇乱,俱免于难,殆天幸也,极精金石考据之学,与何子贞,苗露仙皆至交。所作篆隶,雅健绝伦,顾同时人多轻之。良辰佳节,恒以联扇等事遍献上官,亦颇遭厌弃,往往掷诸字簏。吴君卒时,年近九十,身后声价顿增,几过完白山人,往往酱瓿之余,多方购觅。此古人所以不求浮誉,固知后世必有桓谭也。”

7、《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载:光绪十四年(1888),罗振玉在杭州“见桐城吴氏藏砖百余列肆求售,皆《慕陶轩砖录》中物也。”与诸多史料《墨林今话续编》、《迟鸿轩所见书画录》、《广印人传》、《竹刻录》、《工馀谈艺》、《清代画史补编》等所载“年近九十卒,身后遗墨,始为人所重”相符合。由此可以确定吴廷康生卒为1799--1888,无疑。

二、吴廷康生平要事

“槐井醴泉”为永康厚吴村“家居八景之一”,据载:“清道光辛丑(1841)永康县丞吴廷康公余来村游玩,投小石子于井中,发出之声越铿,余韵锵然,有顷乃歇,曾说‘宜名洪钟’”。

吴廷康在浙中永康、杭州为官数十年之久,虽然在任途上不得志,其生前至交何绍基谓其“落拓一官,濡滞之江”。然后,他在浙中为官的数十年中,身体力行,一直致力于恢复和弘扬传统的精神文化,让民族优良传统彰于世代。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1851--1864)军队进攻杭州,其女吴珩(字玉卿,擅花卉)殉于战乱之中。其时,廷康先生曾避永康东部崇山峻岭中, 以诗书画自娱,东阳秀才黄兴衔在《骞逸生六十自叙》中写道:同治纪元壬戌之夏(1862年),粤匪扰境,磐安、永康、东阳交界处的东阳岭脚村,永邑二尹吴康甫、丽川名士潘憩南避难予家,咸居吾家水阁楼中。吴公题予家“龙岭”,加以篆额。潘公即咏龙吟阁古风一章,并序以纪其事,及咏村中八景诗刻入潘公《山瓢诗草中》。杭州光复后,这种精神更能体现。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时任杭州司狱的吴廷康经过考察,正式确定西子湖畔西北角的栖霞岭下为岳飞遗骨的初葬之地,并大量筹集银两,营建岳飞墓、岳王庙,又刊印了《岳忠武王初瘗》,在岳王庙忠烈祠“精忠柏亭”陈列八段精忠柏化石,亲绘镌刻“精忠柏图”;并监刻《精忠柏台记》碑,落款为:“前权孝丰县事、永康知县、平湖县丞、桐城吴廷康监刻。”史传,1142年岳飞以“莫须有”罪为奸人陷害时,亭中一柏树也迅疾枯死,化成铁石,百姓感其忠义,谓之乃岳飞忠义精魂所化,称之为“精忠柏”。根据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徐诚先生《漫谈永康松石》“杭州岳王庙精忠柏化石略考”一文中考证,这八段精忠柏乃吴廷康从永康地区带过来的松化石,即松柏科植物的化石——木化石。

道光二十年(1840年),时任永康县丞的吴廷康住持修建圣岩寺,建修山门、金刚殿、五开间大雄宝殿,在两殿之间,充分利用自然石径和石台营建了庭阁、长廊、戏台、伽蓝财神殿和慈航财神殿等,并亲自书刻《重建圣岩寺碑记》。

清代嘉庆三年(1798)戊午举人、主编《永康县志》的应曙霞之孙应莹(字菉园)致吴廷康启云“回忆莅永时,折节下交,与先君子气谊相投,搜寻绛雪遗迹。庚子乡试献行时,即检家藏‘杏林春燕图’,命莹奉呈台下,因得仰接芳型,俯聆清训,光阴转瞬,于今十有八载矣。心迩身迢,无时深翘企。”

吴绛雪(1650--1674),名宗爱,永康县城后塘弄人。这位仅在世24个春秋的一代倾世才女,自幼聪颖多能。9岁通音律,11岁作七绝《题晴湖春泛图》,12岁即能以诗入画,书法也不同凡响 ,名噪一时。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受吴三桂蛊惑,在福建叛乱,其部将徐尚朝进兵浙东,六月兵至永康,因素慕绛雪才华姿色,扬言“只有献出绛雪 ,才免除永康全城屠戮”。绛雪得知,为解救全城百姓,以“未亡人终一死尔!”的气慨,慷慨应诺。“行至白窖岭下,绛雪停骑,命取饮水,乘护送者不备,纵马驰向山崖,坠涧身亡……”。

道光癸卯(1843年),永康县丞的吴廷康,遍访各处,奔走呼号,大力收集整理绛雪的生平事迹,并上报请旌,在永康县城建造烈妇祠祀之,又刻绛雪遗作《六宜楼诗集》、《绿华草》二卷。撰《桃溪雪》,由海盐许楣为之传,德清俞樾曲园编成年谱,使吴绛雪的才情和为民殉难事迹闪光于世,广为人知。

综合《金陀续编》、《杭州府志》和2013年3月17日杭州日报《孝女岳银瓶轶事》一文: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害于风波亭,女儿孝娥恸哭欲绝,含愤叩阙上书,被赵构警卫拦阻,怨恨无奈之下,抱着父亲生前留给她的银瓶投井,明代称之为“孝娥井”。同治六年(1867),司狱吴廷康考证出孝娥井在岳飞故居东数十步(即现庆春路228号浙江供销大楼门口的路灯位置)重建新亭并立碑,井圈凿有“孝女赴义处”,使孝女的人文历史得以延续。2003年,遗存的碑刻和井圈被迁移到恢复的风波亭遗址旁,孝女终于父、兄团聚。

中广网2005年7月4日记者章恒在《中国孝文化研究在浙江省安吉有重大突破》一文载:代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经典的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随着在安吉县皈山乡孝源村郭巨墓茔和碑文的发现而变得有据可查。但上述报道中,所示碑文多字破损而未能全部标注。

根据2015年11月6日安吉县志编辑部程太平、袁成民、王恩等先生对郭巨墓碑的实地考察,经过反复辨认,碑文一百一十四字全部识别。碑文如下:“郭孝山隶县治西北二拾里之鱼池乡,有晋孝子墓在而名也。越千百年,封树窟窿,梅开六出,竹秀千竿,正气所钟,光昭亘古,故前明建邑亦以孝称,诚宇内之胜迹也。予于道光癸卯秋来权邑篆,景仰纯仁,择吉修谒,选石题记,籍为正风化,励行义之壹劝焉。桐城吴廷康康甫并书”。

光绪元年(1875年),吴廷康与人在杭州集资于众,为南明大臣、诗人、一代儒将,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的民族英雄张煌言(1620.7--1664.10)墓地创建享堂与祠堂,并与人题三楹。1985年《文物》第10期中载:中国历史博物馆旧藏《张忠烈公墨迹》刻碑一种,共五纸,第一纸最前端有吴廷康篆书题眉“张忠烈公墨迹”六字,旁题“光绪初元二月望日四明诸君聚于教忠孝堂,海曙先生出示珍藏此集,得观名贤遗笔,增旷眼福,谨为题眉。吴廷康时年七十又七”。铃“吴廷康”印。“张忠烈公”者即“张煌言公”也,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张墓的修复,张祠在1993年被授予杭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弘扬爱国精神和优秀传统方化的重要场所。同时,吴廷康还先后参与重建吴山英公庙、西湖林公祠等等史迹。

三、吴廷康艺事

1、传世墨迹、碑刻

张耕先生《明清桐城书法——文章载誉满,翰墨称艺坛》对吴廷康先生如是介绍:“吴廷康,道咸间曾在浙江任县丞。书法崇碑,篆隶闻名。篆书几乎不作金文,以秦人小篆为本,更多的是借鉴汉人砖铭,有几分隶意,寓方于圆”。萧退庵说过:“篆书要写得方、写得扁才是好手”。以此为标准,吴廷康便是好手。因好古为癖,其书作中多异体字,就连武则天创造的那几个字,他凡写到必用。亦好用古干支纪年。

吴廷康有一102*18*2篆书七方联,即是如此。此联初见于北京传是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1月24日秋季拍卖会明清墨迹专场,成交价为31360元,又见于2012年北京东方大观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明清墨迹暨中国古代书画专场,后复见于2014年8月21日厦门谷云轩拍卖有限公司书法楹联拍卖专场。三个拍卖会均将其联和题识释文为:

“壹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开见宝光”和“光绪六年,岁在止章执保桂秋之朔,书于孤山巢居词,似树白尊兄先生雅属,即请政书。皖桐茹芝吴廷康试东海黄龙瓦砚之笔,时年八十二”。

此联也见于2014年3月25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四季第三十七期拍卖会,而将其联释为:

“壹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关见完人”。2014年5月14日苍茫书院将下联释为“万卷书开见古人”,笔者认为是正确的。此联下联中第四字应为“开”、第六字为“古”,出古孝经,乃异体字;末字“人”,出云台碑。为此,笔者同时对三个拍卖公司题识释文,纠正和说明如下:所谓“岁在止章执保桂秋之朔”实为“岁在上章执徐桂秋之朔”。古人岁阳、岁阴(干、支)纪年“上章”意为“庚”、“执徐”即是“辰”,“桂秋”乃“八月”,“初一”为“朔、且、额”;又据“光绪六年”可以断定,此联作于1880年,阴历庚辰八月初一无疑,与吴氏生于1799年时年“八十二”完全吻合。另所注题识中所谓“巢居词”应为“巢居阁”,“即请政书”应为“即祈政书”,至下“海”、“瓦”、“时”均为古异体字。这样对整幅作品的注释似乎已尽全尽美,也真是吴氏所书实实在在的本意内容了。

至今,浙中大地上依然能够看到吴廷康先生留下的书法、刻石。

题岳王庙:

王业竟偏安,叹息北征将士;

精忠独报国,伤心南渡君臣。

岳王庙靖魔殿:

识奇才者留守,主动疆场,力佐中杏。使储位早安,首定寿皇绵国祚;

崇配享于胜朝,礼代君王,同昭旷典。衹伏魔可匹,追封大帝达天衢。

放鹤亭

旧枝新干,晨夕写梅,欲从山外青山,更长双峰撑劲节;

诗梦酒痕,苔芩结契,争羡阁边高阁,永留半壁起层峦。

西湖玉皇山

水映七星,斯文瞻北斗;

天成八卦,用坎镇南离。

题林杜(孤山北坡):

清福几生修,伴逋仙高隐,少尉孤忠,一岭梅花寻冷趣;

遗风三代上,继白傅呼宾,苏工判事,两堤杨柳系讴思。

题杭州吴山(旧有)老东岳庙殿:

舜典礼岱宗,亿万年咸尊泰岳;

神庥敷越海,东西浙共仰仁元。

题永康观音堂:

甘露洒瓶中,福缘广布;

慈云重座上,善果常昭。

俭以养廉和致福;

勤能集事静延康。

永康福禅寺:

福基始得静中悟;

善果须以心上培。

题永康与缙云壶镇交界处圣岩寺摩崖石刻“圣岩寺”、“天栈云横”两幅横幅篆书,在篆书左方直书隶书,诗云:“圣水无源本不凡,天留半壁室空嵌。壮观胜景开新辟,法界争传吕氏岩。岂是前身有夙愿,攀萝绝蹬万重泉。从今韵事成佳会,风雨名山镌选石。吴廷康撰并书”。题灵岩地藏殿门额“别有天地”和“石如有灵也应担风握月,山长不志谁凭步雨行云”楹联。可惜的是原题于城西江畔的摩岩石刻“龙虎山”、以及永康境内桃花大祖庙“浮花亭”、“桃花洞”、“放生亭”至今已不存。

而经过妥善修复,于2015年5月18日重新对市民开放的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的浙江金华明月楼吴廷康石刻题记,依然让我们一睹其书法风采。

2、著作:

清俞樾谓吴廷康于金石书画“嗜性成癖,至老不衰”。祝嘉先生在《书学史》赞其“篆书铁笔,直窥汉人。汉晋钟铭、印文、铜器、碑贴,瓦当之属,可一一取证砖文”。其家藏古物甚多,仅秦汉至唐宋古砖就有数百方,皆亲手摹勒考辨。谓之“残砖零甓,岡不蒐罗”。道光十四年辑有《吴康甫砖录》,后增为四卷,易名为《慕陶轩古砖录》。以往学者认为严福其《严氏古砖存》为古砖集砖之始,刊于道光十九年,实际上,吴氏的砖辑比严氏的早整整五年之久。

采辑《桃谿雪》二卷,民国八年扫叶山房出版;《桃谿雪》二卷二十出,咸丰二年云鹤仙馆出版。

撰《问礼盦论书管窥》、《玉台秋序述初稿》(光绪六年琼笏仙馆出版)、《慕陶轩古砖录》、《问礼庵古今印存》;辑《吴廷康抚砖文》;集《联语杂钞》;支持收集和出版《徐烈妇诗》、《西湖林公祠志》等。

3、吴廷康书法拍卖略影

上海朵云轩 2002年12月10日 135*32cm 篆书 7,500

2007年12月23日 175*44.5cm 篆书11,200

2009年7月19日 101.5*18cm*2 篆书联 13,440

175*45cm 隶书11,200

2011年7月4日 100*44cm*4 拓、跋礼永器四种 115,000

上海道明 2014年10月15日 隶书七言 25,000

中国嘉德 2009年11月21日 篆、隶四条屏 358,400

2010年3月21日 30*126cm 隶书“和谦致乐”横幅 64,960

2013年12月15日132*31cm*2隶书七言联 40,250

山东恒昌 2011年10月20日 隶书八言联 39,200

2013年12月6日 隶书八言联 46,000

上海聚德 2012年7月12 篆书二条 39,100

西冷印社 2010年6月30日 篆书四条屏 44,800

2013年12月11日 隶书西狭颂 140*39cm 17,250

北京泰和嘉成 2011年11月27日 跋汉洗拓 103,500

北京匡时 2014年12月4日 篆隶四条屏 92,000

北京华辰 2012年10月30日 篆隶二条 69,000

4:常用印:吴康父(白)、吴廷康印(白)、金石洞天(白)、廷康(朱)吴元生(白)、廷康印信(朱)、晋斋手拓(朱)、吴氏元生、康父(朱)、明月前身(朱)金石刻画臣、瓣香(朱)、康父隶古、愿学古人(朱)、月印青天(白)、问礼盦(白)

四:结束语

实物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吴廷康这幅107*30厘米“功曹传送人寿贵”81岁时所临直幅汉砖纸本,是他“有砖癖”和卒年非1873年的最有力的印证。署款“钱唐黄小松、陈曼生曾得吴兴山中汉砖文,廷康爱而临之,时年八十一。”丕漠先生生前在右侧裱边上题曰:“吴廷康,清朝著名书画家,一生经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与何绍基交谊至深,籍贯安徽桐城,为官浙中数十年,书画均臻佳也,尤精篆隶。此汉砖文篆书,古趣盎然,亦足宝玩。庚辰初冬,洪丕谟题。”此幅原藏于洪门建华师兄无住庵的吴氏临汉砖精品,由于于兄的一句“好东西大家分享”,2005年金秋竟成了不舍斋的庋藏。建华师兄在《书画收藏入门系列丛书》对吴氏此帧作品的分析可谓精彩:“汉砖篆书破圆为方,字形或长或扁,不成定式。用笔横平竖直,含有 隶意。这幅字除了‘功’字和右边‘力’和‘送’几处用圆笔外,其余皆为方折用笔,奇纵遒劲,若篆若隶。‘功’字奇扁,仅有‘曹’、‘夀’、‘貴’的二分之一不到位置。‘傳’字长于‘選’和‘人’,而‘選’和‘人’字又长于‘功’。字的长扁参差,不拘成法。字距排得紧密,线条厚重,看上去像一块汉砖的拓片,颇具‘汉’风。‘功’字圆笔空白处与‘壽’字的‘口’空白处遥相呼应,看上去疏密有致,计白当黑运用得恰到好处。款字也显古朴,配上汉味很浓的‘康甫印信’朱文方印,使整幅字醇古遒厚,方整雄伟,古风荡然。”有了建华师兄恰到好处的妙评,我似乎再也写不出什么多余的笔墨来点评了。

河北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张伯英碑帖论稿第三卷》307页中,张伯英先生赞廷康先生“分书古朴具金石气,所见古刻既多,下笔自远于流俗……”诚可信也!

金伟忠

2017年10月20日初稿于复旦大学 卿云楼

2017年12月22日晚二稿于抱瓮斋

书画家吴廷康考

书画家吴廷康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