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2022-07-24 10:46:50)
标签:

古文明

历史

杂谈

分类: 文明史
 说起西方文明,绕不开古希腊罗马文明。一般认为,西方文明中的哲学、科学及艺术等源自古希腊,而法制和工程技术等则源自古罗马。
    多数史学家将“古罗马”的历史定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代皇帝罗穆路斯被废黜的一千二百年。那之后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一千年的罗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将其归入中世纪历史。
    但是,直到公元476年的一千二百年,罗马可以定义为同一个制度的民族国家,或同一个文明吗?拜占庭帝国和之前的罗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国家或文明吗?
    有人甚至提出“古罗马”历史应该截至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的分治帝国、或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再度统一罗马的时代。因为这两个时期对罗马,都有不同于公元476年傀儡皇帝罗穆路斯被废黜的改变,且影响更大。
    罗马的毁灭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知道的“古罗马”衰亡史。
 
一、 公元前264年之前的地中海世界
    为什么要以公元前264年为界?因为在此之前罗马仍然只是城邦国家,尽管它已经通过结盟、殖民等方式控制了波河以南的意大利半岛。但这一年爆发了与迦太基的战争,历史上称作“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从此由一个陆地国家走向地中海、从城邦国家走向领土国家,战争给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的变化,了解罗马必须要了解布匿战争及其带来的影响。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01布匿战争前地中海势力范围
    战前,地中海的势力范围大致可分为三大地区:东地中海、西地中海北部、及西地中海南部。
    地中海东半部(包括南、北)是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将分割统治地区,这些国家的统治阶层为希腊人,包括:埃及的托勒密王国、中东叙利亚的塞琉古王国、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及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等,希腊本土的各城邦则保持着自治。
    地中海西部北岸,除了已经统一意大利半岛南部的罗马外,从伊比利亚半岛东岸,至意大利半岛南部、及西西里岛东侧,早在公元前七、八世纪起就建立了众多希腊殖民城邦。那不勒斯以南至西西里东部海岸因希腊殖民城邦的繁荣甚至被称为“大希腊”。
    在整个地中海,希腊影响力最薄弱的地方是地中海西部的南岸,那里有另一个海上强国——迦太基,首都在今天的突尼斯。这是一个由原来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建立的殖民地。腓尼基人是古老的航海民族,据说希腊人的字母文字诞生和季风航海术改进都受他们影响。
    迦太基虽然仅在西西里西部及西班牙东岸靠南地区等建有殖民城邦,但自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城邦海上力量衰弱后,迦太基海军一直称霸地中海海上。

二、 “布匿战争”之前的罗马
    早期的意大利半岛也是为生存空间而争得你死我活的丛林社会。罗马自公元前8世纪建立城邦,经过与周边部族五百年的征战、兼并,至公元前270年,已经将意大利半岛波河以南地区(面积约相当于山东省)纳入势力范围,包括半岛南部沿岸的希腊城邦也悉数成为罗马势力庇护下的自治盟邦。对被征服部族、城邦采取分级管理,在不同时期授予不同程度市民权,等怀柔政策,被认为是罗马扩张成功的重要原因。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02罗马统一半岛过程(图片来自:谭其骧《世界历史地图集》)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03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的统治方式
    罗马在公元前509年之前是王政时期。但罗马的“王政”不是东方人传统意义上的“王政”。因为当时罗马的最高决策者并非国王,而是“市民大会”。市民大会负责选举国王及重要公职成员,并决定是否通过国王所制定和提交的政策、法规,表决对外关系是战还是和。国王不能世袭,有点像终身总统。
    根据王政后期就制定的规定,罗马市民中17至60岁的所有健康男性均有现役或预备役义务,同时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6岁以下男性或女性市民,以及奴隶、非市民等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04公元前6世纪罗马公民等级划分
    罗马市民根据财产被分为六个等级(前5个等级资产从1.25万阿斯到10万阿斯),按照等级承担战时兵役人数,同时决定他们在市民大会拥有的表决票数。财产等级是根据五年一次的普查或临时普查决定,普查由财产及户口调查官(Censor)组织和领导。
    罗马采取百人一票制。百人队是罗马最小军事单位,也是最小投票单位,百人的组成是根据居住地选区事先划定的。投票前需同一百人队的市民取得一致意见。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是公民社会的基础,罗马人用当时能做到的量化方式制定了体现这种平等的标准。)
    王政时期参与建立城邦的大家族代表,组成了元老院,这些人就是后来的贵族,但当时元老院只是国王的咨询、参谋机构。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终身制的国王,开启共和体制。但实际上这次改革仅仅是将国王,换成了每年由元老院提名、市民大会选举产生的两名任期一年的执政官,市民大会、元老院及其他管理机构均一如从前。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05共和罗马的组织架构
    但这一改革造成了元老院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因为元老院议员无任期,且所有重要公职的提名、及许多重要提案须先经元老院审议、讨论后,才提交市民大会表决,这使“少数人”的元老院成了实际的国政中枢,类似企业的董事会,执政官则成了一年期的CEO。由于共和早期的元老院议员(这时已从100名增加到了300名)基本占据了一、二等级,这就形成了贵族控制了市民大会的多数票(参阅上图),实际相当于企业的大股东,为此元老院提案在市民大会通过的概率极高,利益分配也更多地向贵族倾斜。这样一来,共和国从一开始就不断发生平民阶层(第三等级以下,相当于企业小股东)和贵族之间的矛盾。但罗马平民从未考虑过暴力革命,平民最激烈的一次抗争也就是逃到山上、抗拒兵役。而每次矛盾尖锐时,最终双方都会以妥协的方式解决,而且往往是占有权力优势的贵族让步更多一些。这从后来公民大会通过的一系列法案可以看出:
    公元前494年后设置了“护民官”、“平民大会”。“护民官”必须是平民出生,由只有平民可以参加的“平民大会”选举产生。在“护民官”认为执政官或元老院的某项提案侵害了平民利益时,可以行使否决权;
    过去罗马通行习惯法。公元前449年在考察了鼎盛时期的希腊制度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将法律明文化,使平民也较容易清楚各种规定; 
    公元前367年出台《李锡尼法》将所有重要公职(执政官、法务官、财务官等)向平民开放;之后又开放元老院,凡担任过重要公职、护民官的平民卸任后可以自动成为元老院议员(这些人被后人称为“平民贵族”,以区别“传统贵族”);
    公元前287年通过《霍滕修斯法》,平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也成为国家法令;等等。
    从上述罗马的历程,我们看到了罗马人实现共和政体、公民社会的两个重要原则是:1、通过财产调查,尽可能量化权利和义务的对等;2、对那些无法量化的问题,通过协商、妥协,而非暴力的方法解决
然而,罗马的这一进程在公元前264年改变了。

三、 “布匿战争”使罗马崛起、并从积极防御走向扩张
    尽管罗马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邦国家,在半岛拥有了大片殖民地,但在公元前264年之前,他的势力范围从来没有进入地中海。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06第一次布匿战争引发地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07墨西拿海峡(2014年拍摄)
    这一年,罗马元老院接待了来自西西里北端城邦墨西拿的求援使者。墨西拿与意大利半岛南端隔海遥望。来访者希望罗马帮忙对付迦太基军队,因为迦太基本来是墨西拿请来对抗锡拉库萨(西西里最大的希腊殖民城邦)的,但现在却不肯离去了。考虑到迦太基如果控制了墨西拿海峡这个军、商要道,必将对罗马南部以海为生的希腊盟邦构成威胁,罗马最终决定出兵援助墨西拿,从此布匿战争(Punic Wars) 拉开序幕。(“布匿”是罗马人对迦太基人的称呼。)第一次布匿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二十三年,战争结果是,海上强国迦太基却在海战中惨败,不得不退出西西里全境,割地赔款,并被限制海军规模;罗马在西西里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并与岛上其他希腊城邦结成了同盟关系。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罗马松了一口气,得到了意外好处——海外行省,但迦太基咽不下这口气。幼年汉尼拔随父亲在西班牙南部殖民地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捣意大利本土,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战争前期,名垂西方战史的汉尼拔在意大利节节胜利,如入无人之境。尤其是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会战,罗马军7万人战死,8千人被俘,牺牲将士中,包括最高指挥官执政官一人、前执政官一人、前独裁官副官一人及志愿入伍的元老院议员80人。汉尼拔仅损失5500人。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08第二次布匿战争(图片来源: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坎尼会战后,汉尼拔曾派包括元老院议员在内的俘虏代表前往罗马,让罗马支付赎金换回8千俘虏。支付赎金意味战败,元老院拒绝了。俘虏代表们告别家人回到汉尼拔营中,于是汉尼拔将这8千俘虏悉数卖给了希腊人为奴。
    第二次布匿战争关系共和罗马的生死存亡,汉尼拔甚至一度兵临罗马城下。罗马元老院尽管常常因无休止的争论而决策效率低下,但争论也帮助了议员们对战局的认识。面对连续惨败,元老院不断试错,优秀的执政官、将领和外交家陆被续派往前线和盟国,无论他们出身贵族还是平民。比如:倡导“持久战”、“拖延战”的“意大利之盾”费边(贵族出身执政官)、以勇猛主动出击闻名的“意大利之剑”马尔凯鲁斯(平民出身执政官)、以给予自由民身份为条件组织起骁勇善战的“奴隶军团”的格拉古(平民出身执政官)、通过外交手段成功阻止汉尼拔同盟马其顿参战的拉埃维努斯(贵族出身执政官)等,一时人才辈出。
    按罗马传统,元老院几乎不处分战败或失误的将领,并且往往还给予他一雪前耻的机会,这不仅是元老院高度的自我责任意识,也是对前线将领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反观迦太基方面,完全依赖天才将领汉尼拔一人。迦太基对败军之将则往往是严惩不贷。
    战时经费问题上,罗马实现了全民动员:全体元老院议员贡献出不动产外的所有财产;除无产阶级外,所有市民家庭必须根据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战时国债。汉尼拔则主要依靠在意大利的掠夺和来自迦太基不多的补给。
    战争期间,双方还在整个地中海展开了外交攻势。马其顿和西西里最大希腊城邦锡拉库萨倒向迦太基,托勒密埃及和希腊本土各城邦与罗马结盟,叙利亚塞琉古王朝则宣布中立。虽然汉尼拔软硬兼施离间意大利境内的罗马同盟国,但基本没有成功,罗马当年的同盟国政策发挥了作用。
    在经历了战争僵持阶段后,罗马方面一位杰出的年轻将领普布利乌斯·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史称“大西庇阿”)彻底改变了战局。大西庇阿的父亲、叔叔和岳父均战死在与汉尼拔的战场,他自己也几次从汉尼拔的剑下死里逃生。25岁时他主动请缨,被元老院破例任命为西班牙战区总司令。大西庇阿成功占领了西班牙南部汉尼拔的殖民地老巢卡塔赫纳,并控制了西班牙全境,随后南下北非成功结盟迦太基的邻邦努米底亚。汉尼拔被迦太基元老院紧急召回防守本土抵御大西庇阿。公元前202年,在距迦太基首府不远的扎马平原(在迦太基西南120公里处,今卡夫地区),大西庇阿大破汉尼拔大象阵,迦太基求和。次年双方签约,历时十八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迦太基失去本土外所有殖民地。
    第二次布匿战争不仅显示了罗马共和体制的优缺点,也充分反映了罗马人的价值观和文化。战后罗马不仅掌握了西地中海霸权,也成为整个地中海第一强国。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09公元前3-1世纪罗马共和国(图片来自:谭其骧《世界历史地图集》)
    之后的几十年,因战争时期的同盟关系等因素,马其顿、希腊一带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纠纷。罗马吸取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被动挨打的教训,同时也因为拥有了解决问题最有力的手段——地中海战斗力最强的“罗马军团”,于是在马其顿希腊问题上采取了积极干预政策。结果从开始的调解矛盾、打击违约方,到越来越深地卷入地区矛盾,最终只能以直接控制的方式结束这些地区的动乱。公元前146年,科林斯被夷为平地、成为最后的牺牲者。罗马人敬重的希腊文明的代表,雅典、斯巴达则仍被保留了自治权。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10公元前130年地中海(图片来源: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西地中海的北非一带也发生了同样问题,迦太基与邻国努米底亚的矛盾最终引发第三次布匿战争。罗马的解决方式同样简单粗暴,也是在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罗马夷为平地,布匿战争彻底结束,一个文明古国从此消失在历史中。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11罗马时代迦太基浴场遗址(2014年拍摄)
    罗马曾经在处理国内问题上展示了充分的耐心,也在统一半岛、处理邻国矛盾中表现了充分的宽容,但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成为强国后,开始失去了耐心。
公元前264年前,罗马统一约15万平方公里的意大利南部,花费了近500年。而从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到公元前30年埃及因托勒密王朝协助反叛的安东尼而被屋大维占领,罗马征服整个地中海周边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却只用了200多年。作为民族国家的罗马由此进入了鼎盛期。然而,罗马在获得大片土地、财富的同时,也正在失去什么。

四、 国土扩张带来的问题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12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的社会变化
    布匿战争结束、并且平定了希腊地区后,罗马就开始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1. 战地距本土越来越远,平民务农困难
    2. 小麦等谷物产品及奴隶的进口冲击本土农业,小农雪上加霜
    3. 公有土地的急速增加,但土地使用难以体现公平
    4. 驻扎偏远带来的公民权行使问题
    5. 同盟国公民平权诉求
等等。
    为此,忧国忧民的改革派和重视传统的保守派之间,展开了一轮又一轮错综复杂的攻防战,其中突出的有:
  • 格拉古兄弟改革
    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21年,格拉古兄弟以护民官身分推动农地改革。想通过分配农地、建设新殖民地、振兴公共事业解决失业问题。元老院保守派反对。虽然二人均死于非命,但改革内容仍影响了后来的政策。
  • 马略军队改革
    公元前107年马略当选执政官,将义务兵制改为领薪水的志愿兵制,这一方面解决了破产平民农户就业,又缓解了兵源不足。
  • 同盟国罗马公民权之争
    主要罗马穷人反对平权法案。公元前91年,中、南意大利爆发了反叛罗马的内战。次年,元老院通过《尤里乌斯公民权法》,几经波折后,意大利本土同盟国公民获得了罗马公民权。
  • 改革派马略与保守派苏拉的矛盾激化
    围绕“新”“老”公民权、小麦法、新殖民地计划、元老院改革(人数)、陪审员成员等一系列问题,各派展开一系列斗争。其中,马略和苏拉轮番占领罗马、杀害、处罚支持对方的议员、骑士。
公元前75年,执政官奥利乌斯*科塔提出《奥利乌斯法》,最终苏拉建立的体制几乎全被推翻。
  • 主张独裁的改革派和维护共和的保守派之战
    为收拾混乱局面,公元前60年凯撒、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三头同盟”开始国家改造第一步。用寡头协商的方式,架空元老院,以便顺利推行自己的主张。
    然而不久,庞培倒向元老院保守派,与凯撒对立。最终庞培败北在埃及被杀,凯撒也在罗马被极端保守派暗杀。
    之后凯撒的继任者屋大维和凯撒原来的大将安东尼之间发生战争,公元前30年,准备与埃及女王一起另行建立东方王国的安东尼兵败自杀。
  • 建立屋大维的元首制
    公元前27年1/13凯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发表恢复共和政体宣言,众元老院议员感激涕零。三天后,1/16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尊称及"元首"的称号,承认他的地位“崇高”。四年后奥古斯都又获得“护民官特权”,拥有了一票否决权。
    从此,元老院保守派受到压制、平民的权力则被代表,罗马进入“元首制”时代,史学界所谓的“帝制”开始。

五、 罗马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什么?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13帝制罗马简史
    帝制罗马500年虽然也有部分扩张,但总体是致力于防守。虽说是“帝制”,但罗马的“皇帝”仍不同于东方的皇帝,因为他的正统性仍需要元老院批准,其他共和时期的机构、公职也基本没有改变。就好像在原来的CEO执政官上面,又出现了一个终身董事长。
    但如果以公元前264年布匿战争之前罗马所构建的那个公民社会为基准,那么,某些重要的元素确实在逐步消失,而这种变化可以追溯到二次布匿战争之后:
    1. 共和晚期马略的军队改革确实解决了失业和兵源,但以薪酬为目的职业军人,从此成了将领们的“私人武装”,义务兵时的公民意识开始淡漠。
    2. 尽管元老院体制是“少数人”统治,但也体现了社会精英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功能,比同时期由全民共同决定国家事务的政体,如雅典,更有可操作性。元老院体制在罗马扩张后呈现局限性,但精英的集体社会责任同时弱化。到了帝制,罗马的国家兴衰只能寄托于元首、甚至某个军人的个人才能。
    3. 共和晚期,从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就强行推动法案开始、到大开杀戒,最后以大规模国内战争收场。元首制以后军人干政频频发生,公元三世中叶的50年间,在军团干预下竟更换了26位皇帝。那个以权利和义务对等为基础,重视协商、妥协的公民社会渐行渐远。
    以上是从公民社会的角度看。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看,罗马在扩张以后失去什么。
    例如,当具有悠久文明的地中海东方成为属地后,为适应当地文化,与当地治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罗马在东方属地大力推动罗马皇帝崇拜的宣传,以期望习惯于专制的东方民众服从罗马统治。公元284年靠军队拥护上台的戴克里先是个典型。同时,东方君主、贵族的奢华生活开始影响罗马人的价值观,有俭朴传统的罗马人也开始奢侈起来。帝国末期,据说宦官制度也被引进皇宫。而东罗马帝国,可以说就是一个被东方彻底改造了精神的罗马。
    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包容性的角度看罗马的改变。如,罗马原来是多神教国家,统治整个地中海后仍允许各种宗教继续活动。但在君士坦丁、狄奥多西两位皇帝的推动下,基督教最终成为帝国的国教后,其他所有“异教”都被禁止了。当然,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不是基督教成为帝国统一的精神支柱,可能东罗马也坚持不了后来的一千年。

六、 罗马文明毁灭了吗?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那些罗马文明成果的结局。
    直到公元476年的1200多年历史长河中,罗马从未发生过由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每次变革都仅仅是部分改变,这为罗马沉淀那些值得传世的文明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罗马文明的重要成果,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古代社会最完整的法律体系。自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公布了《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修订法律的历史,法律成为了维系罗马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公元530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了罗马法集大成——《查士丁尼法典》,给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以及后世重大影响。
    2. 高超的建筑工程技术。罗马人的公共建筑工程,堪称近代之前的世界最高水平。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14罗马大道和水渠(图片来源:日本高中教材)
    公元前312年第一条罗马大道阿皮亚大道建成,之后,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大道与其他罗马建筑,如桥梁、上下水道、竞技场、剧场、公共浴室、神殿等等一起,遍布地中海的各个地区。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15万神殿内部(图片来源:日文资料)
    仅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罗马的万神殿,穹顶直径43.2米,没有柱子,建成距今近两千年了。这除了高超的设计水平,还得益于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发明的混凝土技术。混凝土还使古希腊人只能依山体斜坡而建的剧场,在罗马时期可以独立建造。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16、17宰格万罗马水渠(图片来源:日文资料)
    还有就是高超的引水工程,如罗马为了将宰格万山泉引入重建的迦太基用于大浴场和民用,以每公里仅2米的落差,引水128公里,将泉水顺利引入石制水库。
    3. 发扬光大了希腊文明(包括艺术的普及和科学文献的保存)。罗马人几乎全面接受了希腊文明,近现代考古发现散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各地的大量古希腊风格人体塑像、廊柱、工艺品等,绝大多数是罗马时期制作或仿制的;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18以弗所塞尔苏斯图书馆(2019年拍摄)
   ( 塞尔苏斯图书馆遗址位于以弗所遗址中央大道的尽头,公元二世纪罗马亚细亚行省省长安奎拉·塞尔苏斯为纪念其父、前任著名省长尤利乌斯·塞尔苏斯所建。图书馆藏书最多时据说大约有1万2千卷,在小亚细亚一带排名仅次于帕加马图书馆。仰慕希腊文化的罗马人大量收藏希腊文献,这使建立公共图书馆或私人图书馆成为时尚。)
    延续到15世纪的东罗马帝国一直以希腊语为官方语,使大量希腊文献得以保存到文艺复兴前夕,为中世纪开始的翻译运动增加了除阿拉伯语外另一个获取古希腊文献的渠道;
罗马何时走向了毁灭?
图19托勒密天体模型(图片来源《插图剑桥罗马史》)
    由于罗马统治时期保留、甚至资助了希腊学院的活动,许多希腊学者得以继续研究活动。生活在亚历山大利亚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是其中一个代表,他的天体模型是中世纪天主教支持的主流观点,直到16世纪后,才逐渐被哥白尼的学术推翻。16世纪下半叶利玛窦来华时带来的还是托勒密的理论。
    没有罗马的传承、光大,希腊文明可能早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近代以来,重视源自古希腊的科学、重视社会法制在全世界蔚然成风,而罗马式建筑至今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作为民族国家,罗马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但是作为一种文明,罗马真的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吗? 
    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对罗马何时毁灭有不同的理解吧。

 2020年10月25日于松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