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iddle/6a05476ctad6dae6788f4&690
又是一年开学时,这样的场景,总让人忍不住感慨一番。
有个小时一起长大的妹妹要来这边上学,我便主动承担了接待工作。办理入学手续,购买生活用品,熟悉周边环境,直至把宿舍整理完毕。忙碌了一整天,还是在这样不给力的天气——连绵的秋雨夹杂着不合时宜的冷风。
晚上,我独自走在回学校的路上,思绪万千。现在的她以及众多大一新生,是如此天真无邪,满怀期待,准备迎接新生活。可不知道未来是否如她们想象般美好,更不知四年后的今天,她们又会成为怎样的毕业生。还有学校和社会的过渡对她们而言,是好是坏。只能祈祷她们会好。回望两年前的自己,那时的我,对大学还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因为学校的不如意以及别的缘故,期望难免会有些低。在这样的心境下开启了我的大学旅程。结果,周围的人、物总让我觉得缺少一些什么东西。一度我的生活阴霾不见阳光。没有激情,没有希望。然而,人终究是会渐渐长大的,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思想的成熟。终于我明白,一切的不如意皆是因为的心境,而非外在的种种。
“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的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但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在“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滋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不必一定与鹿豕游,不必一定回“洞府”去;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一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这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里的文字。正如作者所说,这是极肤浅的道理。然而,能够悟到并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当然。但我要没有过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而今,我也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唯独少的是平静如水的心境。
是时候,真正静下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