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走出幻觉,走向成熟》摘录

(2012-02-02 15:05:36)
标签:

杂谈

也许是经受的挫折太多了吧,我真的从来没有劝过身边的人去做交易。就连最近很多同龄人让我教他们炒股票时,我也都是尽量地推托,并且和他们讲明炒股的弊端。因为我深知一个交易者的成长是非常痛苦的。这需要和行业环境、自身本能、信仰体系等一切固有的东西对抗。我从来不相信有人能够在没有经历过惨重亏损后,就能真正的学会做交易。

 

我深信我说出来的东西,初学者是不会理解的; 就算是理解也不会相信;就算是相信也不会去实施;就算是实施也不会坚持;就算是坚持也绝对不可能在没有经历过惨重亏损以前, 就能心甘情愿的坚持到底! 事实上,交易真的并不复杂,相反却是出奇的简单。问题是这种简单有些出乎常理,并且不符合正常人的本能和信仰体系。

 

 

关于进入股市动机的调查。第一位的是获利;第二位的是证实能力;第三位的是追求自由。回想一下,我当初也确实是因为这些才进入股票市场的。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首先是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然后是必须愚钝的坚持交易原则;最后的结果却是基本上靠天吃饭,而决无自由与自豪可言。十年后的今天, 我不得不感叹,结局与初衷真的是事与愿违!我相信现在进入股市的这些同龄人,也许有一天你们真的能够赚到庞大的财富, 但你们肯定会感慨市场和你们当初想象的并不一样。

 

 

期货的获利方法不外乎是:用小的仓位来赚大的波动;或者是用大的仓位来赚小波动。这话说得一点不错,期货交易者通常会找到风险与仓位的平衡点。似乎期货公司最不乐意于看到交易者用轻仓来应对巨大的隔夜风险,自然他们更乐意把交易者引向重仓与短线的深渊。

 

分析师的所作所为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为了迎合交易者的需求。确切地说,是在迎合人性。也许真正资深的分析师,也曾遇到过我卖手机时的那种矛盾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给交易者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交易者需要的东西。交易者喜欢做高难度动作,那么分析师就帮你尝试;交易者喜欢占市场的便宜,那么分析师同样帮助你;交易者希望次次正确,那么分析师只能宣传一针就灵。在这个行业中发展有两条路可走:要不就做研发、要不就做实盘。为什么两者就不能兼容呢?答案很简单:交易者是敢于承认自己看不懂行情的人,所以才会出现什么止损点;分析者是必须宣称自己看得懂行情的人,否则他们就失去了在台上滔滔不绝的价值。最可悲的就是想取两者之长的人,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的荒唐。比如,找到10条基本面向好的理由,然后设置一个只有百分之几波动幅度的止损点。

 

 

在这个市场上唯一能够信任、能够依赖的人只有你自己。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交易者,那么就必须担负起为自己的出路和钱袋负责的使命。请相信我,这个行业上的每一种角色都有自身的需求,而绝对不会有人真心的为你着想。

 

 

     聪明的人用不需要聪明脑袋的方法赚钱,不聪明的人用需要聪明脑袋的方法赚钱。

 

 

     利弗莫尔曾经深刻的指出,期货交易的三大陷阱为:逆势、重仓、短线。也许他还能够第三次东山再起,但他却用他的死来向一个世纪以后的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你也许能够成为一时的国王,但你永远无法击败市场。他用自己的死向市场表示屈服、向市场表示敬畏。

 

 

这些大师包含了基本分析、技术指标、神奇理论、交易理念的创始人,应该说他们都处在各自专业领域金字塔的顶峰,甚至有的还是开山祖师。而他们的结局又怎么样呢?有的在晚年推翻了自己前半生的努力和信仰;有的最终被市场彻底的打败;有的只能作理论研究而无法进行实战。大师就是大师,他们是值得敬佩的!要知道否定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就是因为一个错误的起点,而不得不走向可怕的深渊。在科学界、哲学界、甚至是政治界,又能够有多少伟人最终做出自己否定自己的事情呢?也许交易之路就是一条否定之路,也许突然我们有一天会发现,之前我们的全部都是大错特错的。

 

    很多交易者对于交易技术的选择,都抱着一种射箭的思维。无论我们最终能够射中几环,我们都要瞄准十环。事实上,交易根本就不是这样。如果我想射中 五环,那么我就应该选择能够达到五环的交易技术。并且追求更高的稳定性,而最大程度的保证我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相信我,交易是一门的艺术。当我放弃了射中十环的可能性时,我选择射中五环的技术就有更大的稳定性。

 

 

对于任何交易者来说,都必须找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交易绝对不是没有成本的不劳而获,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确定我们能够承担的成本是什么?然后,找到一种合理的策略来一致性的实现全部交易。这就是每一位交易者成长中找到的基石!当你知道什么样的行情是你必然亏损的行情时,那么你自然就找到了什么样的行情是你必然能够获利的行情。在交易之路上,我们走的再慢都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必须确认自己是在向前走。如果你不能接受盈亏同源的事实,那么你就不可能找到固定的基石,自然你的全部交易技术就只能够是空中楼阁。对于对错的评价应该是基于交易策略而不是基于结果。

 

 

资金管理规则是一种更加个性化的规则。它建立在交易者承受力、行情交易规则、交易理念、交易预期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权衡后得出。

 

 

   所谓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往往取决定性因素的不是99%的汗水,而是那1%的灵感。我敢肯定,这句爱迪生的名言,至今仍有超过一半的中国人不知道后半句。

 

 

交易者的问题不是他们在成功之路上跑的不够快,而是从根本的方向上就已经错了。如果说一个人对交易的信仰是正确的话,那么即使采用最粗糙的武器也能获得成功;而如果一个人对交易的信仰是错误的话,那么他使用再精良的武器也摆脱不了屡战屡败的命运。

 

那么交易之道是什么呢?——世间无完美,永远不要追求完美的操作。

 

 

就是我坚信的一个原则: 永不非信号开仓! 如果我的每次开仓都对应一个信号的话,那么我的潜在亏损也必然符合跟踪系统的亏损分布。

 

 

不成熟的交易者总是在不断的学习技术,而又不断的忽视技术;而成熟的交易者总是在不断的忽略技术,而又不断的尊重技术。少则得,多则惑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更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矛盾。一个人考虑的问题越多,他在事后解释行情就会变得越容易。

 

我曾经在大庆联谊上就学会了止损,但真的深信不疑、真的能够做到所花费的时间,要数倍于从不知道到知道的时间。知道做到表面上来看只不过是一步之遥,但事实上却远隔千山万水。

 

 

三十而立应该是交易成长中最最重要的里程碑。只要你有正确的起点的话,即使你的思维迟钝而进步的缓慢、即使你前方的道路会更加坎坷、即使你的理念会在挫折中有几次必然出现的反复。但是,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你必然会走向正确的终点。三十而立只不过是学会去做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想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并不等于你一定能够做到,更不用说让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合二为一。也许正因为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并不相同,所以你开始了漫长的心灵挣扎,同时必须靠规则这条拐棍才能前进。

 

 

   三十而立的时候我明白只有舍弃才能获得,而现在我明白了只有心甘情愿的付出成本才能理直气壮的享受回报。

 

 

古之欲求长生者,非闻道难也,悟道难矣。非悟道难也,行之难矣。非行之难也,终之难矣!大道是空洞的,是不容易让人理解的,更是不容易让你做到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阶段必然能够闻道、三十而立的层次已经可以悟道了,四十而不惑就是开始行之。至于能不能终之,那就是以后坚持的事情了。这时的交易者,不是在交易市场,而是在交易自己的信念(系统)。我是说不再考虑市场会怎么走,而是考虑自己该如何做正确的事情。

 

 

也许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得多,也许我们更多的应该注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结果的动机必然会走向失败,这是因为动机心理的原因。那么我对于交易的目标就不应该是获利,而应该是交易本身。

 

 

最后,我觉得五十而知天命最大的特征在于一种转变。从对市场的现象、规律等的研究,转变为对自身内心的研究。如果说三十而立是把交易的主战场从心理需求转移到市场现实的话,那么五十知天命以后,就是把交易的主战场从现实的市场转移到自己的内心环境。接下来我们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寻找过程:我是谁?、我需要的是什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而现在的交易者不是在交易市场,而是在交易自己的(包括心理上和资金上)自身环境。这时所有问题的对错,都要建立在自身环境这个参照物下才有意义!甚至现实的资金收益率都不是衡量对错的绝对标准,因为现实也是具备很大的偶然性。对于我需要的目标是什么?答案是:长期在市场上生存。我相信,只要我能够在期货市场上活10 年,我就不会再为钱发愁。我暂时不考虑每年的获利目标,而是坚持一种绝对的低风险策略。以前我总爱说,如果你不能知道某种方法的弊端,那么你肯定还不是真正的了解这种方法。现在我要说,如果你不能看到某种方法的价值(存在的意义),那么你肯定还没有真正的成熟。

 

 

     习惯的力量可能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能够意识到的通常都不是真正的习惯,真正的习惯不需要意识的。

 

 

     人类似乎永远的生活在欲望和法规的矛盾中。也许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心灵的要求和现实的法规的夹缝中权衡。所谓就是欲望、动机、灵感、意识、思维、情感等等。而就是指规则、秩序、法律、道德等等的限制。人会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是不加以限制的话,那么世界将会大乱。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产生法律来限制人类的行为。当人类违背法律时,就会受到社会的制裁。这时不遵守法律就不符合阻力最小化的原则。这时就会有权衡、控制的出现,从而平价出自己应该的行为。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指将这两种永恒的矛盾合二为一。也就是随心所欲的做事,都不会触犯规矩。对于交易而言也是这样。起初交易者为了满足欲望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想做的事情可能会对未来构成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用规则来限制和约束自己的交易行为。那么交易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规则合二为一!这时想做的事情和该做的事情合二为一!这时没有约束、没有挣扎、没有痛苦、没有本能排斥……这时我们交易的不是规则、不是信念、不适自身的环境,而是我们那颗可爱的心灵!

 

 

原文地址:读《走出幻觉,走向成熟》摘录作者:苦瓜

 

http://s4/middle/6a04a532gb7f73638b373&690

 

任何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理解都是片面的,都是断章取义的。毕竟我们谁也不可能考虑到无限多个因素。

 

交易者所喜欢的综合分析。不过是因为本能排斥不确定性,而迎合本能来制造事后合理的幻觉。这方面内容读者朋友可以阅读一下树形原理的部分,你会发现事后的合理不等于事先的确定性。你考虑的因素越多,你就越容易事后解释行情。但同样你考虑的因素越多,你在事先出现的矛盾也就越多,甚至你考虑到错误因素的可能性也将越大。

 

对于交易而言这至少说明:无论你找到多少可能影响市场的因素,而得出与市场现实有多么大背离的结论。都只能说明,你忽略了更多的相反因素能够与之平衡,并且使得分析结论与市场的真实价格相等。曾经在股市上,我习惯于买入不停上涨,但业绩很差的股票。当我已知的因素与现实的走势出现很大偏离的时候,我更乐意于相信是我未知的因素在起作用。通常当我还不知道这只绩差股为什么连续不断上涨的原因之前,我相信立刻买入还是安全的。也就是说,通常我们未知的因素比已知的因素,更容易对未来价格的走势产生作用。

 

这就是我曾经在网上多次发表的“A+X=B”公式的原理。无论我们对市场分析的有多么详细,那么我们找到的原因仍就是有限的,并且所有能够影响市场的原因还是可以分为已知原因和未知原因。如果承认结果,也就是真实的价格是由众多原因产生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出已知原因A+未知原因X=结果B”的公式。通常对于未来走势起更大作用的,恰恰是未知原因。

 

能够左右市场价格的原因是无限的。即使因果关系成立,那么无限的原因,也并不能得出一个唯一确定的结果。本公式所说的全部原因并不是能够影响市场未来的全部原因,而是现在市场全部参与者所能找到、考虑到的全部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能够预测未来的公式并不存在,或者说这个公式即使存在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至于未知因素更容易对未来走势产生作用,也是站在我们这些市场弱势群体的角度阐述的。

 

历史是确定的,而未来是不确定的。同时不论未来最终是什么结果,我们都能用已经确定下来的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用已经固定下来的历史来预测未来的结局。所谓树形原理,说的就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简单的说,事后合理不等于事先可知。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同样的原因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我看来,交易者是否能够长期获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具有非线性关系的,而确定性的结果根本就不存在。如果非要说明是什么产生了非线性关系的话,那么恐怕就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交易者在回顾历史行情时,无论是利用基本分析、还是利用技术分析来对市场进行解释。总是为了维护本能需要的确定性,而通过因果非线性关系来制造一种幻觉。《通往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中将这种现象称为事后合理偏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能够对单次交易负责的方法都是基于幻觉。

 

原因通常是渐进的,而结果却是跳跃的,也许这就说明原因和结果之间确实存在着摩擦力

 

当市场的常态已经被交易者所深信不疑时,通常巨变就开始了。市场的本质也许就是两种相反力量的正反馈与负反馈。上涨意味着继续上涨,就是正反馈;而上涨意味着下跌,就是负反馈;同时负反馈具有封存效应!上涨的本身就在不停的聚集着下跌的力量,同时上涨又让交易者对下跌的理由视而不见。当市场最终处于临界状态时,一个小事件就能使得聚集起来的下跌因素瞬间爆发出来,从而产生巨变现象。外国某交易大师曾经说过:大多数的基金经理在大多数的时间内都是正确的,而在少数偶然事件面前输得一败涂地。如果你真的了解市场的本质,你会发现这种偶然事件,只不过是通常很少出现的必然事件!我深信:很多人是靠偶然事件走向破灭,而我是靠偶然事件使资金上一个台阶。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最吃香:一种是信仰坚定的人,一种是根本就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价格的涨跌就是绝对没有信仰的人,绝对的随势而动。但我对趋势思维又是信仰异常坚定的人,无论输了多少次,我都还敢继续下注。而如果你是既有信仰,但又不坚定的话。那么你就会随着市场这座大钟而左右摇摆,并且永远慢市场半拍。先来的人吃饭,后来的人买单。那么你将永远是没有吃饭,但却买单的人。

 

守住自己的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 

 

  有时我也在想,为什么交易上的成功者如此的少?首先,没有任何人会教给投资者抛弃确定性的成本观念。好,大家都想次次正确,那么分析师就不敢谈不确定性、不敢谈赌博。其次,市场上的一轮循环可能持续极长的时间。热点从业绩到概念,再从概念到业绩的循环真的需要长达尽十年的时间。即使你再有悟性,没有经历过一次循环的人也是不可能感受到市场的钟摆效应。最后,就是人性的问题了。没有人会看到别人赚钱不眼热;没有人愿意心甘情愿的吃亏;没有人愿意相信单笔交易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我相信强者的逻辑应该是:任何能够伤害到你的事物,而你又对这种事物无能为力时,那么这种事物绝对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只有当你能够使伤害到你的事物付出代价时,那么对方才能算是犯了错误。也许你不是强者,我允许你指责。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你,除非是你自己愿意受到伤害。骂过上市公司业绩虚假的交易者,你们以后就不要看业绩报告了。我骂过上市公司的业绩虚假,而我又无法避免这种虚假的情况,所以我以后再也不看业绩报告了。我受到的伤害是值得的,毕竟我往前走出一小步。

 

    对于观察者而言,能够预测的线性因果关系并非常态,而不可预测的非线性关系才是世界的常态。虽然线性因果关系能够解释简单系统,但仍旧有无法解释的两种情况。一个是复杂系统。即使天体再庞大,能够产生作用的因素却极其有限,因此他仍旧属于简单系统。简单的说,就是对于电子出现的位置而言,单次结果具有不可知性;但多次结果可以用波函数这种几率波进行精确的描述。有意思的是,量子理论与赌场的盈利模式具有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微观不确定性,以及宏观确定性。

 

    我不得不感叹世界大同。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原来最高深的科学与最低俗的赌博具有同样的道理。那么我们交易的市场是否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市场上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指向唯一确定的结果,否则就会产生市场怪物。那么所有的交易方法都是基于概率的产物!这样一来,交易的盈利模式与赌场的盈利模式就别无二致了。所不同的是,赌场靠规则上的概率优势实现长期的必然盈利;而交易者靠人性的不对称性建立起来的概率优势实现长期的必然盈利。

 

    对于我们这些个人投资者人言,如果你没有与众不同的信息源或价值观的话,那么当基本面与现实走势分道扬镳的时候,永远相信现实走势!市场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毕竟所谓的是由市场来定的。当成为废纸的钾肥权证还有人愿意用0.1元的价格来购买时,你会作何感想?如果是保证金交易的话,除非你有足够的资金和足够的耐心支持你与不合理的波动对抗,否则还是不要和市场讲理。如果市场已经不理智的话,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非理智不可。在市场中交易时间越长的人,往往就越能敬畏市场的力量。

 

    通过对历史上长线大牛股的统计发现,距离最低点越远发动的行情通常越壮观。或者说,长线大牛股都是越来越强劲的上涨,当达到最为强劲的极端就是形成长期顶部的时刻了。如果说一个长期概念能够持续走牛5年之久的话,那么我们买入的点位越接近顶部、越远离底部,我们的获利速度就越快!往往对于全部股票而言,最强的疯涨不是来自于三浪,而是来自于五浪;但对于特定的股票而言,三浪强于五浪的概率更大一些;而无论如何,一浪都会是最弱的!现在回想曾经的底部策略,不过是一种选择弱势股的策略。这就注定了我由于贪低的误区,而使得我曾经的持股成为弱势股的集中营。在我看来,大多数股民的本能中,都存在着选择弱势股的天赋!

 

    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通常都是80%的股票弱于大盘,而20%的股票大大强于大盘。而这20%大大强于大盘的股票,正是你不敢买入的股票。

 

    我的炒股方法基本上是以大盘为背景的,中期牛市持股、中期熊市持币。我不知道市场中是否有在中期熊市也能必然获利的高手?常理说,一轮牛熊循环下来,七赔、两平、一赚。那么能够在中期熊市中获利的人,肯定连1%都不到!我自叹不是那不足1%的高手,所以熊市中我会休息。当然这不包括,我在中期熊市末端,对逆势股票提前建仓的操作。

 

    在大盘底部上市的新股、以及除权的股票,未来的涨幅通常会大于大盘;而在大盘顶部上市的新股、以及除权的股票,未来的跌幅通常会大于大盘。这个命题同样是基于概率产生的,而无法保证你结果一定会怎么样。但我多年的观察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如果这个你还做不到,那就只好买入指数基金了。股民对于选股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误区。其实买入指数基金就能够保证你的收益与大盘同步,这要好于大部分交易者的实际战绩。交易是一门的艺术,当你舍去了暴利的黑马,那么你也规避了弱于大盘的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