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阐释截拳道:截击拳法之道

标签:
杂谈 |
截拳道:截击拳法之道
Jeet Kune Do: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
作者:李小龙
http://s1/middle/6a04a532ga6243122d1c0&690
1967年,年仅27岁的李小龙在美国创立了截拳道——一种集科学性和哲学性为一体的整体性武道。科学一面的截拳道强调无限制的科学的街头格斗,追求精简、直接和高度的效率;哲学一面的截拳道提倡不拘泥传统,注重通过自我发现,以渐修顿悟的实现自我解放和自由表达。通过科学化的实践,能够让截拳道者在训练和实战中“以最小消耗取得最大效果”,而以李小龙武道哲学为指引,则能让截拳道者科学化的实践不堕技术机械之泥潭,更可取精用宏,去执守中,顺指望月,直抵人生和武术本质。因此,截拳道的科学和哲学二者,原本就是它一体两面的整体构成。但是,由于李小龙当年对截拳道哲学化阐释的影响比较深远,以及电影对截拳道艺术化的扭曲渲染,乃至更多人随后的片面误读和任意曲解,当1973年宗师仙逝之后,世界上对于截拳道出现了不少的分歧和争论。其中最严重的分歧和争论,就是截拳道究竟仅仅只是一种思想和概念,还是既拥有自己独立的武道思想和概念,同时又拥有与之匹配的科学系统的技击实践体系,从而内容和形式整体如一?
答案,对于了悟截拳道太极阴阳哲学,具有辩证思维头脑的人来说,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但是,由于现在有很多人误以为截拳道仅仅只是一种思想和概念,所以他们认为学习截拳道,可以完全脱离截拳道的原本实践体系,可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无限制的去混合自己想学习的武技,不断拿来主义,从而将宗师李小龙当年创立的科学的格斗实践体系否定于无形之中,同时,又在无形之中,直接跳过一门深入系统学习的打地基阶段,将所有的截拳道初学者,都等同于可以自我独立选择,可以兼容并蓄、可以自我创造的武术专家,让他们直接去凭空创建所谓“自我武术”的空中楼阁,从一开始就将他们误导进入求新、求难、求异、求多却贪多嚼不烂的盲目混乱的泥潭,从而引发至今仍然潜流暗涌的关于截拳道原本和概念之间的无谓对立和纷争。事实上,这一切纷争产生的根源,都是因为一些人脱离了具体的截拳道历史,脱离了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的武学原典,对李小龙整体武学概念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或肢解曲解、盲目引导的结果。其实,我们只需要简单回溯历史,就可以发现以下简单事实:
1、截拳道不仅仅只是一种思想和概念。
当年,李小龙所有的教学,从来都不曾脱离截拳道系统科学的实际训练,更不曾在教学中只是和他的弟子们玄而又玄的高谈阔论什么思想和概念,因为这正是崇尚理论联系实际的李小龙所坚决反对的。对于空谈哲理的人,他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哲学正濒临一种信仰的危机,人们只宣称信仰什么,但很少付诸实际。大多数哲学家都不是为了要将哲学理念诉诸实践,而是仅仅将哲学知识理论化,思考哲学问题本身而已。”因此,无论是在创立截拳道的早期,还是在后期,在教授他的弟子之时,李小龙都是在具体的截拳道技战术训练过程中,结合他的武道哲学来引导弟子们去自我发现。简言之,在李小龙时期,截拳道从内容到形式从来就未曾分裂过。
2、截拳道的修炼,不是按照个人喜好简单混合的修炼。
当年李小龙教授学生,从来就没有今天学习泰拳,明天学习柔术,后天练习菲律宾短棍……根据美国李小龙研究家约翰里特对李小龙私人武学笔记的总结和统计(见中文版《李小龙:肢体表达艺术》第309和310页),李小龙对他所有的私教弟子们安排的截拳道技战术训练及其辅助性训练的核心课程,都是相同的。即使李小龙对一些弟子有单独制定的辅助训练计划,其来源也是相同的:都来自于李小龙对自己设置并遵循的相应的辅助性训练计划。因为不管是谁,李小龙,还是他的弟子,大家都只是两只手两只脚的人类——尽管各自存在性格、体能、高矮等诸多差异——在总体上,对李小龙有效的物理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格斗时空法则乃至训练方法,同样也对他的弟子乃至其他人有效。唯一的区别,只是在此共性基础上的个别补充、调整而已。
李小龙洛杉矶时期弟子杰瑞·泡梯特(Jerry Poteet),曾获得过肯波空手道黑带。有一次他征求李小龙意见,问在教授肯波空手道时,可否结合截拳道里面的一些方法一起教,李小龙回信给他说:“X是截拳道,是你要传授的另一种武技。为了代表与传授Y,就必须按照Y的道理反复训练弟子。对于任何有资格及授权可传授X的人来说也应持相同的态度。将X与Y进行混合基本上就是摒弃Y——但仍然将这种武技称之为Y。一位人格高尚的人,应忠于他所选择的道路。玫瑰花园只会生长玫瑰,紫罗兰花园也只会长出紫罗兰。”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李小龙曾坚决反对他的弟子将截拳道与其他武技相混淆。在李小龙看来,所有的截拳道者都应该忠于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你选择学习的是截拳道,并且要实现截拳道修炼的整体结果,就必须按照截拳道哲学纲领的指引,依其科学法则行事,如果你随意混合其他东西,它就不再是截拳道。
在此,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对于截拳道的误会:所有截拳道者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不是通过修改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或通过在截拳道中混合其他的武技来实现的。李小龙说:“当你真正理解了自己和自己的潜能之后,真理才会显现。”因为你的真理只能通过你自己去发现,截拳道只是帮助你了解自己和了解你的潜能的一个途径和指南。所以,修习截拳道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李小龙,不是为了改进或发展截拳道——有资格改进截拳道的唯有宗师李小龙——而是为了发现和发展你自己,并最终能够从截拳道中解放出来,真正自由的表达自我,而不是表达李小龙、表达李小龙的截拳道,或者所谓改进了的李小龙截拳道。如果你将改进或发展截拳道当作你修炼截拳道的目的,那么你将彻底迷失你自己。
换言之,我们不要误以为截拳道,是可以为所有求学者提供现成的自我武术答案,或解决所有人自我发展问题的万能武术,更不要误以为截拳道就是每一个截拳道者个人武术修炼的终极。有形的截拳道就像一艘渡河之舟,它只是负责载你过河,当你到达自我发展的彼岸,你就可以抛弃它,无需背负它上岸。因此,截拳道的修炼,不是本末倒置的所谓我喜欢就拿来的简单混合的修炼,而是一门深入的一以贯之的不断简化的修行和体悟。目的只有一个:在截拳道武道哲学的正确指引下,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截拳道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能力。所以,在截拳道花园,只会生长出截拳道之花,每一个人自己的武术之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去播种和生长,只能由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自己去另辟花园——假如你通过截拳道的修炼具备了这个能力的话。这时,你可以超越截拳道,可以不受任何束缚,举一反三的自由发展,而你究竟能够走多远,有多大的成就,一切都在于你个人的造化。
很多人喜欢背诵“小龙曰”,以证明自己是李小龙截拳道真理的掌握者和诠释者,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只背诵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小龙曰”,从而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比如那些喜欢强调截拳道只是一种思想和概念,因此可以无限制的、不断的混合学习他种武技的人,就喜欢背诵“小龙曰”:“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但他们总是选择性的无视李小龙宗师的这句话:“掌握截拳道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更多东西,而是砍掉了非本质的东西。真理往往蕴含在简单的动作中,而许多人常欲求更多、更特别的东西,反而导致对简单真理的视而不见。可谓在追寻中迷失了本来所有的。截拳道的学习是一种不断精简的过程。”上下两句话,前者指出一个达到最高境界的截拳道者,可以不再受到任何具体技法的限制,因此可以在实战中任意自由发挥。后者则指出一个截拳道者要达到这种自我武道最高境界的修炼方法和路径——那就是应该不断做减法,而不是不断做加法,应该是为道日损,而非为学日益。因此,这也可以视为李小龙对于一个截拳道者通向自我武道终极境界的根本修炼原则。如果我们脱离这个根本修炼原则去理解第一句话,就会把李小龙对于截拳道最高境界的阐释,理解或混淆为一个初学者就应该达到的阶段,而为了达到表面上的形式化的无所不用,那我们只能去不断的混合和拿来,让自己成为所谓世界武技的杂货铺老板,而这,恰恰和李小龙截拳道不断简化的武道最高境界的终极实现方式及其修炼原则背道而驰!事实是,贪多嚼不烂,特别是作为一个初学者,一个对自己、对武道的认识,连门都还没有摸到的人,你混合和拿来的东西越多,你受到的形式上的限制其实也就越多,所以,孔子云:“少则得,多则惑”,《易传·系辞》亦云:“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意思是:平易就容易被认识,简明就容易被遵循)。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小龙或其他截拳道师傅们反对截拳道后学者广采博取,兼容并蓄,反而这是宗师原本提倡,一位截拳道者与时俱进、自我发展的必须,即便是截拳道宗师李小龙,最后也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创立了他的自我武道。只是我们必须清楚的事实就是:所有的兼容并蓄一定是建立在你一门深入的基础之上,一定是在你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自我武术探索和发现的能力之后,一定是建立在你对于自我的发现,以及对于武术实质性的理解和体悟之上,才具备现实可能——兼容并蓄,发展自我武术,一定是一位一门深入达到武术家层次的人才可以去做的事情。总之,一位截拳道后学者,在白纸阶段就试图广采博取、兼容并蓄的做法,无异于没有任何根基却妄想建设空中楼阁。同样,那些以不断的混合、累积武技,来试图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做法,和传统武术通过不断编制套路,来试图解决所有对敌解决方案的做法,本质上是一样的,不是在无限接近,而是在无限远离“精简、直接、非传统性”的“为道日损”的截拳道之道,所以庄子曰: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还有些人喜欢背诵诸如“截拳道是没有任何形式的”之类的“小龙曰”,然后铁板钉钉的说,截拳道应该是没有任何形式的,所以,任何有形的截拳道修炼都是有违宗师本意的。但是,他们同样也总是喜欢选择性的忽略李小龙对同一问题的完整论述:“‘没有任何形式’不等于‘无形’,这两者有微妙差别,前者意味着无知,而后者意味着超越”(参见李小龙黑带文章《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无形的形并非真意味着一无形式,无形之形是由形进化至更高更完美的自我表达的境界。”(参见李小龙原著《截拳道之道》)正因为截拳道是从有形到无形的修炼过程,因此在截拳道中,一个优秀的师傅的责任,“应该是真理的指路人,而是不真理的解释者,他应该以最少的形式,引导弟子从‘有形’进入‘无形’。”(参见《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事实上,对于截拳道的修炼,李小龙很早就明确划分为从有形到无形的三个阶段的。这在由李小龙亲自设计,悬挂于洛杉矶振藩国术馆墙上的截拳道三阶段原理图上有着清晰的展现。更早些时候,李小龙在一张照片上,亦题写了武道进阶三阶段(即“学规则、守规则、化规则”)送给伊鲁山度。无论是从早期的三阶段论,还是从后期的三阶段论来看,李小龙都相信一个截拳道者,只有历经先学习,再遵守的一门深入的修炼阶段,之后才能谈得上超越、自由和解放。截拳道的功用,就只是帮助你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循序渐进的培养你的自我独立的武术探索能力。而个人自由和解放的最终实现,也并不是混合更多的武技,更不是不断拿来,而仅仅只是“回到人的原初的自由状态,它简单、直接、不拘泥于传统。”
李小龙亲传弟子、国际截拳道导师黄锦铭师傅寻找截拳道真谛的方式之一,是回到截拳道起点上去——通过整体、全面的学习、研究李小龙的经典武学原典和笔记,结合系统的训练和实践来整体的把握李小龙哲学概念和原理背后的真义。作为龙的传人以及后学者,我们必须向黄师傅学习,不断实际联系理论,学习从截拳道创始人那儿去寻找我们自己无知的原因。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断章取义的泥沼,为了避免无谓的、无休止的争论,为了避免被他人的阐释或曲解所误导,从现在开始,打开你的李小龙原著,认真开始阅读,并结合你的截拳道实修,做好你的读书和习武笔记吧。回本溯源,不离不即,渐修顿悟,才是真正解决你截拳道困惑、去除执着的根本之道。
本博文节选自李小龙经典原著中文版《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第五章第一节。文字虽然不多,但是相信你一定会对李小龙所阐释的截拳道修炼必经阶段以及截拳道的最终实现方式,会有更加清晰、深刻和整体的理解。而“整体理解”,是阅读本文的关键词。(朱建华)
-----------------
截拳道是在实战训练中适应实战的最终实现方式。最终实现方式是回到人的原初的自由状态,它简单、直接、不拘泥于传统。截拳道从字面上讲,“截”就是拦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是指普遍的规律、方法或最终的实现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拦截拳法之道。受过良好截拳道训练的人,既不会蛮力与人对抗,也不会完全放弃抵抗,他会像弹簧一样灵活柔顺。面对对手的力量,他顺势而为,绝不正面冲突。它不执着于技术,因为我的技术就是对方的技术之结果。
面对瞬息万变的各种情形,练习截拳道的人应该适应具体环境,而不拘束于人为的机械的招式。其行动应该如影随形,其使命就是简单的完成“整体”的另外一半,注重临场反应。
截拳道强调的不是“增”,而是“减”。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有质量的训练的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归真。只有半吊子的人才叶公好龙。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积累了多少墨守成规的知识,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产生作用。“生存”绝对比“招式”重要。
对截拳道的理解,真正源自于个人的感悟,在不同的境遇中,每一时刻感受都不同,它并非一个孤立的过程。存在是相互关联的,孤立意味着死亡。任何技法不管多么有价值,多么受人欢迎,如果痴迷其中,则成为一种病态。
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然后将规则内化于心。简言之,进入一种模式而不受制于它,遵守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的截拳道弟子们,请切记这一点:所有的固定套路都没有适应性或灵活性。真理隐藏在所有固定套路之外。水可以放入碗中成为碗的形状,放入杯中成为杯子的形状,它是如此的具有柔顺性、适应性和协调性!
当技艺日臻成熟,一个人就会进入无形之形的阶段。就像冰融于水,它能适应任何结构或容器。一旦进入无形的阶段,无形就成为一切之形。一旦没有风格,就可以适应任何风格。
在抵达原初的自由阶段,所有的方法都成为他的方法,而不拘束于其一。同理,习武者可以运用任何技巧和方式,以实现其目的。效率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旦你了解到截拳道的真理,你就处于一个没有圆周的圆心,这个无所不为的圆心,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截拳道者参悟】如何读经典?
净空法师开示: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
解释前面「文字般若达乎实相」这一句的意思。『文字性空就是实相』,实相就是它的真相。由此可知,文字也是属於解脱相,什麽叫解脱?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由自在,没有一点拘束,没有一点障碍,文字确实是如此。文字它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就像《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问阿难尊者七处徵心一样。事上虽然有,理上确实没有,这就是文字性空,与实相相应。明白实相、事实的真相,我们对於文字,也就是说我们对於经典,要用什麽态度来观察它?不离不即,这个态度就对了。「不离」是不离开经典,我们天天读诵它,「不即」是我不执着它,这是你真正认识了它。你离开了它,你说这个文字性空,我不要它了,你着了空;你执着它,不放它,你执着在有了。大乘佛法之可贵,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我没有离开经典,天天读它,我不落空,我不执着经典,我不着有,两边都不执着。这个样子,你才能体会到经里面的义趣。决定不可以死在经文里面,这是诸位同修要明了的。要晓得,佛所讲的言语、佛所讲的文字是启发我们本性的,你要执着在里面就变成障碍了。
本性要怎样才开显?一法不立才开显,就是到无一物的时候,本性就开显了。换句话说,你要把你心里头所有一切分别、执着、妄想、牵挂统统放下,你的本性就开显了。有一桩事情牵挂着就不行,就把你的本性染污了,就把你的本性障碍了。要是讲佛法,说起来实在就是这麽简单。我们今天所以不能见性,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听了佛法,我要舍掉,能舍得掉吗?舍不掉!舍不掉就不能见性,你的真性就被这些东西缠缚住了。你要是真的能下定决心,我统统舍掉了,统统舍掉就见性,就明心见性了。
佛教我们持戒律,就是要舍那些不善的,一切不善的事舍掉,这是教初学用这种方法。因此,我们持戒可不能死在戒条之下;死在戒条之下,不但不能开智慧,你也不能得定。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戒?如果还有一条戒,那就还有一物!还有一个不杀生,那你本性里头还有一个不杀生,还有一物,不能叫无一物;还有一个不偷盗,那你有二物,你就不是无一物了。所以要晓得,清净心里头什麽都没有,那完全是本性显露出来。
可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迷失了本性,现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逐渐一步一步去恢复我们的本性。从持戒开始,从持戒得定,从得定开智慧,开智慧显我们的真如本性,用这些方法手段。这些方法手段在修行过程当中是必要的,但是上了一步,底下一定要把它摆脱。到得定,就不要再持戒了,为什麽?定共戒。一个有定的人,他会不会犯戒?不可能的。所以叫定共戒,那就不必一条一条去持戒了。到证果,叫道共戒,决定不会犯戒。
由此可知,佛所定的许许多多的事项是帮助我们修心的,修心是主,心清净,身哪有不清净?身一定清净。身心清净,我们境界就清净,世界就清净了。我们要看那个世界好不好,从哪里看?从人心去看。人心不好,这个世界一定有灾难,心不清净!极乐世界为什麽好?不要看别的,他心清净,每个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清净心去生的,所以他那个世界美好!心不清净不能去,一定要心清净才能往生;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心不清净他也来了,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三种般若,相为融通』,三种般若就是文字、观照、实相。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依文字」就是依经典,我们读经这是要依靠文字,没有文字,我们没法子接受佛的教诲,佛教後人完全要靠文字。我们读经要紧的是「起观照」,这就是会读,就不是死在文字里面。什麽叫观照?严格的来说,这个「观」是不用分别执着,拿现在的话来讲,讲个相似的,只能说相似,还不是真实的,所谓「直觉」,直觉的,就是没有经过分别,没有经过思惟想像的,我们眼看外面境界,耳听音声,这叫观。「照」是明了的意思;照见了,是明了的意思。我们眼一见外面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照」,像我们一展开经本,我们这个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意思也很清楚,这是观照。如果我们展开这个经典,每一句去想它里面的意思,那就错了,为什麽?你一想就第六意识做主了。观照,简单的讲:不用心意识。我们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用第六意识、不用第七识,这就是观照。第六识是分别,我不分别,第七识是执着,我也不执着,我不分别不执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观照。这种功夫用久了,实相就现前了。
所以读经,我常常跟诸位同修说,会读经的人,实在讲念注解也是一样,我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我们从三学上来说。如果就般若来讲,就是观照般若入实相般若。因为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就是实相;套《金刚经》上的话,「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的相有没有变动?没有。
净空法师开示:唯有触动,你才能成得了佛
1 我常常在讲席上提醒同修们,佛经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为什么?因为佛没说法!谁要说释迦牟尼说法,这个人叫谤佛。
2 佛说法叫“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所说都是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
3 我们要如何才能会得经典里面真正的义趣?一定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懂得他的意思。经的意思完全是在言语之外、在你的想象之外,你不能想,所以不可思议!
4 不能思想、不能够说,意思你体会到了,你也说不出来,你也没有法子想象,这是你真正藉着如来这个引子,把你自己心性里面的智慧功德显露出来,佛经是如此而已。
5 佛有没有度众生?没度!是你自己度自己的。《金刚经》上说“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实无众生?每一个都是自度自证的,佛不过是给众生做个增上缘而已。
6 佛讲一切法,不是叫你接受的,完全是触动,像电脑一样触摸、触动,让你自己里面的功能,藉这个触动反应,一下发挥出来,目的在此地。唯有触动,你才能开得了悟,你才能成得了佛!
7 佛给我们讲的时候,我统统接受过来,我能信受依教奉行,这是好学生了。但这是佛教里的小学生,不是大学生,这个不是佛的愿望。但是这个好不好?也好,为什么?你在世间做个好人,不会做坏人。但是,这个好处太小。
8 要知道,佛讲经说法真正的目的,是用佛法这个“缘”来触动你,希望你自性能够开发,希望你明心见性,希望你成佛。佛教化众生的目标就是一个,希望你成佛——不是叫你作菩萨、作罗汉,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