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汉语复习题2

(2013-08-15 13:51:0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Study

全国自考《古代汉语》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

备注:本试卷简答题46,47和复习题简答题12完全符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清之间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词的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A.杨树达              B.张相             C.朱起凤            D.符定一

    2.下面几个字中的省形字是(   

    A.项                  B.狄               C.娶                D.

    3.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A.宀                  B.厂               C.示                D.

    4.下面几组汉字,全为合体字的一组是(   

    A.奚何来              B.戒尖舟           C.出走见            D.即休飞

    5.古书中的专名“单于”、“可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DāKě hàn                          B.Chán Kě hàn

    C.Chán Kè hán                         D.DāKè hán

    6.下面几组汉字,全为会意字的一组是(   

    A.森相肉             B.屋前臣            C.向陟门            D.美家库

    7.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 (   

    A.垂陲               B.难谁              C.齐剂              D.赴讣

    8.下面各句,有形容词用如意动的句子是(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9.下面各句,有名词用如使动的句子是(   

    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D.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10.下面各句,用有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的句子是 (   

    A.天下支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B.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C.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D.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11.下面各句,“莫”为否定副词的一句是(   ) 

 

    A.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B.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中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2.下列句中的“是”字,作判断句主语的是(   

    A.其是之谓乎?                             B.是皆秦之罪也。

    C.是?元和四年也。                         D.是以後世?

    13.下面各句,“之”是连词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4.下面各句,属于判断句的是(   

    A.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B.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C.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D.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15.下面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A.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

    B.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16.“干”的本义是(   

    A.触犯            B.战争            C.冲撞            D.盾牌

    17.下面各句,“济”用本义的是 (   

    A.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B.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C.杀黑龙以济冀州。

    D.(公子重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18.下面各句,“诛”用本义的是 (   

    A.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B.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C.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D.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9.“相”的本义是(   

    A.扶助           B.辅佐            C.仔细看           D.相貌

    20.下面各句,“启”用本义的是 (   

    A.齐桓公并国二十,启地千里。       B.(共叔段)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C.适启其口,匕首已陷于匈矣。       D.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21.下面各句,“乘”用本义的是 (   ) 

 

    A.(田单)使老弱女子乘城。         B.乘今之时,因天之助。

    C.陈文子有马十乘。                 D.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22.下面各句,没有使用共用这一修辞方式的是(   

    A.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B.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C.今君有区区之薛,而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D.宫中符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出自(   

    A.《论语。子路从而后》             B.《论语。阳货欲见孔子》

    C.《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D.《论语。颜渊季路侍》

    24.“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此句出自 (   

    A.《左传。公孙无知之乱》           B.《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C.《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D.《左传。齐桓公伐楚》

    25.“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此句出自(   

    A.《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         B.《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C.《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D.《战国策。郭隗说燕王求士》

    26.下面的古注术语中,可以用于声训的是(   

    A.如字           B.之言             C.之貌            D.谓之

    27.下面各句,没用复合偏义修辞方式的有(   

    A.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到成败

    B.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C.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D.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28.下列工具书,主要用于解释虚词的有(   

    A.《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B.《辞源》

    C.《汉语大词典》                       D.《词诠》

    29.下列各组字,形符全相同的有(   

    A.神视福禄        B.恭慢思慕           C.然燕烹焉       D.郎都陵阳

    30.下面各组字,含有指事字的有(   

    A.牛相看亦        B.山向伐牢           C.水文漏从       D.即字目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面各组字,全为会意字的有 (   

    A.步戒走比                             B.得见新符

    C.众示保监                             D.徙固阿分

    E.冠莫删析

    32.下面的形符,表示的意义与行走有关的有 (   

    A.辶                                   B.

    C.彳                                   D.

    E.

    33.下面各句,用有通假字的有(   

    A.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齐王怪之,因不敢饮,阳醉去。

    D.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E.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34.一联诗句对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出句的平仄可以是 (   

    A.仄仄平平平仄仄                       B.平仄平平平仄仄

    C.平仄仄平平仄仄                       D.仄仄平平仄平仄

    E.平仄仄平仄平仄

    35.以下工具书,专门查检古代汉语虚词的是(   

    A.词诠                                 B.康熙字典

    C.助字辨略                             D.经传释词

    E.经籍纂诂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一) 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

    3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

    37.僖公之母弟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襄公绌之。

    绌:

    38.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慢:

    39.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

    如:

    40.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

    令:

(二) 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4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其:

42.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 

 

   或:

    43.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相:

    44.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于:

    45.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4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哪几种识别方法?(4分)

    47.具有什么关系的一对或一组字才是古今字?(3分)

    48.指出下列各组汉字哪些是严格意义的异体字(用△标出),并说明判断其他几组不是异体字的理由及严格意义异体字必须具备的条件。(3分)

    修—杯——野??—率??—烟

    雕—??帷?巍?[村—御—驭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把下列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则资皮,冬则资,(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3)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4)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越语》)

 49.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译文:有能帮助我出谋划策让吴军撤退的人,我跟他共同主持越国的政事。

 50.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译文:天旱时就准备舟船,下大雨时就准备马车,以便等待缺乏的时候。

 5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文:即使没有各方面的忧患,但谋臣和勇猛的武士,不可不豢养和挑选啊。

 5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文:现在您已经栖身于会稽山上,这样以后才找谋臣,恐怕晚了吧?

 53.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文:假如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话,有什么晚呢?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1小题,共10分) 

   54.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者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而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一) 解释下列各句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3分)

    55.朝秦楚,莅中国

    莅:

    56.殆有甚焉

    殆:

    57.欲辟土地

    辟:

(二) 指出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用法和意义:(2分)

    58.朝秦楚,莅中国

    朝:

    59.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服:

(三) 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异体字或古字,指出其相应的本字、正体字和今字:(5分)

    60.轻不足于体与

    61.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6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63.盖亦反其本矣

    64.皆欲赴于王

(四) 把下面几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65.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译文:

    6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译文:

    6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文:

    68.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译文:

    69.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译文: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C 5.C 6.D 7.B 8.A   9.C 10.C11.A 12.B 13.C 14.A 15.B  16.D 17.D 18.D 19.C  20.B21.A  22.D  23.A  24.C  25.B  26.B  27.C  28.D  29.B  30.A

二、 多项选择题31.AE  32.ABCDE  33.ABCDE  34.ABCDE  35.ACD

三、 释词题(一)36.堪:受得住、经得起  37.绌:贬低   38.慢:怠慢39.如:到,去    

40.令:美,善(二)41.其:副词,大概  42.或:代词,有的人

43.相:副词,他们   44.于:介词,给   45.以:连词,又

四、 简答题

46.形容词用如动词的识别方法有如下几种:名词前边的形容词,如果不是修饰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如动词;辅助性代词“所”后的形容词用如动词;代词“之”、“我”等后面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助动词后边的形容词用如动词。

47.一对或一组字之间具有以下几种关系时,它们之间是古今字:一是从造字时间上来看,二者要有早有晚;二是从意义范围上来看,二者要有大有小;三是从意义上来看,二者要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如“反”和“返”,“反”造得早,意义范围大:“返”造得晚,意义范围小。同时二者在“回来”这个意义上相同,所以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

48.修—杯△—△△—野△??—率??△—烟△

雕—??帷鳌?饔巍?[村△—△御—驭

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必须音义全同,在任何语境下都可以通用。

在古书中通用范围虽很广,但仍有一些义项不通用,或本义不同,都不是异体字。如修—,??—率,雕—???巍?[,御—驭等。

六、古文标点题

    54.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者,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而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七、古文阅读题

(一)55.莅:拥有56.殆:恐怕57.辟:开辟

(二)58.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朝见59.服:动词使动用法,使……归服

(三)60.,异体字,正体为“暖”61.采,古字,今字为“彩”

 62.辟,古字,今字为“?”63.反,古字,今字为“返”64.,异体字,正体为“诉”

备注: 本试卷中填空题和复习题115填空题完全符合

本试卷简答题第2题和复习题简答题第5题完全符合

本试卷思考题第7题和复习题论述题第6题完全符合

一、单项选择题

1、《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指的是“六书”的( 

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

2、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A、刃日除鱼B、象朱牧闻C、集日信暴D、山河旦车

3、下面各组复音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匍匐 参差 萧条 狼藉B、栗烈 荒忽 婀娜 造次

C、凛冽 燕婉 蝉娟 独特D、淡漠 扶摇 逶迤 消息

4、下列各句中,用“之”复指前置宾语的句子是( 

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D、宋何罪之有?

5、下列四句中,用作指代性副词的“见”是( 

A、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6、下列四句中,用“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施事者)的是( 

A、防民之口,甚于防川。B、遂置姜氏于城颍。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7、在“是谁之过与”中,“是”的语法分析是( 

A、指示代词作主语B、判断词,表肯定判断

C、指示代词作定语D、指示代词作谓语。

8、在下列四句中,用作兼词(=于是)的焉字句是( 

A、姜氏欲之,焉辟害?B、万钟于我何加焉?

C、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D、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9、下列四句中,含介词前置宾语的“孰与”句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0、下列各句中,“以”用作连词的是( 

A、宫之奇以其族行。B、寿毕,请以剑舞。

C、君子不以言举人。D、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11、下列各句中,“之”是动词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B、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C、负耒耜而自采之滕。D、寡人之于国也,可谓尽心焉耳矣。

12、《论语·季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注:“萧之言肃也”,这一注释属以下训释方式中的( 

A、义训B、声训C、形训D、互训

13、在“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用典B、委婉C、共用D、分承

14、在“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中,“壮”的用法是( 

A、形容词用作谓语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5、下列各联诗句,有对仗的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辞书,讨论虚词的专著是( )( )( )( )( 

A、辞源B、词诠C、经传释词D、助字辨略E、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2、下列各字用“门”作声符的字是( )( )( )( )( 

A、问B、闭C、闻D、闢E、闷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 )( )( )(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4、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 )( )( )(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进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台词的是( )( )( )( )(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6、下列各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 )( )( 

A、何以女为见?

B、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C、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D、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E、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7、下列各句中,有名词作状语的是( )( )( )( )( 

A、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B、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D、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E、失期,法皆斩。

8、下列各句中,有意动用法的句子是( )( )( )( )( 

A、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B、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C、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若程不识。

D、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E、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践金玉。

9、下列各句中,“其”用作语气词的是( )( )( )( )( 

A、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B、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C、其然平?其不然乎?

D、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E、《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10、下列古书注释术语中,用以改正古书中或多字、或漏字、或误字的校勘术语是( )( )( )( )( 

A、读为  B、当为  C、衍  D、夺   E、如字

三、填空题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九千多个汉字的表意符号归纳为540部。

2、在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唇牙舌齿喉(不论次序)五类,称“五音”。

3、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包括了汉代毛亨作的《传》,郑玄作的__,唐_孔颖达作的《疏》。

4_隶书_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古书注释术语中的“如字”,指的是_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_

6、在《寡人之于国也》“不可,直不百步耳”句中,“直”的词性是___词,语法作用是_仅仅,只不过_

7、在《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句中,“之”的词性是__词,语法作用是_复指前置宾语“是”_

8、“髧彼两髦,实维我特。”其中 “特”为男性配偶的意思,是由本义_公牛_引申而来的。

9、“明言章理,兵甲愈起”中的“章”同“彰”为_古今_字关系。

10、“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中的“形”与“____”构成通假关系。

11、“既醉而退,曾不郄(左半边)情去留”中的“郄(左半边)”与“___”是异体字关系。(注 :这个字我打不出来,是“郄”字的左半边。)

12、“烟笼寒水月笼沙”,从修辞角度来看,“烟”与“月”为_互文见义_

13、省声字就是省略形声字_声符笔画_的形声字,如“豪”、“貌”。

1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是对_韵尾_所作的归类分析。

15、如果五言律诗首句平仄格式是 “仄仄仄平平”,那么它的对句的平仄格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四、解释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抬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或:有人。(或:有时候)   造:到,往。

2、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夸张。   施:张大夸大。

3、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孩提:泛指小孩。   冀:希望。

4、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敝:坏,破旧。   资:财物,钱财。

5、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让:责备。    谢:道歉。

6、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

处分:安排,部署。    无阙:不缺。阙,通“缺”。

7、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春天山林沼泽中奔腾的雾气。    息:气息,呼吸。

8、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

勤:劳苦、辛苦。   被:遭受。

9、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向:朝北的窗。    墐:用泥涂沫。

10、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骤:屡次,多次。    逍遥:叠韵联绵词。安闲自得的样子。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意义(或用法)

1、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2、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3、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4、彼且奚适也?

5、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五、简答题

1、《康熙字典》采用了几种注音方法?《资治通鉴》:“数害其能”,胡三省注:“数,所角翻。”这里用的是什么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2、根据下列例句,辨析“耻”、“辱”两词的异同。

①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②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③行莫丑于辱先。

④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六、古文今译(把下面一段古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太史公曰:①《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其李将军之谓也!③余睹李将军俊俊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④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能谕大也。

七、古文标点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八、思考题

1、举例说明象形与指事、象形与会意、指事与会意、会意与形声之间的主要区别。

2、试说明古今字与假借字、异体字与假借字、异体字与古今字、繁简字与异体字之间的主要区别,并举例说明。

3、举例说明什么是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合成词,并能指出它们的区别。

4、举例说明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5、说明文言虚词“之”、“其”。“夫”、“者”、“所”的语法功能。

6、说明介词“以”、“与”、“为”和连词“以”、“与”、“为”的区别。

7、中古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哪些变化?举例加以说明。

8、怎样答好古文标点题?

9、什么是古音通假?古音通假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

10、什么叫古体诗,什么叫近体诗?它们在格律上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345678D9101112131415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E 2ACE 3ABD 4BDE 5CD 6ABCDE 7ABCDE 8BCDE 9ABE 10CDE

六、古文今译

①《论语》上说:“(在上位的人)本身端正,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②这话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啊!

③我看李将军恭谨诚朴像个乡下人,嘴巴不善于说话。

④他那颗忠实的心确实是为将士们所信赖的啊。

⑤桃树李树都不会说话,但树下却自然被喜爱它们的人踩出了一条小路。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