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信诈骗的认识误区之一 ——怎么看待
(2013-07-23 20:29:00)
对电信诈骗的认识误区之一
——怎么看待
电信诈骗是指近些年来出现并不断上升的一种新型犯罪,即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等等手段取得被害人信任,并利用非直接接触的方式骗取事主钱财。但对此类犯罪地认识,我们依然处于几大误区之中。首先是怎么看待电信诈骗?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不想占便宜就不会吃亏!加之事后对一些常见骗局地揭穿,所以在传统观念中,我们就认为诈骗犯罪的受害人都有两个共性:贪婪和愚蠢。也正是此种先天印象形成了我们对被骗受害人的隐性歧视,以至于一直以来,受害人普遍报案过程中都会描述一些被动吸入某种烟,或吃下某些食品后产生某种被操纵的幻觉,以规避其当时表现出的欲望和智力问题。不排除今天的电信诈骗依然延续着相似逻辑,比如“恭喜你中奖”、“低价机票”之类。但更多的电信诈骗已经完全脱离此“游戏规则”,“开业送花篮”的骗术主要针对30至50岁的离异女性和单身母亲,其特点是情感类诈骗;“猜猜我是谁”的骗术针对被害人的朋友圈,其特点是社交类诈骗;“你孩子被绑架”的骗术针对家长对子女安全的担心,属于恐吓型诈骗;“养生营养品”类骗术针对退休孤独老人,是利用老人被子女关注度不够的现象和希望长寿的心理实施诈骗;“邮包有毒品”和“涉嫌洗黑钱”是通过事主对政法系统的信任感而产生的公信力型诈骗。
总之,今天的电信诈骗已经不是在仅仅针对被害人贪与傻的个性化、个别化弱点,而是在利用社会中各种的公共价值观进行诈骗。笔者曾持续四个月组织对发生在南山公安分局的电信诈骗案件的事主进行过逐一回访,调查问卷以事主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为特征进行回访统计发现:一是男女比例均衡,基本上各占一半;二是年龄较为年轻化,30岁以下的占总数的55%;三是学历全面化,从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到博士,各种学历的人员分布不等;四是职业多样化,各大中小企业领导及职员、在校学生、工人、服务业人员、个体户、司机、教师、医生、家庭主妇、公务员、银行职员、境外人员、退休在家以及无业人员均呈不同比例分布。由此说明电信诈骗所伤害的对象已经不再是极个别个体或某一类群体,而是所有人,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怀疑的神经质中,所以我们在各种领域中,各种关系环境中,各种价值观中都有自身的信任弱点或盲区。而且值得警惕的是,电信诈骗正在动摇着我们的公共价值基础,破坏着各种社会伦理纲常,所以如果我们还是带着歧视的目光看待电信诈骗案件的受害者,还是在盲目自信地认为自己不会上当受骗,那只能说——你可能就是下一个受骗者。